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回明末当皇帝-第1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项玉这个时候比较关系的是火炮的生产,海战之中主要是冲撞、炮击、跳帮等战术,随着火器的进步和发展,这个时候的海战大多数都要比拼谁家的战舰经打和能打,为什么二战的时候吨位更小的俾麦斯级战列巡洋舰能将大英帝国的正儿八经的战列舰揍趴下,就是依靠着它身上的那一层变态的装甲和粗大口径的火炮。

中华军海军中间主力战舰还是数量众多的木质战船,主要是广船和福船,他们和清军的战舰在吨位外形和航速上面的差距极小,几乎可以说是一模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之下中华军的海军将如何击败数量比自己多很多的敌人呢?所依靠的无非就是更厉害可靠的火炮,索性中华军目前的火炮比之清廷的山寨版红衣大炮要强上很多,不仅火炮的结构强度更高,射程更远,安全系数更高,而且中华军这边的火炮大多都是钢制的,相对于清军的青铜大炮来说更加轻便,这样一来同样吨位的战舰之上,中华军这边的战舰可以装备更多的火炮,而清军则做不到这一点。

火炮的生产采用的压模制造,之前明朝的时候使用的大多是是木模,而中华军这边则采用的是铁模,这一技术被提前了一百八十余年,其优点是可以反复利用,不用像之前的模具那样只能使用一次,从而大大的提高了生产的速度和效率。基隆这边的军工厂每天可以生产五门大炮,一个月的产量就能达到一百五十门,这一速度可谓是相当的惊人,而实际上生产速度是不能一直这样持续下去的,一来是钢铁的生产和供给跟不上,二来是火炮生产出来之后,炮膛的清理工作则要花上极大的人力物力。

这个时候主要的火炮都是滑膛跑,后膛火炮还没有问世,滑膛炮也分为两种,一种是线膛炮,一种是无线膛炮,滑膛炮的内壁早铸造之后是参差不齐的,需要进行打磨,将其内部打磨光滑,好使得火炮在炮管里面的运动不至于受到太大的阻碍,因为火炮的内壁在铸造之后往往都是最后冷却下来的,所以可以说是全炮身上面结构强度最差的,所以在炮弹发射的时候受到的影响也是最大的,这也给炮膛的打磨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所以这项工作必须依靠人力缓慢的进行。

这个时候没有机械来代替人力,所以这种人工打磨的方法就成为了火炮铸造过程之中的瓶颈,十六世纪的时候,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到中国之后,曾被明朝朝廷聘请为军械方面的技术人员,他曾在自己的书中描写过明朝的火炮,说这些火炮的做工粗糙,炮身上面参差不齐,多有气孔,炮身短粗,不想欧洲火炮那样前细后粗,而是均匀分布,使得火炮的性能极差,炮弹的射程甚至只有五百米,远不及西洋火炮,炮膛里面也是凹凸不平,安全性能极差,装药量一大,就极有可能发生爆炸,因此对于敌军的毁伤倒是其次,对于自己人的威胁反而更大。

后来从葡萄牙人手中引进了红衣大炮之后,明朝军方对这种威力巨大,射程极远的火炮印象深刻,说它一发之威势震耳欲聋,炮矢可至十里远,这其中虽然有夸大的嫌疑,但是也从侧面说明了明军自己生产制造的火炮的粗劣,在被红衣大炮的比照之下立即就被军方所抛弃了。

第两百一十五章清军的困扰

目前军工厂这边已经生产了四百百余门火炮,这和之前生产的火炮还不太一样,这一次的火炮有些是线膛滑膛炮,也就是在炮膛里面刻上膛线,这可算是一门要求更高的技术活了,因此这些火炮的的生产速度在原来的基础之上又降低了不少,四百门火炮之中线膛炮的数量只有五十二门,这还是花费了三百多名工人紧赶慢赶的才制作出来的。

尽管这些膛线都刻得比较浅,因为这个时候受制于材料的限制,所以膛线没有办法刻画的特别深,但是这些膛线带来的变化还是十分巨大的,线膛跑能够使得炮弹在发射出去之后,沿着一个方向高速旋转,配合着新式的锥形炮弹,其穿透力大幅度的提高,在海战之中,首先击中敌方船只的水线一下的地方,就有可能对敌方造成致命性的打击,使得其被击沉或者丧失战斗力退场。

而锥形炮弹相对于球形炮弹来说穿透力更强,对硬木制造的战舰的毁伤效果比之球形炮弹更有优势。

军工厂目前已经生产了两千多发这种锥形炮弹了,这么小的基数,几乎没有多大的作用,要知道海上交战的双方的舰只总量在四五百艘舰船以上,一艘战船上面就算是只装备十门火炮也得五千门火炮,两千发炮弹实在是对战局没什么影响。

考虑到这条生产线才刚刚投产不久,所以生产速度还是比较缓慢的,加上战争这个时候还没有打响,所以李玉双表示如果有一个月的时间,军工厂至少能生产出这样的炮弹两万发来,项玉知道这样的速度对于军工厂来说差不多已经是极限了,为了达到这样的速度。军工厂必须要采用三队人马日夜不停的生产才行,他对这种方式还是不太赞同的,毕竟人在困乏和休息不足的时候,生产出来的产品的质量是没办法保证的,更何况这东西还是用来打仗的。

