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回明末当皇帝-第30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不过蒙古人的动作迅速的被中华军发现,而中华军停止进攻北边的清廷,也有一部分原因就是这个。

这也使得项玉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先解决掉这个大麻烦再说,这个时候蒙古人显然是留不得的,必须要将他们的全部军事实力摧毁殆尽,中华军这才可以放下包袱进攻清廷。

而且一旦解决了蒙古的问题,那么中华军对清廷作战的时候可选择的作战路径也就不再单一了,到时候既可以越过山海关向北推进,也可以通过驻扎在蒙古和清廷边界一带的军队威胁清军的侧翼。

四月份,中华军的十万大军开始向北推进,而为了防止清廷出兵策应蒙古人,所以项玉在山海关布置了四万的防守军队,这样一来如果清廷想要帮助蒙古人的话,从山海关一侧进攻是没有用的,只能直接出兵蒙古,正面的应对中华军的进攻,可是这样一来的话,那就正中了中华军的下怀。中华军巴不得清军从布满堡垒的地方出来跟自己野战。

中华军兵分两路,很快就收复了内蒙全境,在清军撤退到关外去了之后,这些地方暂时的出现了一个势力真空期,这让蒙古各部纷纷动起了心思,他们抢先出兵。在中华军的军队还没有到的时候就占领了这些地方,只不过这个时候在面对中华军的大军来犯的时候,蒙古人很识趣的放弃了这些地方,选择了后撤。

而不出意料的是,清军真的出兵蒙古了,虽然只有五万骑兵,而且并没有选择跟蒙古人的联军待在一起,显然他们不想跟着蒙古人一起正面对抗中华军的进攻,而是想要在侧翼寻找机会。如果中华军有什么破绽的话,他们肯定会选择出击,如果实在是找不到什么破绽的话那就按兵不动,静待双方战局的进展,如果蒙古人的抵抗富有成效的话,清军依旧会选择帮助他们防守,但是如果蒙古人抵挡不住中华军的进攻的话,清军就会十分安全的撤回到辽东去。

清军的意思项玉看的很明白。那就是要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收益,但是前提条件是自己不能损失太大。

蒙古人当然也看得明白清廷的意思。所以各部族之间这才屏弃掉之前的各种矛盾,将部落的军队集中起来选择在蒙古的首都乌兰巴托这一代抵抗中华军的进攻。

蒙古人的这个选择可谓是相当的精明,因为北京距离乌兰巴托其实是相当远的一段距离,而中华军的进攻线路拖得越远的话,其面临的补给问题也就越严重,在茫茫的草原之上。骑兵的强大机动能力将会对中华军的后勤部队造成相当大的威胁。

而为了解决这一个问题,中华军选择了节节推进,在不断的向前推进之中不断的等待着后续的后勤部队的到来,在距离乌兰巴托还有四百里的距离时,两支中华军合兵一处。而这个时候后勤队早已将最后的一批也是最大的一批物资运了过来,中华军在接下来的战斗之中将再无后顾之忧。

五月初,中华军已经抵达了乌兰巴托,这个时候蒙古人肯定不能困守孤城和中华军作战了,因为不同于中原的坚城,乌兰巴托虽然是成吉思汗下令筑造的都城,但是其规模和坚固程度跟中原汉人修建的城堡根本就没有可比性,而牺牲掉骑兵最大的优势机动性,而被动的在城内防守的话,蒙古人几乎可以肯定他们这一战必败。

此时蒙古联军的总兵力达到了二十万,蒙古人在向全世界扩散的路上,虽然将自己的势力范围极大的扩充了,但是造成了一个很不利的局面,那就是他们的人口和军队被分摊了,包括四大汗国和元朝的建立,都使得蒙古人的实力是被削弱了,而不是增强了,这个时候的蒙古诸部远不能跟成吉思汗那个时期的实力相提并论,这二十万大军其中能够称得上是精兵的也就只有八万人,仅仅是比清军的骑兵多出了一点。

中华军丝毫不理会蒙古人的袭扰,直接就奔着乌兰巴托而去,这个时候谁都知道蒙古人的牵扯能力很强,在运动战之中的消耗力是很厉害的,所以中华军就想利用自己的主动进攻,逼迫对手必须出来和自己硬拼,毕竟这个时候是在别人的地盘上作战,时间拖得越久对中华军这边也就越不利。

蒙古人被逼无奈只能在距离乌兰巴托不远的地方和中华军展开了决战,乌兰巴托对于蒙古人的意义实在是太大了。

二十万骑兵进攻十万步兵,单从纸面实力上来说,双方可谓是不分上下的,可是实际上的情况却几乎是一边倒的,蒙古人的骑兵想要使用蒙古人射箭法来消耗中华军,他们都是轻骑兵,冲击力没那么强。

只不过这个时候中华军装备的步枪无论是在射程上还是精准度上面,都要远远的超过蒙古人的弓箭的,所以当蒙古人施展开他们最擅长的取胜方法的时候,却被中华军的火枪打的灰土土脸,再加上中华军的火炮的攻击,给蒙古人的骑兵造成了巨大的伤亡,二十万人的骑兵直接被打死了接近两万人,超过五万人受伤逃走,而其他的军队几乎全被打散了,而最关键的是,中华军在这一战之后十分轻松的就拿下了乌拉巴托。

