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望发展为多极世界中的重要一极,在国际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依赖与竞争并存的对美关系 在维护美欧联盟的前提下,增强西欧的
独立自主,是西欧对美国政策的基本出发点。通过北约,通过美国在西欧的
驻军和核武器来“保护”西欧安全,40多年来成为西欧根深蒂固的安全观念。
在这方面,西欧十分不愿意看到欧美“脱钩”局面的出现。1974年6月26
日由共同体8国(爱尔兰除外)和美国在内北约15国首脑签署了《北大西洋
关系宣言》。在美国重申对保卫北大西洋地区的义务外,宣言强调了“友好
平等和团结的精神”以及“保持密切磋商,合作和相互信任”。这是共同体
国家同美国开始建立“平等伙伴关系”的主要标志。在经济领域,双方既相
互依存又激烈竞争;而且后者变得越来越突出。1973年9月,由美国总统尼
… Page 316…
克松发起在东京开始的关税贸易总协定第七次关税减让谈判(又称“尼克松
回合”或“东京回合”),由于各方分歧很大,到1979年4月方才达成协议。
1987年《欧洲一体化文件》正式生效后,美国明确表示这对美国构成了威胁,
认为这将“是一座拒美国商品于国门之外的欧洲堡垒”。目前欧洲一些人士
已在谈论战后美欧关系正出现新的局面。这不仅可能加剧美欧之间由来已久
的贸易摩擦,甚至可能对美欧之间的政治和战略关系产生某种影响。
有别于美国的对苏东政策 共同体在处理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关系上
有别于美国。西欧坚持认为,同苏联相处,不能长期依靠军事力量进行对抗,
而要发挥西欧技术资金的优势,通过政治、经济、文化和人员交流维持和平
局面,减少战争危险。此外,西欧企图通过与苏联关系的改善,追求自身的
经济利益。他们从70年代“缓和”政策中尝到了甜头。对苏联、东欧国家的
出口,占西欧全部出口的7%,而美国只占2%,西欧有200多万个工作岗位
与对苏联、东欧的出口有关。西欧对苏战略,一句话,就是“防务加缓和(包
括经济合作)”,而更侧重缓和。当然,西欧由于与美国在社会制度、意识
形态,价值标准等方面基本一致,它们还有联合对付苏联、特别是对苏联东
欧各国施加压力、影响的共同需要。西德外长根舍1982年说,西欧的长期目
标“旨在促进东欧和苏联的(和平)演变”。这是西欧一贯坚持的两手战略。
1988年6月,当欧共体与经互会建立起正式关系后,西欧一些国家在对外贸
易关系上更出现了一股向苏联东欧“进军”的热潮,除向苏东提供贷款、洽
谈开办合资企业事宜外,还看准了苏联等国的改革“符合西欧的利益”。希
望改革继续朝着有利于西欧的方向发展。
发展同第三世界的经济政治关系 早在60年代,共同体就利用非洲国
家的经济脆弱地位,先后同22个黑非洲国家签订了《雅温得协定》和《阿鲁
沙协定》,建立了联系国制度。其主要内容是双方逐步取消关税,共同体国
家享有投资、利用资源和劳动力的权利,给予联系国一些经济援助,联系国
也可享受共同体国家的贸易和优惠待遇。由于西欧与非洲经济水平悬殊,从
互惠原则中获得好处的主要是西欧国家。在《雅温得协定》和《阿鲁沙协定》
期满后,欧洲共同体与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46个发展中国家(其中有
37个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于1975年2月在多哥的首都洛美签订了为
期5年的经济、贸易协定,即《洛美协定》。这是西欧推行“对话与合作”
政策的一个“典型”。洛美协定规定:共同体在不要求互惠的条件下,允许
46国的全部工业品和94%农产品免税和不限量地进入共同市场;共同体提供
一笔基金,用以补偿这些发展中国家因原料价格下跌或自然灾害而遭受的损
失,5年内共同体向上述国家提供39。9亿欧洲计算单位的经济援助,其中赠
予的比重有所增加。1979年和1984年共同体又同非、加、太地区国家签订
了第二个、第三个《洛美协定》。
《洛美协定》是世界上范围最广泛的多边经济的贸易协定。从本质上看,
西欧同第三世界的关系中依然存在着剥削和不平等现象,但这种合作对双方
无疑都还是有益的,在第三世界看来,美国是个称霸的超级大国,日本是个
只图赚钱的经济大国。同它们比较起来,欧洲共同体算得上是个比较开明的
富国集团。面对美、日在科技、经济方面的挑战,第三世界对西欧来说,具
有特殊的意义。
二、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日本外交
… Page 317…
大国外交 日本经过60年代的高速发展,到70年代初,已一跃而为仅
