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献廷说:“是出兵救驾还是拥兵自重,我看得根据将军的意向而定。”
吴三桂极感兴趣地看着他们。他总是在自己难以决策之时,来听取众人意见。他喜欢广开言路,让众人各抒己见,以便从中汲取精华,同时也给部下一个开明形象。吴三桂浅笑着问方献廷:“此话怎讲?”
方献廷说:“若将军志向不大,将军可不出兵救君;若将军志向宏大,将军必要救君!”
吴三桂问:“何为志向大,又何为志向小?”
方献廷说:“如果不图发展,只想保住富贵,则将军不必出兵!”
吴三桂问:“这是为何?”
方献廷说:“现在清朝,明廷,起义军有鼎足之势,不管将来是个什么结果,将军只要拥有重兵,就拥有与谁都可以讨价还价的筹码。那时,自然能够保住自身富贵。”
吴三桂问:“何为志向宏大?”
方献廷慷慨激昂起来:“那就是要封侯拜相,甚至要成就王业……”
吴三桂挥手止住他往下说,问:“就照你所说,我该怎么办?”
方献廷说:“那将军便应该立即起兵救驾!”
吴三桂说:“可是,我觉得孙文焕说得也有道理啊!”
方献廷说:“起兵救驾,自然会损兵折将,甚至损失惨重,可是能够换取天下民心。能使天下民心所归,何愁大业不成?反之,将军便会成为不忠不孝之人,那样,将军会失去天下民心,没有民心将军能够干什么?”
吴三桂被方献廷说得热血沸腾。然而,尽管他内心激动不已,但他表面却依然不露声色。他在冷静地思考着,因为一着不慎,便会有全军覆灭的可能。因此,他不得不慎重考虑。
众人见吴三桂默不作声,便知他心里在考虑重大决策,因此尽管心里焦急,也依然只能耐心地等待着。
吴三桂突然说:“我看还是要起兵救驾!”郭云龙与孙文焕一惊,方献廷和胡守亮却暗喜。然而,吴三桂语气一转又说:“不过,我们不仅仅是起兵,我们得将全城百姓带走,不能把百姓扔给清兵。”
方献廷不解地问:“俗话说,救兵如救火。携带全城百姓而走,几时才能到达?那样能救驾吗?”
吴三桂说:“你不是说要收买人心么?”
方献廷说:“这与收买人心有何关系?”
吴三桂笑了笑说:“三国时,刘备驻兵樊城,曹操攻之。孔明要刘备弃城速取襄阳。刘备不肯,要携民而去。正因为携民而逃,速度太慢,民众死伤无数,而刘备有了爱民如子的美名,这样,刘备不就收买了人心么?”
众人立即明白吴三桂的意思,只是有一事不明,问:“这样,岂不会影响救驾么?”
吴三桂笑着说:“这就叫一石二鸟。既不会落个大逆不道的骂名,又可保存自己的实力。”
众人一想,果然是一石二鸟的好计。不过不无担心,便问:“要是皇上不准我们携民而行呢?那我们该怎么办?”
吴三桂笑着说:“刀柄在自己手中,岂会伤到自己?”
于是众人对吴三桂的决策心领神会。
吴三桂向朝廷要求只弃城不弃人回京城救驾,皇上果然答应了他的要求。
于是,吴三桂向自己的队伍发布迅速准备开拔救驾的命令。
一六四四年农历二月底,中国东北仍然酷寒难挡,吴三桂率领八万大军,六十万民众浩浩荡荡地蠕动在宁远到山海关的路途之上。
队伍如此庞大,又加之有些人家是举家内迁,队伍之中有不少老弱病残之人,所以行进的速度十分缓慢。
民众之所以愿意随同吴三桂内迁,是因为怕吴三桂的军队走后,自己会受到清兵的骚扰甚至蹂躏。然而,一旦真正离开自己生活过多年的热土,他们又有依依不舍之情,有些人甚至痛哭失声。因此,吴三桂带的这支队伍嘈嘈杂杂,哀鸿遍野,哭声震动天地,令人酸鼻。
一直到三月十七日,队伍才到山海关。到达之后,吴三桂组织官员将内迁人口全部安置在滦州,亲率骑兵八万向京城开拔。
吴三桂率军刚刚进入丰润城,先锋便向吴三桂报告:“李自成已经攻占北京,皇帝自缢!”
