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回明末当皇帝-第10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下岛上的居民的。

明军返回了蛇岛之后就开始一段时间的休整,海军这个时候则开始在琉球岛附近巡航,一旦发现日军本土过来的战船则立即将它击沉,要彻底封锁日军与外界的联系。

岛津久光这个时候已经被部下救醒,可是眼下的这个局面还不如让他昏睡过去呢,他知道日军这个时候面临的最大的困境不是粮食的匮乏、物资弹药的短缺,而是军队的士气,敌人竟然倾尽全力将自己的海军摧毁,显然是想将自己的军队困死在这个岛上,因为岛津久光他并不知道敌人的底细,对于明军的规模和作战能力都知道的不多,日军算起来已经跟明军交手过两次了,不过岛津久光却并不相信敌人只有他之前看到的那么大的规模,尤其是在经历了海军整整七千人的全军覆灭之后,他更是怀疑明军的规模庞大,对预计敌人很快将要发动对他们剩余的部队的进攻感到十分担忧。

加上这个时候大部分的日军士兵们已经知道了海军被全歼的消息,这使得军中的士气陷入了低谷,士兵们因为回不了家而变得毫无斗志,岛津久光害怕的就是这样的事情。

既然这个时候自己这边已经被困在了这一片荒凉的岛上,那么为了长久的坚持下去等待本土的援军来,日军眼下有几件事情要首先处理,首先是要将粮食和军用物资全部清点一边,收集起来统一配给,这样能够坚持的久一点,也避免了军中可能出现的混乱局面。

然后是要向岛上的原住民们征集粮食,尽管这个岛上的种植技术比较落后,但是考虑到他们的人口还是比较多的,将他们家中的粮食全部征集起来至少够日军再多坚持半年的时间吧。尽管他知道这样做会使得岛上的这些琉球人的生活变得艰难起来,甚至会饿死很多人,但是岛津久光他才不会考虑这些事情呢,在他的严重这些落后的琉球人根本就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这块土地是属于大和民族的。

第三点就是要立即开始准备修建防御工事,日军这个时候失去了制海权,只能被动的防守,但是就算是防守也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行,不然一旦敌人攻打过来,依着眼下的日军的士气,岛津久光心里面真的是没有底。

日军在岛上修建工事加固城墙,一直持续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可是在这段时间之内,他们根本就没有遭到任何敌人的袭击,当然了,也没有来自外部的船只驶进岛屿附近,他们似乎是被人彻底的遗忘在这片孤岛上了。

日军士兵这个时候思乡的情绪越来越无法控制了,这些士兵们大多数都成家立业,属于被征召入伍的,他们从没有像这样离家在外这么远的地方呆上三个月,如果说这都还能够接受的话,那他们失去了返航的船只就使得他们内心几乎陷入了绝望。

这里距离日本的本土实在是太远了,足足有上千里的距离,一些之前原本是渔民和船工们在这个两个月的时间之内试着制造了几艘小船,只是这种小船还没等到完全驶离小岛就被迎面而来的大风浪给掀翻了,其实就算是它不被风浪掀翻,他们也不可能回到日本去,因为在航线的北段这个时候可是守候一整支明军的舰队呢!

明军这段时间一直没有进攻岛上的残余日军,一方面是项玉不想对他们进行硬攻,另一方面通过这一次的战斗之后他突然发现,以明军目前的势力,不要说征服整个日本了,就算是要打下一个萨摩藩都显得有点艰难,虽然说目前他们已经占据了战场上的主动权,但是敌人毕竟没有被全歼,而且这还只是萨摩藩的一小半的兵力,如果将来明军出兵进攻九州岛,那该遇到多么大的阻力,说到底还是兵力不足,而且明军目前的实力不够。

兵力不足很好解释,那是因为明军目前控制的地盘太小,没有足够多的人口,项玉思前想后,最后还是决定琉球岛上的这数十万的人口就让他们这样饿死了实在是太残忍和可惜了,这些人大多是华人的后裔,也算是大半个炎黄子孙,加上文化上又比较接近,所以也不失为明军可以吸收和接纳的对象。

想通了这一点之后,项玉派出了十几个小分队深入到岛内去,他派出的这些人都是之前的琉球士兵,项玉给他们的任务很简单,就是要尽可能多的将岛中的人口带出来,明军帮助他们转移出来,转移到台湾一带去,将他们吸纳为台湾的一份子。

第一百三十七章南下方针

这个时候日本人已经将城中的所有居民毒轰了出来了,粮食被他们抢光了之后,这些人对于日军来说没有丝毫的用处,日军一张吃饭的嘴都不想增加,又不能让这些人饿死在城中,只好将他们全部轰了出来。

