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传、戏曲、平话、诗话、打油诗,在瞿秋白的笔下,都运用自如,挥洒成趣,
融入了他的杂文创作中。瞿秋白大量的杂文,是匕首和投枪;也有不少的杂
文,是鼓舞群众前进的战鼓和号角。如《一种云》、《暴风雨之前》、《〈铁流〉
在巴黎》,就是这样歌颂性杂文。这在当时一般杂文中,是少有的新的主题。
瞿秋白的杂文多深入浅出,明白晓畅,热情奔放,较少含蓄,富于鼓动性和
号召力;好作理论分析而较少解剖具体事实,带有他过去大量写过的政治论
文的格调。但是,也应指出:并不是他所有的杂文都明白晓畅,较少含蓄。
他也有隐晦曲折的文章,如《菲洲鬼话》、《人才易得》等篇就是。对于杂文
家的瞿秋白的成就,杂文研究者指出:由鲁迅在五四时期开创的杂文,三十
年代达到一个高峰;峰顶是鲁迅,次高峰是瞿秋白和茅盾。也有的论者进一
步指出:就杂文而论,鲁迅和瞿秋白无疑是双峰插云的一代文宗。这两种相
近的评价,反映了瞿秋白杂文创作在中国现代杂文史上的地位。
大众化文艺的倡导者和杰出的语言学家
三十年代初期的中国文艺运动,是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猖狂,国民党
统治愈加腐朽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人民群众被旧的文艺所包围,其内容大
多不脱武侠、剑仙之类的荒诞迷幻,以及因果报应、安贫乐道、逆来顺受、
委曲求全之类的说教劝戒。这种反动的“大众文艺”、“通俗文学”,经常被
地主资产阶级利用来腐蚀劳动人民,麻痹他们的斗志,消弭他们的反抗。新
的革命文学家,与广大群众隔离;新的文艺作品,日趋倾向于欧化,因而不
能为劳动人民群众所接受。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既然承认文学的阶级性或革
命倾向性,那么,它必然要求文学大众化,必须让文学为大众所懂得,所接
受,所爱好。否则就无法实现革命文学成为阶级斗争的利器的根本任务。
革命文学家,历来重视文学大众化的问题。早在1928 年的“革命文学”
的讨论中,就提出了这个问题。1930 年左联成立前后,左翼文学界又开展
了一次关于大众文艺的讨论。这次讨论主要是探讨大众文艺的形式问题,引
起比较普遍的注意,但许多问题还没有接触,许多问题还没有深入。1931
年以后,瞿秋白重返文艺战线,以极大的注意力,深入地研究文艺大众化问
题。1931 年5、6 月间,他写《鬼门关以外的战争》、《学阀万岁!》,提出文
学革命的问题。9 月,写《乱弹》,由中国文学史的演变发展,揭示出文学
艺术早先来自平民,逐步为少数统治者所霸占,而最终仍将重新属于人民的
规律。
“九一八”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和“一二八”上海战争期间,瞿秋白写《大
众文艺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上海战争和战争文学》两文,指出:“革
命文艺的大众化,尤其是革命的大众文艺的创造,更加是最迫切的任务了。”
①“革命的文艺,必须‘向着大众’去!”②。。
①《瞿秋白文集》4 卷本第2 卷,第945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 年
版。
②同上书,第914 页。
在瞿秋白的积极推动下,到1932 年夏又有第二次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
论。这是4 月25 日,瞿秋白在左联理论性的机关刊物《文学》半月刊创刊
号上发表了《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1931 年10 月写),6 月10 日又在
《文学月报》创刊号(《文学》半月刊被禁后创办的左联机关刊物)上发表
《论文学的大众化》,对上文作了补充和发挥。《文学月报》的编者,可能认
为瞿秋白提出的问题很重要而又很复杂,所以就约请许多人来参加讨论。茅
盾应邀用止敬笔名写了《问题中的大众文艺》一文,以后周起应(周扬)、
何大白(郑伯奇)、田汉等人都发表文章参加讨论。在一年多时间里,《北斗》、
《文学》半月刊、《文学月报》等刊物发表不少文章,连续不断地讨论文艺
大众化。左翼作家在这时所写的分析革命文学其它问题的文章,也常涉及大
众化问题。文艺大众化问题,一时形成热潮,成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
动注意的中心。瞿秋白后来又写了《“我们”是谁?》、《欧化文艺》、《再论
大众文艺答止敬》、《论翻译》等文,以及一些书信形式的手稿①。①目前
见到的有致新兄、伯新兄、迪兄、岚兄等五封书信手稿。
瞿秋白在文艺大众化的研究和讨论中,付出的精力,撰写的文章,比
之其他文学问题都要多得多。并且,比之其他左翼作家,他的论述,也最有
条理,最为深刻,最富有创造性。“在现代文学史上,正是瞿秋白,第一次
明确提出:为工农大众服务,与工农大众相结合,是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中
心问题。他还初步阐明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作家向工农大众学习,
转变自己的小资产阶级思想感情。他承前启后,既坚持和深化了早期共产党
人关于革命文学的主张,又为后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工农兵方
向的提出,提供了有益的思想材料。”①。。
①王铁仙:《瞿秋白论稿》,第106— 107 页。
三十年代初,中国文艺运动的状况如何?瞿秋白尖锐地指出:“普洛文
艺一般都应当是大众的,难道有‘非大众的普洛文艺’?然而不然!居然有!”
