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回明末当皇帝-第2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时候视线都被南边杀声震天的战斗所吸引住了,根本就没有发现这一支悄悄渡河的军队。

这支滇军很快就全部度过了安河。并且迅速的拿下了安平镇,然后向南进发准备袭击镇南关守军的背后,造成出其不意的打击。

班志富对此一无所知,直到接到后队的报告这才意识到对方已经渗透过来了,而这个时候关内的战局正在关键阶段。他手中的兵力犹觉得不够用,根本就不可能分兵出去求援,而且这个时候也不清楚对方的兵力到底是多少,于是他下令守军准备好东面的防御,以免被敌军突袭。

就在这个时候,一直骑兵却突然出现,他们就像是幽灵一般一阵风一样的冲杀过来,镇南关的地势是东高西低,骑兵从高处冲下来,守军本来就毫无防备,更何况他们的这种冲锋具有极大的冲击力,镇南关外的守军哪里抵挡得了,只一回合就被冲散,三千名黑色骑兵一直冲进了关内大举屠杀,将七万守军搅的阵脚大乱。

班志富尽管在竭力指挥和调度,但是无奈手底下的这些士兵早就已经军无战心了,因此还不等他的命令下达下去,士兵们就已经开始溃散了。

吴应麟听到了关内的喊杀声和混乱声,因此判断应该是自己的骑兵奏效了,于是立刻下令全军出击,对镇南关发动了猛攻。

原本被尚可喜视为固若金汤的镇南关,只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就被吴三桂的军队攻破,八万滇军死伤过半,要不是骑兵人数太少再加上班志富指挥得当,这些军队只怕是一个都跑不掉。

但是这个时候吴三桂拿下了镇南关,等于是打通了进入广东的门户,因此吴三桂亲自率领着大军向东挺进,准备进入广东。

而这时候,从北边一路撤过来的夏国相也到了梧州,在听闻大军拿下镇南关的消息之后,他马上调头向东,准备进攻广宁,拿下这个城池来组建北边的防线,好抵挡南下的中华军。

中华军这个时候跟在夏国相的败军的后面,才刚刚过了连州,距离广宁还有不少的路程,赵登明这个时候还没有接到镇南关的战报,还不知道吴三桂的军队已经拿下了镇南关,因此他不慌不忙的行军,既然吴三桂的军队被堵在西边,那自己急急忙忙的赶过去,很有可能就会被卷入正面战场,这可不是他想看见的事情。

不过不久之后,他就接到了粤军兵败,镇南关失守的消息,这个时候吴三桂的二十万大军已经进入了广东,自己这边如果还是继续按照原来的计划向镇南关方向移动的话,只会自己撞上别人的枪口去,成为尚可喜的替死鬼。

因此赵登明改变计划,不再前去镇南关,而是继续南下,抵达清远,这里距离广州比较近,而且也不再吴三桂的行军线路之上,至少不会遭到吴三桂的主动进攻。

项玉给赵登明的指示很简单,那就是救下尚可喜,但是也不能让他的实力保留过多,在完成这个底线的任务的同时,能够尽可能的减少中华军自己的伤亡那是最好不过的,不过这个时候吴三桂的军事势力太过于惊人,因此想要将自己摘出来只怕是很难的,所以赵登明要做的就是在双方的战争爆发之后,再行进场,这样才不会承受过大的伤亡。

三天之后,胡国柱率领五万大军拿下肇庆府,这里距离广州城已经不足三百里,大军只需要两天的时间就能兵临城下,广州城内的尚可喜自然是寝食难安,他手中目前已经没有多少军队了,这个时候唯一能够指望的就是中华军的援军了,所以他一天到晚的派人给中华军送信,催促他们快出兵,甚至又追加了两百万两白银,一共是五百万两白银派人送到了中华军的军中,以求他们尽快南下参与守城。

第三百八十二章三水议兵

看在银子的份上,赵登明这才下令大军开拔,准备南下参与广州城的守城之战。

八月二十八号,吴三桂大军拿下了三水城,这是广州城东面的最后一面水陆屏障了,而尚可喜此时在广州城内的军队总数不过三万人,中华军这个时候终于抵达了广州城。

尚可喜带着儿子尚之孝和众位文臣武将出来迎接,赵登明也也不跟他客气,一连询问了很多的问题,都是关于广州城的布防的问题。

尚可喜毕竟是军旅出身,所以对于广州城的防务其实还是十分熟悉的,因此对答如流,将自己所知道的一些情报全都说出来了,生怕因为任何细节的疏忽而带来严重的后果,广州城这个时候是他的安身立命的场所,一旦失守,他就变成丧家之犬了,而中华军的军队即便是没能守住城,大不了还可以撤回福建。

吴三桂这个时候已经得到了中华军出兵进入广州的消息,吴三桂原本对中华军的了解并不深,但是这几年来中华军和清军作战多次,无一败绩,前后共歼灭了清军多达**万人,这样的战绩自然是令他对这支军队不敢有丝毫的轻视。