不过这话他没有当着李玉双的面直接说出来,毕竟李玉双这个时候才正式接管厂里面的职务还不长时间。之前的厂长徐则清这个时候病倒了,李玉双便接替了他的职务当起了代理厂长,再加上这个时候基隆伤口浓云密布,战争时刻威胁着新生的中华帝国,所以更不能在这个时候打消工人们的生产热情了。

但是这件事情项玉还是在回到基隆之后通过另外的渠道,委婉的向李玉双表达了自己的意见,而最终军工厂也没有实行三班倒的昼夜加班,但是子啊战争爆发的时候,这种锥形炮弹已经生产出来了三万发了。

从军工厂出来之后。项玉又来到了造船厂这边,基隆这边的造船厂这个时候规模已经进一步的扩建了,目前一共有用十七个船坞,这在后世可能算是很小规模的船厂目前可以算是整个东南沿海一带数一数二的大船厂了,因为木质战舰的生产速度比后世的船只要更快一些,所以基隆造船厂的生产力是相当的客观的。

除了其中两个大型船坞专门用来生产铁甲舰之外,剩余的十五个较小的船坞全部用来生产这个时候的风帆战舰,木质战舰分为四种规格的。一种是双层甲板的三桅战舰,一种是单层甲板的五桅战舰。这其中又分为广船和福船,所以便有了四种规格,其实相对而言,福船更适合商运,广船更适合作战,所以中华军海军序列之中早期的福船这个时候生产的已经不多了。新下水的战舰大多数都是广船,它的基本特点是头尖体长,上宽下窄,线型瘦尖底,梁拱小。甲板脊弧不高。船体的横向结构用紧密的肋骨跟隔舱板构成,纵向强度依靠龙骨和大擸(木字傍)维持。结构坚固,有较好的适航性能和续航能力。

基隆造船厂里面这个时候已经拥有了超过九千名工人,包括从清廷内部挖来的造船师、工匠和学徒,还有大量的之前拥有一定造船经验的工人,这些人大多数都是通过情报人员的安排移民过来的,也有少数人是自己架船来到台湾的。

正是因为他们的加入,使得中华帝国的造船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这主要是归功于中华帝国这边的移民政策和清廷的禁海令,这些传统依靠造船工业为生和靠海为食的渔民本来就没有太多的田地,加上向内陆迁徙的过程之中原来的田地也携带不走,因此一下子就失去了赖以为生的根基,这才被中华军这边轻易的笼络了过来。

但是这个时候随着施琅的回归,不仅是这些工匠很难在招到了,就连大陆向台湾的移民都变得十分的困难了,整个台湾海峡已经变得不再安全,自然各种转移人口的船只就不敢在这里面航行了。

而且施琅这个时候也在内地招募这些工匠为清军服务,想要在开战之前打造尽可能多的战舰,这一点项玉不仅要大陆的情报人员随时监视,而且还派出了好几艘轻型战舰前去侦查,这么大规模的舰队不可能整日窝在厦门湾一带,真正的海军必须要经过海上的大风大浪的洗礼才能成为合格的战士。

十五个船坞里面的战舰差不多一个半月就能生产一艘,因此赶在战前,至少还能在制造出十艘战舰,这都是近期快要完工的战舰,当然了,它们就算是出产了也不能立即投入使用,因为还要进过必要的海试。

除了这些较小一点的船坞之外,船厂内还有两座大型的船坞,这是专门用来生产铁甲舰的,这种战舰的威力巨大,而且仅从外观上面就能够给予敌人足够的震撼,所以船坞相较于其他几乎露天的船坞来说,采用了一种半封闭的设计,出了露出顶部的一些空间之外,从外面是完全看不见船坞里面的动静的,这也可以使得中华军的铁甲舰的神秘继续保持下去。

不同于木质战舰,铁甲舰的生产要缓慢的多,两艘船坞差不多半年的时间才能生产出来一艘战舰,这还在没有后世的那种复杂的舱室和高要求的炮塔的基础上的速度。

铁甲舰是按照之前基隆级的规格来生产的,虽然生产速度不快,但是这种战舰在战场上的威力那是不容置疑的,项玉十分自信,只要自己手中拥有十五艘这样的战舰,别说施琅的三百艘战舰了,就算是他又一千艘战舰,中华军一样能够打的他们屁滚尿流、落花流水,因为出于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之情,这个时候从没见过铁甲舰的清廷水师,见到铁甲舰的第一眼的时候只怕就接受不了,在他们的印象之中钢铁是会沉的,如何能够漂起来呢,这个是理解不了的。

再加上铁甲舰的高航速和强大的火力,项玉相信,只要中华军的铁甲舰击沉对方的几艘战舰,清廷的水师就会不战自溃,到时候己方在趁胜追击,这一战不久轻轻松松的赢下来了吗?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目前中华军只有五艘铁甲舰,再加上目前船坞里面的两艘接近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