①瞿秋白认为,在题材和内容上,新文学的题材狭小,内容贫乏,始终脱不
开知识分子的小圈子。新文学的作家们所写的作品,“只是限于知识分子的
自我描写”②,诸如失恋,家庭冲突,三角恋爱,稿费太少,上海的亭子间
生活,北京的小公寓生活,等等。而对“乡下佬‘上城’的问题,穷人想赖
债的问题,丘八想回家的问题”则很少涉及③。革命文学运动也沿袭老路,
与大众隔离着。一些革命作家眼中的“民众文学”,不过是“洋车夫文学和
老妈子文学”,只用“浅薄的人道主义”,“来可怜洋车夫老妈子,以至工人,
农民”④。在语言方面,瞿秋白认为,虽然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一开始就提
倡白话,反对文言,使白话成了文学语言的正宗,比之文言接近了人民大众
的口语,但并不是大众化的。早在1923 年由苏俄回国后瞿秋白写《荒漠里》
一文就指出:“中国的现代文还没有成就”,“‘文学的白话,白话的文学’都
还没有着落”,使群众的精神生活陷在荒凉的沙漠里⑤。他叹息地问道:“唉,
中国的新文学,我的好妹妹,你什么时候才能从云端下落,脚踏实地呢?”
⑥这个看法,瞿秋白在八年之后,即1931 年他写《鬼门关以外的战争》和
《学阀万岁!》等文时,依然没有变化。他承认五四文学革命后,文学作品
的语言较之文学改良运动的“旧式白话”有所进步,是“新式白话”;少数
优秀作家已在运用真正白话进行写作。但他认为,大多数作品使用的仍不是
真正的白话。他说:“记得当初五四运动的时候,胡适之有两个口号,叫做
‘国语的文学和文学的国语’。现在检查一下十二年来文学革命的成绩,可
以说这两个口号离着实现的程度还很远呢!现在的新文学,还说不上是‘国
语’的文学,现在的‘国语’,也还说不上是文学的‘国语’。现在没有国语
的文学!而只有种种式式半人话半鬼话的文学,——既不是人话又不是鬼话
的文学。亦没有文学的国语!而只有种种式式文言白话混合的不成话的文
腔。”⑦瞿秋白挖苦地指责用这种文腔所作的文学,是“骡子文学”。他说,
“因为他是‘非驴非马’:——既然不是对于旧文学宣战,又已经不敢对于
旧文学讲和;既然不是完全讲‘人话’,又已经不会真正讲‘鬼话’;既然创
造不出现代普通话的‘新中国文’,又已经不能够运用汉字的‘旧中国文’。
这叫做‘不战不和,不人不鬼,不今不古——非驴非马’的骡子文学。”⑧。。
这段话,虽然失之过激,但却指出了五四新文学的缺陷。有一次,茅盾和瞿
秋白相遇,茅盾问他:“难道你真认为‘五四’以后十二年间的新文学一无
可取么?他回答说:不用猛烈的泻药,大众化这口号就喊不响呀!那么,他
自己未尝不觉得‘五四’以后十二年间新文学不应估计太低,不过为了要给
大众化这口号打出一条路来,就不惜矫枉过正。但隔了一年,在论‘大众文
艺问题’时,他的主张就平稳得多了。”⑨。。
①《瞿秋白文集》4 卷本第2 卷,第855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 年
版。
②③《瞿秋白文集》4 卷本第2 卷,第610— 611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3 年版。
④《瞿秋白文集》4 卷本第2 卷,第869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 年
版。
⑤⑥《瞿秋白文集》4 卷本第1 卷,第230、232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3 年版。
⑦《瞿秋白文集》4 卷本第2 卷,第620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 年
版。
⑧同上书,第596 页。
⑨茅盾:《瞿秋白在文学上的贡献》。《人民日报》1949 年6 月18 日。
大众化问题的深入讨论,自然会有不同的意见。郑伯奇用何大白的笔
名发表了《大众化的核心》一文,把知识分子出身的作家与工农大众对立起
来。何大白写道:“我们的方法错误了么?不是。我们的口号太高了么?不
是。我们的文字太难了么?不是。”①何大白认为文艺大众化迟迟不能实现,
困难很多,而“第一重困难在大众自己,就是大众对于我们的理解有没有相
当的准备。”②这种看法,在当时小资产阶级革命作家中具有代表性,“充分
的表现着知识分子脱离群众的态度,蔑视群众的态度”③,因此,应当加以
批评。瞿秋白立即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