在吴三桂收集的相关情报之中,对中华军的先进武器提及最多,早先他对此只是半信半疑,等到施琅的水师在台湾全军覆灭的时候,他才开始重视这件事情,因为在施琅的舰队中间,很多船只都装备了先进的红衣大炮,这是目前清军手中最为先进的火炮,可谓是攻城拔寨无往不利,而即便是大量装备了这种武器的清军水师,一样在台南一战之中被打的毫无招架之力。虽说他对水战并不是怎么了解,但是却知道在海战之中,武器装备比在陆地之上更加重要。

而这个时候刚刚从湖南兵败南下的夏国相也向他报告了自己兵败的全过程,在他看来,滇军之所以会失败,完全就是因为对方的火器太过于犀利。

眼下对方已经到了广州城。如果还是按照自己之前的计划攻城的话,恐怕将会付出高昂的代价,这显然是自己不能够接受的,于是吴三桂这几天并没有下令继续行军,大军一直驻扎在三水城,等待着一个合适的出兵机会。

而吴三桂在这段时间里面也一直在想一个好办法能够减少自己这边的伤亡。

对于火枪而言,斗车就已经够用了,只要将其厚度加厚,一般的子弹都不可能射穿它的。但是对于火炮的话,就没有那么简单了,中华军使用的火炮实心弹比较少,大多数都是开花弹,这种炮弹对于士兵的杀伤力实在是太惊人了,即便是炮弹的破片被斗车给挡住了,爆炸产生的气浪和烟雾对进攻的士兵依然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而且斗车前面的布蓬很容易就会被炮弹炸坏。就连车身也禁不住几次轰炸,士兵们很有可能在前进的路上就失去了掩护。

不过即便是吴三桂觉得时机还未成熟。不想急着进攻,但是二十万大军的巨大粮草消耗却让他有些吃不消。

这个时候滇军的战线实在是拉得太长了,原本以为很快就能结束的战斗这个时候已经断断续续的打了好几个月,云南地广人稀,也不是粮食的主产区,所以吴三桂手中本来就没有多少的余粮。正是因为这样,他才会在出兵的时候首先抢占贵州接着派兵进入四川,将这两个地方主要是四川这个粮仓抢在手里,正是因为得到了四川府库里面清军撤退之后遗留下来的一批粮食,他的军队才能够支撑这么久。不然的话这个时候大军早就断粮了。

可是随着战线从广西进入广东,他的后勤补给的压力就变得空前巨大,在七月的时候他已经陆陆续续的准备在镇南关一带囤积粮食,准备在拿下镇南关之后利用西河水道运输粮食,这样可以减少大量的人力消耗,广西境内的山多林密,道路崎岖难走,粮队不仅行进的速度缓慢,而且大量的运输劳力在半路上就要消耗一半的粮食,等到运到前线的时候,几乎已经十不存五了。

“王爷,几位将军他们已经来了,要不要让他们进来。”一名侍卫走进来说道。

吴三桂点了点头,示意让他们进来。

很快,胡国柱、夏国相和吴应麟几人都走了进来,胡国柱和夏国相都对吴三桂口称“岳父”,吴应麟则跪地行父子之礼,一番行礼之后三人坐定。

“国相、国柱和麟儿,你们三人觉得眼下这一仗我们该怎么打?”吴三桂毫不废话,直奔主题,今天被他叫来的只有军中的大将,并没有平日里跟在身边的几个谋士。

夏国相为人十分谨慎,但是大局观很高,因此是吴三桂部下为数不多的能够独当一面的战将,可谓是文武双全,虽然在湖南他败于赵登明的手中,但是吴三桂依然对他信任有加,只不过眼下他新败,胡国柱在南方屡立战功,风头正劲,所以当吴三桂开口询问的时候,夏国相并没有开口,他在等胡国柱先发表观点之后再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一点自然也瞒不过吴三桂,所以吴三桂说完这句话之后,眼睛就盯着胡国柱看,吴应麟是后辈,这个时候是轮不到他先发言的。

胡国柱想了一会,说道:“王爷,眼下我军连战连捷,士气正盛,本可一鼓作气拿下广州城的,我听说那广州城内的守军已经不足四万人,之前有一个绝好的机会,只不过这个时候既然中华军的援军已经进入了广州,我以为我们应该从长计议,这支军队的战斗力不容小觑,我们决不可大意轻敌。”

吴三桂奇道:“国柱为何对中华军如此高看?”不仅是他,就连余下的两人也是十分的好奇,夏国相是亲手跟中华军交过手的,在座的几个人中间,应该是他对中华军的战斗力了解最深的,但是这个时候却是胡国柱说出了这件事,这令他也感到非常奇怪。

“王爷,末将随未曾通对方交手,但是通过研究之前的几次清军和中华军的战斗过后,我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那就是中华军每一次几乎都是人少胜人多,不管是攻城也好,守城也好,被其击溃和俘虏的清军并不像朝廷宣传的那样只有七八万人,末将以为,这个数字至少还要翻两番。”

在场的几人都是倒吸了一口凉气,尽管清军和中华军之间的战争不断,而且几乎无一胜绩,但是因为滇军偏安一隅,加上朝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