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重要环节。
《倍增计划》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到1970年,国
民生产总值翻了1。4番,私人投资超过计划40%,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10
年平均达11。6%,人均个人收入和个人消费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是10。4%和
9。4%,也实现了翻番。由于长期持续的高速增长,使日本的经济实力急剧增
长,不断赶上和超过昔日西方工业大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地位也不断上
升,成为名符其实的经济大国。1955年,日本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中所
占比例为2。2%,到1970年上升为9%。1950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在资本
主义世界中占1。5%,1970年上升到6。5%。日本的造船、电视机、半导体
收音机、卡车等行业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在钢铁业方面,日本拥有世
界最尖端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在国际竞争中居压倒优势。以国家经济实力而
论,1950年日本排名世界第7位,1960年上升到第5位,1968年以后跃居
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并在企业经营规模、劳动生产率和资本装备率方
面日渐迫近美国的水平。在贸易方面,1970年比1965年增加两倍以上,并
从国际贸易逆差转为顺差,成为欧洲工业国家和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强有力
的竞争对手。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 日本战后的经济高速增长,是诸多因素共
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历史的、经济的、技术的、文化社会的种种背景条
件,也有日本民族意识、政府独具一格的宏观政策调节等内在因素发挥的作
用。具体分析,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考察日本战后经济“奇迹”的奥秘。
第一,战争对日本社会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战后的民主改革既改革了
社会经济结构,也对社会生产关系作了局部调整,这成为日本战后经济发展
的前提条件。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
适应程度,而这种适应性是通过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程度
体现的。战前,日本是一个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社会经济结构严重扭曲,
国民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受到极大的束缚和压制。长期的对外侵略战争和悲
惨的战败困境,加速了日本社会矛盾的演变,使之在外力作用下被迫进行大
规模调整,如五大改革、解散财阀、农地改革等一系列民主改革措施,推动
日本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较大变革,也局部调整了社会生产关系,从而将国民
中蕴藏的劳动智慧和创造力激发释放出来,成为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基
础动力。
第二,朝鲜战争的特需订货以及由此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日美垄断资本的
结合,为战后日本摆脱经济困境、迅速恢复经济并实现高速增长的起步提供
了关键的推动力。战后初期,美国对日基本策略是彻底击垮对手,消除隐患,
… Page 222…
拟以波茨坦宣言等有关文件精神将日本的军需企业予以彻底摧毁、拆除。这
些军需企业包括飞机制造业、军火业、造船业等基础工业,是战后日本经济
发展必不可少的设备基础。但在1947年以后,美国考虑到战后国际关系的基
本格局,对日政策逐渐转变,以至发展成加强日本经济,扶植日本垄断资本
的新策略。朝鲜战争中,日本得到不少于36亿美元的直接或间接的特需订
货,使日本经济迅速摆脱困境并空前活跃起来。1952年,美国将战后没收的
850家军需企业归还给日本政府,并不断向日本提供贷款和“援助”,1954
—1958年,美国政府对日贷款和“援助”达4。66亿美元。此外,美国私人
资本大规模涌入日本,1949—1970年间,日本吸收外资约139亿美元,其中
大部分是美国私人资本。通过引进资本,日本也大量吸收了美国先进的科学
技术,使日本能用廉价的新技术迅速更新设备、革新工艺、提高生产率从而
促进经济不断高速增长。
第三,长期坚持推行高积累、高投资和强化资本积累的政策,实现低成
本高效益的运行机制,这是日本战后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主要措施。一般说
来,资本积累规模越大、速度越快,生产增长的规模和速度就越大越快。战
后日本政府和垄断资本家利用战败的特殊环境,竭尽全力积累和扩大资本,
并有效用之于更新设备、利用新技术和扩大再生产方面。1956、1961、1968
年,日本出现过三次投资(禁止),投资额占国民总支出的比例分别是24。2%、
35。5%、39。4%。1970年这个数字达到42%,仅设备投资中的私人投资额一
项,1970年即比1947年增长多达150倍。战后西方国家投资增长率以日本
