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代表坚持党领导的“传统派”,和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新思维“主流派”。
1989年5月25日—6月9日,第一次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
大会从2 210名代表中选出 542名组成了新的最高苏维埃。戈尔巴乔夫当选
这个最高苏维埃的第一任主席。1990年3月召开的第三次人代会决定,修改
宪法,取消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和总统制。戈尔巴乔夫在会上
当选为苏联首任总统,卢基扬诺夫当选为最高苏维埃主席。会后,成立了负
责决策的总统委员会,其成员有雅科夫列夫、谢瓦尔德纳泽和沙塔林等。
1990年7月2—13日,苏共举行了“二十八大”。会上提出了分别代表
三个派别的纲领,即《苏共中央纲领》、《马克思主义纲领》和《民主纲领》。
大会通过了中央提出的《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纲领和“向市场经
济过渡”的方针。大会期间,已任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的叶利钦等人宣布
… Page 245…
退党,利加乔夫落选后退休。
同年12月举行第四次人代会,大会就国名问题进行了表决,通过保留原
国名。同时,通过了按“主权共和国联盟的原则”签订新联盟条约的总构想,
并决定实行总统直接领导下的内阁制和设副总统职位。亚纳耶夫当选副总
统。
然而,伴随政治体制“根本改革”,政局失控状况日趋严重。在“公开
性”、“民主化”和“政治多元化”的口号下,无政府状态在全国迅速蔓延,
社会日益动荡。罢工浪潮此起彼伏,经济和刑事犯罪率猛增,反对党派纷纷
成立。据报道,新成立的非正式组织有6万多个,共和国级的政党有500多
个,全国性的政党约20个。其中有的组织,如支持叶利钦的“民主俄罗斯”
颇有影响。这些党派大多公开声明反共反社会主义。反共势力则以此形形色
色的党派为依托,策划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反共游行和集会,夺取苏共在一
些地区和加盟共和国的政权。苏共党内的思想十分混乱,自由化思潮严重泛
滥,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70多年的历史,反对
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广大党员对形势的变
化迷惑不解,相当多的人对政治冷漠和厌倦,不少人因失望而脱党、退党。
从1988年下半年到1991年夏天,苏共党员已由 1900万下降到 1500万。苏
共分裂的趋势日益严重,一些共和国的党已分裂。领导层内的斗争不断加剧,
人事变动频繁,党组织和国家政权陷于半瘫痪状态。
与政治体制改革同步,苏联领导人还开展“新思维外交”,大幅度调整
对外政策。如为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改善苏联的国际环境,苏联主动提出裁
军,甚至单方面裁军,并和美国签署消除部署在欧洲的中程导弹条约;积极
开展“富国外交”,多方争取经济合作及援助;宣布不再干涉东欧各国事务,
并开始主动从东欧撤军;减少对亚、非、拉一些国家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停
止对一些国家的渗透、颠覆活动;开始逐步消除同中国关系正常化的三大障
碍——苏联从阿富汗撤军、从蒙古撤军和削减中苏边境地区驻军、停止支持
越南侵略柬埔寨,于1989年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恢复苏中关系正常化
等。但是,“新思维外交”过分热衷于追求苏美合作和所谓“欧洲大厦”,
依赖和幻想西方大量经济援助,不顾一切实行妥协和退让。戈尔巴乔夫甚至
在西方领导人、尤其是在美国总统布什面前唯唯诺诺。这些作为使苏联的国
际地位和影响大大下降,激起苏联所有爱国者,包括一些领导人的强烈不满。
同时,“新思维外交”也强调东欧国家根本变革的必要性,积极评价它们的
“自由化”改革,并为西方干预这些国家开绿灯,从而催化了东欧各国的剧
变,并导致华沙条约的崩溃和经互会的瓦解。这一事态的发展也使苏联人民
感到极大的困惑,并在苏共内部引起思想混乱和争论。
民族分离运动的兴起 在政治、外交改革过热和社会动荡不安的形势
下,经济改革实际陷于停滞,经济发展速度接连下滑。1989年国民收入增长
率降为2。4%,1990年比上年又降4%而出现负增长,开创了苏联战后经济
严重滑坡的先例。消费品市场的供应由长期失衡发展到全面短缺,国营商店
抢购成风,黑市交易和投机倒把盛行。财政赤字和货币发行失控。1989年通
