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见,并分别通过了《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宣言》(简称《莫
斯科宣言》)及《和平宣言》。
《莫斯科宣言》实际上是各种观点妥协与调和的产物。在会议期间,中
苏两党代表团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等问题上发生了分歧。在苏共领
导事先为这个宣言拟定的草案中,只提了和平过渡,未提非和平过渡,而且
把和平过渡仅说成是“在议会中争取多数,并把议会从资本主义专政的工具
变成为真正的人民政权的工具”。中共代表团反对这一观点,并提出了修正
草案。在这个修正草案的基础上,中苏两党代表团经过多次讨论又提出两党
共同起草的宣言草案,征求其他兄弟党代表团的意见。经过与会各代表团的
… Page 77…
共同努力,会议最后通过的宣言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上,同
苏共领导最初提出的草案相比,有两点重大的修改:第一,在指出和平过渡
的可能性的同时,也指出了非和平过渡的道路;第二,在谈到取得“议会中
的稳定的多数”的同时,又强调开展议会外的广泛的群众斗争。中共代表团
为了进一步陈述自己的观点,当时还向苏共中央提出了《关于和平过渡问题
的意见提纲》。本来,关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采取什么道路的问
题,这是应由各国党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来决定的,而不必由其他党来干涉,
但是它却成了这次会议期间中苏两党争论的主要问题。
会议期间,中苏两党在一些原则问题上进行了内部争论,但为了维护国
际共运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不给帝国主义以可乘之机,中共代表团仍照
顾到同苏共二十大观点的衔接,在某些问题上对苏共作了一定的妥协。
《莫斯科宣言》在论述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时指
出,美帝国主义侵略集团是全世界反动势力的中心,是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
人。只要帝国主义还存在,就有发生侵略战争的土壤。因此,争取和平、争
取和平共处,成了世界各国最广大群众的要求。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共产党
的首要任务就是争取和平、防止战争。宣言在谈到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以及兄
弟党之间的关系时强调,它们相互关系的基础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社
会主义各国的相互关系应建立在完全平等、尊重领土完整、尊重国家独立和
主权、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基础上,并在此基础上相互援助,加强团结。社
会主义各国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同志式的讨论加以解决。宣言
还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共同规律,以及这些共同规律
与各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但是,它强调,“在反对教条主义的同
时,共产党认为,在目前条件下,主要危险是修正主义,或者说右倾机会主
义”。
《和平宣言》 《和平宣言》向全世界人民指出,“和平的力量是巨大
的,这种力量能够阻止战争,维护和平。但是我们共产党人认为自己有责任
提醒全世界的一切人们:可怕的、杀人的战争危险并没有过去”。宣言呼吁:
“只有一切珍视和平的人们一致努力提高对战争挑拨者的阴谋的警惕,并且
彻底了解到要更加努力保卫还处在威胁之下的和平是自己的神圣职责,和平
才能够保卫住”。
由于观点分歧,南共联盟代表团没有参加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
代表会议,也未在《莫斯科宣言》上签字;它仅参加了64个共产党和工人党
代表会议,签署了 《和平宣言》。
… Page 78…
第四章 资本主义国家战后的不平衡发展
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这个规律也表现在第
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在战后初期,日本、西欧等资本主义国
家,随着战争创伤的恢复,从50年代起,先后进入了生产迅速增长、市场持
续扩大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此后近20年间,被称为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