蒙古人这个时候联军被打散了,于是各自率军回到了自己的部落,但是他们的生存和活动空间已经被挤压的十分厉害了,向北是气势汹汹的俄国人的地盘,向南直面中华军的进攻,向西是中华军控制的新疆地区,向东则是清廷,本来蒙古人是可以选择撤往清廷方向的,只不过因为他们在清廷退回关外的时候,就已经和清廷离心离德了,这个时候即便是退到了辽东去,对于他们而言依旧是一盘死棋。

蒙古人想了很久,最后还是决定向中华军投降了,只要有一个部落带了头,其他部落也就相继效仿,最后就连一直支持清廷的科尔沁部也倒向了中华军。

蒙古的收回对于中华军而言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的,这不仅解除掉了北边的这个巨大的威胁,历朝历代,北方的游牧民族都是中原朝廷的最大隐患,这一局面到了这一天终于得到了改变。

而另外的一个好处那就是给中华军提供了一片养马场,尽管在占领了新疆西藏等地之后,中华军手中已经得到了一批马,但是其数量显然还不足以建立一支骑兵部队,而这个时候随着蒙古的拿下,整个蒙古草原都是中华军的养马场,而且还能就地招募到大量的善于骑射的士兵,再给他们装备上先进的马枪,这支部队势必将会比成吉思汗时代横扫欧亚大陆的那个骑兵军团更加可怕。

第四百一十三章锦州之困

在中华军占领了蒙古之后,形势对于清廷而言已经是越发的危急了,在拿下了蒙古之后,清廷西边的屏障也就失去了,而且中华军还获得了一个良好的养马场,能够组建自己的骑兵部队,即便是中华军的骑兵部队成军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中华军可以将军队调到蒙古草原靠近清廷的这边,绕过太行山脉和其他山势的阻隔,也绕过了辽东这一条狭长的走廊,不必花时间去一点一点的攻破清军的堡垒,就能够直接威胁到盛京的安全。

更加糟糕的是,由于中华军的海军实力实在是太强了,所以其军队还有可能通过海上线路,乘船在辽东半岛甚至是锦州东边的这一带直接登陆,因此清军实际上是面临着来自三个方向的威胁的。

清廷经过一年的扩军之后,这个时候是终于从朝鲜战争之中恢复了过来,其军队的总数已经达到了二十五万人,不过要防备三个方向的威胁的话,这一点军队还是远远不够看的。

康熙皇帝这个时候也没有办法,尽管他已经做出了最大的努力,但是无奈对方的实力要远超过自己,而且双方手中可以调动的资源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尽管这个时候中华的兵力四少于清廷的,但是其国内的人口数量庞大,军队的扩招是十分容易的一件事情,而反观清军这边,除了目前的这二十五万军队之外,族内的几乎所有的成年男性具有作战力的壮年劳动力加在一起还不到十万人,这一仗如果消耗下去的,就算是拖,清廷也会被拖死,甚至满族也会被这场战争拖到男丁锐减。甚至有灭族的危险。

在结束了蒙古战役的两个月之后,中华军就发动了对清廷的作战,中华军这一次调集了十五万大军,其中山海关方向只有五万人,而北边则集中了八万军队,还有两万人准备乘船在辽东半岛漫长的海岸线上发动攻击。

清军的应对措施比较被动过。面对来自山海关的中华军,清军还是选择层层抵抗的方式延缓其推进速度,而在面对来自北边的八万大军的时候,清军在锦州集中了六万人,在盛京集中了五万人,在辽东半岛也布置了五万人,还有三万的骑兵部队作为机动力量伺机赶往各处去支援。

而中华军的北边的这八万大军的正面几乎没有什么阻挡,因此很快就向前推进了一百多里,这个时候来到了锦州城和盛京之间。只是这个时候选择进攻哪个地方都有点不太合适,因为这样一来很容易遭到另外一个地方敌军的袭击,清军的机动兵力加上驻守在两处城内的守军,能够瞬间集中十四万的军队对付中华军的这八万人。

不过清军的这个部署比较不利的一点就是,一旦中华军从山海关突破的话,其部署就将非常被动,锦州城内的六万大军就被限制死了,不可能北上支援。只能南下抵挡中华军的推进。

在看穿了这点之后,负责北线进攻的中华军也丝毫不着急。就驻守在锦州和盛京的中间,即便是两个城池的守军加上清军的机动部队全部出动前来进攻他们,也不会讨到丝毫的便宜,而他们这样的话等于是阻断了清军部队南下支援锦州以南的路线。

尽管中华军北边的部队没有南下夹击锦州的守军,但是从南边北上的中华军和从东面海上登陆的中华军对锦州城形成了一个包夹,使得城内的清军难以脱逃。

在这种情况下。驻守在盛京城内的清军显然就十分着急了,康熙再也坐不住了,立即亲帅着五万大军和三万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