次于美苏的世界第三经济大国。进入80年代,整个国家的发展又进入一个新
的时期。1986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达19585亿美元,海外净资产达 1804亿
美元,成为世界头号债权国。1987年,世界最大股票市场也由纽约转移到东
京。到1983年,日本的汽车、造船、电子计算机,机器人等产品量均居世界
第一位。
随着经济力量和国力的增强,日本对外政策思想也发生变化。它把从“经
济大国”迈向“政治大国”视为其基本方针,一步步走向大国外交。
1972年尼克松访华对日本搞越顶外交,成了日本外交发生转变的直接导
火线。7月四中角荣出任日本首相,改变了一贯唯美国马首是瞻的日本外交
政策,提出了在国际格局出现多极化的情况下,采取“多边自主外交”的方
针。除了同美国继续保持密切关系外,还主张同世界上其他战略力量和中、
苏等进行符合日本国家利益的交往。1972年9月,田中角荣访华,实现了日
中邦交正常化。同年10月,日本和苏联开始谈判缔结和约问题,但由于北方
四岛领土的争端和苏联对日本的军事压力,双方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
日本资源奇缺,严重依赖第三世界的能源和原料供应,因此十分重视发
展同第三世界的关系。重点在亚洲,东盟则为重中之重。1977年8月,日本
首相福田纠夫访问东盟五国和缅甸,提出了发展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福田
主义”。表示要同东南亚各国建立“心心相印”的关系,为东南亚和世界的
和平与繁荣作出贡献,以此为80年代日本对东盟国家大量增加投资开辟道
路。
综合安全保障战略 自80年代初开始,战后日本外交发生了转折性变
化。这一转折的总方针体现在1979年大平首相提出的“综合安全保障战略”
之中。根据这一战略,日本在80年代提出了三个口号。第一是“科技立国”
和“文化立国”。不仅把技术作为确立政治大国的手段,而且利用技术作为
运用外交策略的手段。同时通过传播日本文化,扩大日本的影响。第二是“战
后政治总决算”。其基本思想是要创造一个“日本模式”的发达资本主义社
会。鼓吹民族自豪感,使日本“堂堂正正”地走向国际社会。第三是“国际
国家”。1953年5月,中曾根首相把“政治大国”改称“国际国家”,是“政
治大国”的换一种说法。其实质仍是推行“综合战略”,在全球确立“与经
济实力相应的国际地位”。
80年代以来,日美经济摩擦加剧,进入“综合摩擦”时期。由于日本大
量购买美国资产,到80年代末,日美商品性对抗在美国上升为国民感情上的
对抗和日美国家之争。1989年代表日本统治阶层中“鹰派”观点的《日本可
以说“不”——新日美关系的对策》一书出版,书中竟把战后美国在日本的
存在形容为“看家狗简直变成了疯狗”。美国大多数人则认为“日本的经济
力量比苏联的军事力量对美国的安全更有威胁”。有的甚至说“对美国资本
主义的唯一最大的威胁来自另一个资本主义社会,即日本”。当然,由于日
美经济又有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的一面,双方在战略上也有共同利益,因之
整个80年代两国在摩擦中也有协调,“日美同盟”关系依然是日本对外政策
的基轴。
“环太平洋构想” 为了推行“综合安全保障战略”,日本进一步加强
了同第三世界的合作,主要精力则放在亚太地区,搞经济扩张和政治渗透。
… Page 318…
1980年1月,大平首相在访问澳大利亚时,正式提出了“环太平洋构想”。
1982年6月铃木首相提出了“环太平洋合作构想”五原则,主张太平洋应成
为“和平之海”、“自由之海”、“多样之海”、“互惠之海”、“开放之
海”。
日本提出这一构想,是同这个地区经济的增长、贸易往来的扩大,相互
依赖的加深分不开的,也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战略目标密切相关。尽
管80年代这一构想的推行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东盟各国和其他国家始终担心
“大东亚共荣圈”借尸还魂,担心再受支配和控制。况且日本日益增长的大
国主义情绪和经济政策上的“本国中心主义”,均为亚太其他国家所反感。
日本“环太平洋合作构想”的推行,不可能一帆风顺。
三、美元霸权地位的丧失与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的瓦解
尼克松的新经济政策 战后初期建立的由美国领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