时代”。在发展速度上,日本居发达国家之首,其次是美国和西欧。欧洲国
家,特别是北欧国家,实行了福利制度,政府给予每个公民广泛的福利保证。
但70年代以后,尤其在进入90年代后,欧洲国家面临严重的经济衰退,社
会福利制度成了各国政府的沉重包袱,改革这种制度随之提上日程。应当指
出的是,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并未引起经济实力地位的排列顺序上的根本变
化,美国在国民生产总值上仍居世界首位;同时,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也并
未改变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体化趋势。
… Page 79…
第一节 原法西斯国家的经济困境与民主化改革
一、日本的民主化改革和经济恢复
战争经济的破产 日本战败投降时,战争经济已经破产,经济完全陷入
了悲惨的境地。据日本经济安定本部1949年报告中统计,日本物质财富损失
总额达1057亿日元,损失率达36%。由于美军的轰炸,日本境内有119个
城市被夷为废墟,236万户住房被烧毁。船舶总吨位从战前的630万吨锐减
至战败时的153万吨。日本这个海上大国,连从海外运进所需基本物资的能
力也不具备了。战争中,日本人口损失268万,另有600余万伤残人员。
战败时的日本经济,面临的困境是多方面的:粮食供应严重短缺、工农
业生产极度萎缩、物价暴涨、大批人员失业等。当时,日本主要城市的粮食
配给量,每人每天仅为310克,黑市稻米价比官价高130倍。东京地区零售
物价指数以1938年为1的起点上升,1945年8月达431,12月达827,1946
年5月高达1624。为了生存,居民被迫典卖衣物换取粮食,其状况犹如竹笋
脱皮,被称为“笋式生活”。工矿业生产指数仅为战前水平的8。7%,几乎
陷于停产状态。农业生产指数下降58%,当年大米严重歉收,加剧了粮食供
应危机。1945年秋,日本直接被工厂解雇的失业者达413万人,海外撤回人
员约600万,本土复员军人约300万,这使失业大军变得空前庞大。美国占
领军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当时对记者说:“由于这次战争,日本已降为四等
国”。
政治民主化改革 日本战后民主化改革的原则目标是波茨坦公告中明
确规定的。民主化改革的直接依据是美国占领军当局的一系列“备忘录”和
“指令”,改革的进程也是在占领当局的督促下逐步展开的。日本战后民主
化改革,在政治方面,主要涉及到三个重要方面。
一是非军事化改革。这是占领当局对日本改革的最基本的要求。根据《美
国战后初期对日政策》,“日本必须解除武装,并实行非军事化”。1945年
10月,日军710万人的武装完全被解除,军事机构如大本营、陆军省、海军
省等也统统被解散。同时,还废除了《兵役法》、《国防保安法》、《军机
保护法》、 《国家总动员法》等法令及相关条例。为了惩处战犯、彻底清除
军国主义残余势力,远东军事法庭重点审判了108名战犯,以东条英机为首
的8名战犯被判处死刑。其后,在全国整肃 (褫夺公民权)了军国主义分子
约21万人,取缔了“在乡军人会”等147个法西斯主义团体。占领当局颁布
了言论、新闻、治安、电影、通讯等13个法令,摧毁了法西斯军国主义对这
些领域的zhuanzhi控制。
二是“五大改革”。1945年10月11日,占领当局指令币原内阁进行确
保人权的五项改革,即赋予妇女参政权;保障工人团结权;教育制度自由主
义化;废除zhuanzhi政治 (撤销秘密审讯和压制民权的诸制度);促进经济民主
化。在实行五项改革过程中,公布了日本历史上第一个承认工人有组建工会
和团结战斗权利的《劳动组合法》,公布了取消封建劳动制度、规定8小时
工作制的《劳动标准法》,以及解决劳资争议、保障工人地位和生活保险的
《劳动关系调整法》、《职业安定法》、《失业保险法》等。在一系列有关
教育改革的法规中,废除了教育普及军国主义和军训等法西斯化的内容,提
倡教育的自由化,教育要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热爱科学、追求真理正义、尊
… Page 80…
重学术自由的精神。
三是制定新宪法。日本原宪法《大日本帝国宪法》是1889年制定的。1945
年10月,占领当局指令修改宪法,日本保守势力竭力维护旧宪法精神和天皇
体制,在修宪中回避重大实质问题,如天皇权威权力等问题。占领当局提出
《日本国宪法草案》,明确表示了修宪的原则和具体主张,并要求日本政府
积极配合。在占领当局和民众压力下,1946年3月6日,宪法草案公布,11
月3日《日本国宪法》在国会获得通过,1947年5月3日正式生效。从立法
形式看,这部新宪法是美国占领当局强加给日本民族的,但它的内容实质(如
公民的民主权利、议会内阁制等),正反映了日本战后民主改革的基本成就,
反映了反封建、反垄断、反军国主义和主权在民的思想,符合资产阶级利益、
受到国民的拥护和欢迎,是一部民主主义宪法。
新宪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日本已成为资产阶级议会制国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