为最高,如果以1955—1960年美国的投资增长率为基数计算,英国的增长率
是102%,法国为111%,联邦德国为152%,意大利为142%,日本却高达
360%。日本的巨额投资一部分来自外援和商业利润,另一部分主要来自内部
强化资本积累。这一点是通过包括长期维持低工资水平在内的低成本和提高
劳动生产率、增强经济效益来实现的。日本同西方国家相比,虽然已是经济
大国,但工人工资是最低的,整个国家的国民消费水平与国家经济实力相比
也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最低的。
第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革新和改造,重视和推动
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方式和职工文化知识三方面的革新和改造同步进行,是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可靠技术保障。50年代中后期,日本政府规定产业
部门实行特别折旧,促使设备更新速度明显加快,进而带动了新产品、新工
艺和新材料的不断发展。60年代末,日本已淘汰了40%的传统工业产品。经
营管理方式的革新改造,主要体现在用现代企业管理方式如董事会制度、长
期经营计划制度、人员培训制度、目标管理制度等替代日本传统的家长制管
理制度,并在管理中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加强情报收集和市场预测等,为
经济高效运行提供保障。日本的职工培训、国民基础教育等独具特色,长期
坚持智力高投资,并不断改革教育体制。既保证学校教育正常开展,又大规
模发展职工教育,采取各种措施对在职职工进行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的
再教育,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更新过时的知识。这方面,日本取得了巨大成
功,也是公认的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五,确定“贸易立国”思想,积极有效地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进出口
贸易,加强资本输出,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有效途径。日本国土狭小,资
源贫乏,工业生产原料基本依赖进口,失去这个条件,日本经济将难以自立。
日本工业生产能力已远远超过国民消费水平,只有不断扩大出口贸易,才能
… Page 223…
确保工业生产长期增长。因此,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日
本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的发展。1955年,日本出口额为20。11亿美元,进口
额为24。71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不过45亿美元。1960年,进出口总额达84。56
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40。55亿美元。1965年,进出口总额达166。21亿美
元,出口额达84。52亿美元,出现了顺差。1970年,进出口总额为381。99
亿美元,贸易顺差4。37亿美元。1951年起,日本私人资本向海外直接投资,
到1969年,对外投资累计达26。83亿美元,加上政府对外贷款等,资本输出
到1970年已累计达67。9亿美元。巨额出口贸易和资本输出的利润,一部分
被投入生产领域,刺激了经济发展,另一部分作为外汇储备积存起来,使日
本的国际支付能力不断加深,提高了国际竞争能力,使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
道路更宽阔,无疑促进了国内生产的不断增长。
日本从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的发展 7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虽然已不
再高速增长,但经济仍然稳步发展。日本人均收入1972年是1709美元, 1980
年增至7868美元,1988年已高达 1。9万美元。同年美国人均收入为1。8万
美元。50年代初,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为110亿美元,1970年为 2 000亿美
元,1979年突破万亿美元大关,1987年已发展为2。3万亿美元。在世界总产
值中所占比例,1950年日本仅为1。5%,1975年升到8。3%,1982年已增至
13。6%。日本的黄金储备1986年已达到421亿美元,仅次于联邦德国的516
亿美元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于1987年超过联邦德国居世界首位,1988年
日本外汇储备发展到834亿美元。据美国《商业周报》1988年7月统计,世
界排名前30位的大公司,日本拥有22家,美国只有5家,而排名首位的日
本电话电报公司,市场价值是2 956亿美元,排名第三的美国国际商用机器
公司的市场价值仅为674。7亿美元。
日本拥有巨大的经济实力,但战后至70年代初,一直采取追随美国的外
交政策,在世界事务中几乎没有什么发言权。这种软弱的政治地位使日本在
世界性事件冲击下极难适应。例如1971年7月,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已与中国
总理周恩来举行了秘密会谈,而日本在9月仍鼓吹“两个中国”论。尼克松
政府对华政策的变化使日本佐藤内阁十分被动,其反华政策陷入了孤立的绝
境,成了“赶不上公共汽车的亚洲孤儿。”再例如,1973年10月中东战争
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