日军的主要防守就是围绕着之前的南琉球的都城展开的,因此几乎全部的兵力这个时候都集中在这里,对于岛上其他地方的控制力就显得十分薄弱。

琉球人被抢光了粮食,只好躲进深山老林中采食野果树皮,也有人制作了简易的工具跑到海边去捕鱼,明军派过来的士兵们很快就将他们集中在了一起,他们将带来的粮食分发给这些人,并且将明军愿意将他们转移走的消息公布出来,这些人这个时候几乎已经快要被活活饿死了,这个时候有人愿意给他们提供粮食,又愿意将他们转移走,离开这个被侵占变得不安全的地方,他们当然愿意走了,不过这些人毕竟只是岛上的一小部分人,于是明军士兵们又向岛内继续去寻找更多的百姓。

明军士兵们这个时候已经大部分都返回了基隆了,琉球距离台湾岛的距离比起日本来说要更加接近,加上往返一趟只不过需要半个月的时间而已,所以项玉并没有在蛇岛上面等待,明军士兵全部撤回基隆之后,空出来的这些船刚好可以用来将这些人转移出来。

在明军在外出征的这两个月的时间里面,基隆里面发生了许多事情,由于工人队伍的不断壮大,因此在政府的牵头之下,工人们组成了一个工人联合工会,专门用来争取工人们的正当权益,这件事情有利有弊,项玉心中虽然担心它后来会演变的难以控制,但是这个工会的成立确实是对于工人阶级的利益有很大的维护作用,尤其是在基隆目前的市场已经渐渐的趋于饱和的状态下,很多商人们已经开始削减成本,控制支出,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因为这说明商人们已经意识到了眼前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之下会倒逼经济转型,由低端向着高端转变,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壮大的资本阶级势必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剥削和压迫工人,这在欧洲的工业革命时期是被无数次的证明过的,而基隆目前的情势似乎就已经出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沿了。

当然,这个话说的还是有点早,因为基隆的市场经济体量比较小,加上科技的普及并不普遍,就拿明军之前研发出来的蒸汽机来说,这个东西问世的时候政府曾经请了很多的商人和企业家前去参观,但是他们也只是对于这种东西感到十分新奇,对于它的用途以及可以为他们带来的巨大的效益却视而不见,当然这也跟他们的阅历有关,毕竟这个东西以前并没有出现过。

不过这个时候的蒸汽机还需要改进,而且产能还不高,明军的唯一的一艘基隆级的战舰就是首先装备蒸汽机驱动的半铁甲的战舰,它在行驶的过程中出现了耗煤严重,锅炉室的蒸汽泄露十分严重的问题,因此这个一次也跟着明军的陆军返回了基隆,要知道整个海军只有这一艘战舰返航。

蒸汽机的问题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够得到提高的,虽然基隆的科技研究院有项玉提供的设计图纸,但是因为这个时候的生产工艺跟不上去,生产出来的机器确实是不能完全达到设计要求,但是就算是在英国,瓦特改装蒸汽机也是在蒸汽机问世几十年之后的事情了,可以说正是因为经过了这几十年的发展才使得瓦特当时有那种条件和工艺水平能够将原来的蒸汽机加以改进。所以说这种东西都是慢慢逐步发展的,一时半会也不能太着急。

而且基隆这个时候有很多国有的一些工厂和企业,既然一般的商人看不见机械化带来的好处,那么久由国有企业来先吃这个螃蟹,因此基隆的纺纱厂、蔗糖厂等工厂这个时候都采购了一批蒸汽机,这件事情本来是项玉的无心之作,只想向广大的商人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谁知道后来因为这件事情,使得基隆市政府手里面的这几家国有企业因为生产力得到的巨大提升而一跃成为整个行业里面的佼佼者,后来更是成为了国家商业霸主,这倒是项玉没想到的事情。

项玉这个时候关注的重点已经不在经济上面了,他现在更加关注基隆以及整个台湾的人口的情况,其实这个时候随着明军在大陆的逐渐站稳了脚跟,因此他们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按理说应该是有更多的人口迁徙到台湾来,但是随着满清的统制的逐渐稳固,所以人民愿意背井离乡的已经变得越来越少了,但凡是咬咬牙能够坚持下去的,他们绝对不会冒险前往一个他们不熟悉的地方的,在这一点上来说,中华民族确实是一个十分坚韧的民族。

因为这个原因,因此每个月来到台湾的沿海一带的人数已经逐渐呈现一个下降的趋势,在过去的两个月的时间里面一共有五万人移民过来,加上从琉球过来的接近二十万人,所以这个时候台湾的总人口已经超过五十万了,这还不算那些深山里面的土著人和部落人。五十万的人口在后世的十几亿的巨大数字面前根本就不值得一提,但是在眼下,这个数字并不少了,明末的时候,万历年间中国还有两千多万户的人口规模,总人口超过一亿人,但是经过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农民起义,加上连年饥荒大旱,再加上后来的满清入关,明末持续几十年的战争使得人口数量锐减,这个时候人口已经下降到了不足六千万人,一直到康熙二十二年总人口才恢复到了8500万。

台湾再两年的时间里面,人口由原来的十余万增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