吴三桂一听,呆住了,虽然这事在自己的意料之中,但真正发生了,又让人难以接受。尤其令他难以相信的是,李自成怎么会有这么快?虽然自己不是以最快速度向京城靠拢的,但自己毕竟不敢在路上过分磨蹭,怕众人觉察出来,引起不满。
然而,现在仅仅只到了丰润城,贼军却已攻进了京城。丰润城离京城还有数百里路程。
面对此种局面,吴三桂有些茫然失措了。因为自己的队伍毕竟是大明朝的,军饷是由明廷供俸,职责也是保卫大明朝的江山,保卫崇祯皇帝的安全。现在明朝灭了,君主死了,自己的队伍岂不成了无奶的孩子!效忠国君,保卫皇帝历来是军队的天职,现在无人可保,自己的队伍岂不成了孤魂。而众将士便会失去自己心里的依托和支柱!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队伍便会变成无头马群,势必引起骚乱!想到此处,吴三桂不寒而栗。
于是,吴三桂当机立断地下令:“回师山海关,一切重新计议。”
二、李自成挟持吴襄作书信招降吴三桂
李自成虽然攻取了京城,但明朝总兵吴三桂拥兵数十万之众居守关外,对京城虎视眈眈,这对于自己来说,终究是个心腹大患!俗话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因此,他采用了李岩招降吴三桂之计。然而,他也知要招降吴三桂并非易事!于是,问牛金星怎么办?牛金星说只要挟持吴襄,令其书信招降吴三桂便可以成功。李自成一想有理。因为吴三桂即使不想投降自己,却也不好违背父命。
李自成命吴襄给儿子写信。吴襄自然知道李自成的用意,所以他不肯。他是个忠君思想较强的人,他不想让自己背个大逆不道的罪名,更不想儿子背着这个罪名过完他一生,因为儿子的路还很长。恰在李自成与吴襄相持不下之际,吴三桂派人送来书信。吴襄展开书信一看,便不由老泪纵横。信上写道:
父亲大人在上:
听说大顺已经攻入京城,我心里非常担心。不知父亲作何打算?也不知陈圆圆现在安好?
请告知!
儿三桂拜!
吴襄看毕,心想:如不劝降儿子,他们必不会让我回信,倒不如假意劝之,一则可观我儿之心,二则可安我儿之心。因此,他便当着李自成部下的面提笔写道:
三桂吾儿:
大顺军攻进京城,深得民意,民众夹道欢迎,京城中平安无事,为父也像众臣一样,归顺了大顺,家中无事。陈圆圆也平安无事,儿可以准备投诚大顺,不过,你得稍稍等待一段时间,看大顺如何对待明朝的降官降将再说。
父字!
吴襄本还想将刘宗敏将陈圆圆掠去之事告诉他,但怕他凭血刚之勇意气用事,尤其是他想到关于儿子那情坎一事,便不敢了。
吴三桂接到父亲的信之后,心中不安。至于自己今后如何打算?他仍然请来了部下商量。吴三桂把自己心中所想说了出来。
可是,众部下却迟迟不肯开口。因为现在谈这个问题,谁也不好开口。说归顺大顺吧,吴三桂的本意绝非如此!况且还要他背个叛逆的罪名。说不归顺吧,吴三桂的父亲又在李自成手中,万一触怒了李自成,李自成将其杀了,这个责任谁担得起?
吴三桂略一琢磨,说,大家随便议议,我绝不计较。胡守亮便说:“当今之际,唯有等待。”众人一听,齐声叫好。
吴三桂见众人一起商量不出一个结果,便遣散了部下,独自思考起来,他在心里想道:按日下情形,自己的出路是:要么是自立为王。这条路肯定行不通!因为,从哪个角度来考虑,自己都不具备称王的条件。那么另一条路便是做人的臣子。那么,做谁的臣子呢?做大清的臣子?肯定不行!自己与清朝积怨多年不说,还会背个汉奸的罪名。那么就做大顺的臣子?表面上看来,可保父之命,妾之身,但毕竟也要背逆贼之名。即便要降,也只能假降。等待后来的局势发展再说。这样看来,确实只有等待为最上策。
于是,吴三桂仍然率军往山海关奔。
李自成见吴襄的信去了多日,而吴三桂却没有丝毫回音。而且从探子报得吴三桂继续撤军回归山海关这一战略重地拥兵自重,到时候自己要奈何他也很难。李自成看出了吴三桂的险恶用心,便要部下给吴襄施加压力。
部下拿吴襄这个不软不硬的老头子没有办法,便用了一些刑罚,这便使吴襄对李自成的积怨加深。他虽然答应给儿子继续去信,但其口气有所改变。吴襄在信上写道:
三桂吾儿:
父亲的事一切都很顺利,你不要替我担忧。你自己保重。陈圆圆已孤身一人骑马来寻你。
父字!
吴三桂看完信之后,心中便有了许多疑惑。一是父亲信中要求我自己保重,其意甚是晦涩。父亲的用意是要自己放心呢?还是告诉自己他已身陷贼手,不需要再顾虑他,顾虑他也没用,我只要自己保重自己便得了。其二是父亲信中所说陈圆圆孤身一人奔辽东来寻自己不知是什么意思?难道父亲家中之人全部失去自由,竟无法让人陪她前来?还是陈圆圆已有不测?
想到陈圆圆可能遭到不测,吴三桂的头脑便出现了陈圆圆那个楚楚可怜,悲痛欲绝的模样。想起陈圆圆的柔情蜜意,吴三桂恨不得即刻回到她身边。
虽然理智告诉他,陈圆圆已经凶多吉少,但他的情感无法接受这种情况。他的内心始终有一个强烈的念头占着上风。那就是陈圆圆肯定没事,李自成不会拿她怎么样,也不敢拿她怎么样!吴三桂虽然自我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