货膨胀率39O比上年增加56%,1990年又比上年增70%,外债达700亿美
元。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广大群众怨声载道。
影响尤为严重和深远的是,戈尔巴乔夫提出的“公开性”、“民主化”
和“政治多元化”口号,揭开了苏联各民族之间旧时积怨的伤疤,煽起了民
… Page 246…
族主义情绪,使本已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和冲突迅速趋于尖锐和激化。民族
之间由群殴、械斗,发展到武装冲突。居民80%为亚美尼亚人的纳戈尔诺…
卡拉巴赫地区的武斗,从1987年开始到1990年在全苏蔓延着的民族冲突,
已造成不少人伤亡,几十万人无家可归。同时,民族分离主义势力乘机崛起,
一些共和国的共产党或被民族主义组织取代,或自身已变成民族主义政党,
使联盟体制面临崩溃的危机。1989年8月,在波罗的海沿岸三国,民族主义
组织“人民阵线”在国外反苏势力支持下,策划组织了上百万人参加的跨界
人链活动,抗议导致三国并入苏联的1939年苏德条约,并公开提出了“脱离
苏联”的口号。1990年3月,立陶宛率先宣布独立。接着,拉脱维亚、爱沙
尼亚、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摩尔多瓦的议会也要求退出苏联。6月12日,
俄罗斯人代会又带头发表主权宣言,声称本共和国的法律“至高无上”。随
后,一批加盟共和国和自治共和国也相继发表主权宣言。有的甚至更改国名、
国旗和国徽,组建起本民族的军队和警察,设立边防和海关等。一些共和国
还不断进行横向串连,就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相互签约,联合对抗中央。
另一方面,各共和国之间的“主权战”、“法律战”和“贸易战”等又层出
不穷,使联盟内部的裂痕越来越大,国家传统的经济联系和财政体系遭到破
坏。
面对联盟濒临解体的危机,为了遏制民族分裂势头,戈尔巴乔夫和中央
政府曾对之软硬兼施,如1990年4月制定《加盟共和国退出苏联程序法》和
《紧急状态法》,对率先宣布独立的立陶宛实行经济制裁,甚至动用军队等。
但在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压力下,最后都以妥协退让而告终。
1991年3月,就保留联盟问题举行了苏联历史上首次全民公决。有80
%的公民参加投票,其中赞成保留联盟的占76。4%。但在草拟新联盟条约
的过程中几经周折,并在中央作出重大原则让步后才得以定稿。新条约定于
1991年8月20日开始签署,它把国名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强
调各共和国的“主权”,删去了“社会主义”。如签约成功,苏联就将是一
个“自由的、松散的联邦”。
1991年6月,俄罗斯举行全民投票直接选举首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获
57。3%的选票当选。他当选后立即访美要求支持,并表示俄罗斯要加速私有
化、市场化和自由化。访美归来他发布俄罗斯“第一号总统令”,实行俄罗
斯国家机关“非党化”。7月中旬,戈尔巴乔夫赴伦敦向西方7国要求经援,
也就苏联的私有化、削弱联盟中央权力和军事力量等问题做出承诺。7月底
布什访苏,进一步插手苏联内政。
“八·一九”事变及其后果 在苏联加速演变和新联盟条约即将签署
的形势下,8月19—21日,发生了戈尔巴乔夫被停止履行总统职责而又复出
的重大事件。
8月19日清晨,苏联电台播发《苏联领导的声明》,宣布“鉴于戈尔巴
乔夫由于健康状况不可能履行苏联总统职责和根据苏联宪法”,苏联总统全
权移交给副总统亚纳耶夫,由亚纳耶夫等8人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
管理国家,并在一些地方实行为期6个月的紧急状态。声明确定,“苏联宪
法及法律在苏全境具有绝对至高无上的效力”。同时,“紧急状态委员会”
发表《告苏联人民书》,说国家“面临致命的危险”,由戈尔巴乔夫发起并
开始的改革政策“已走入死胡同”。它“决心采取重大措施,使国家和社会
尽快摆脱危机”,呼吁全苏公民大力支持。在这之前,即18日傍晚,戈尔巴
… Page 247…
乔夫在克里米亚黑海休养地已被软禁。
但是,情况很快又发生变化。19日中午,叶利钦等人在俄罗斯议会大厦
发表《告俄罗斯公民书》,宣称这是一次“反宪法的反动政变”。号召俄罗
斯公民反击,举行“无限期总罢工”。同时,美国等西方国家陆续宣布中止
对苏联的援助,要求恢复戈尔巴乔夫的权力。次日,莫斯科、列宁格勒和一
些共和国的领导人分别发表声明,拒绝支持“紧急状态委员会”。上街游行
和聚集在俄罗斯议会大厦旁支持叶利钦的群众已达数万人。受命攻占该大厦
的部队拒绝执行命令,一部分戒严部队也倒戈,戒严已失控。21日凌晨,叶
利钦的支持者和莫斯科戒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