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计划”,又称“班图斯坦计划”。颁布了“促进班图自治政府法”,强行把
黑人按部族划分为10个“独立国家”,仅占南非土地的 12。7%,然后,将
占总人口 73%的黑人集中到这里,剥夺了他们的南非国籍和受南非法律保护
的权利。1960—1980年,约有200多万黑人被赶出“白人区”,1976年在特
兰斯凯宣布成立第一个“黑人家园”,到1981年共成立4个这种“家园”。
反种族主义斗争 南非人民为了争取生存权利,在非洲人国民大会的领
导下,通过非暴力的不合作运动,抵制运动,罢工行动,不断进行反种族主
义的斗争。1952年4月,非国大与印度人大会联合发动了蔑视不公正法令运
动。1955年6月26日,两组织又与有色人种大会、民主人士大会和南非工
会大会一起在约翰内斯堡联合举行南非人民大会,来自全国的 3 000名代表
和 2万多名群众参加,大会通过了《自由宪章》,明确提出“南非属于在南
非居住的全体人民,黑人和白人”,这成为南非人民的斗争纲领。
1959年4月,部分非国大成员另建“阿扎尼亚泛非主义者大会”,主张
通过暴力斗争建立非洲人统治的南非共和国,该组织成为南非黑人民族主义
的第二大政党。1960年该党组织了全国范围的反通行证法运动。3月21日,
约翰内斯堡附近的沙佩维尔数万群众集会,焚毁通行证,警察向示威者开枪,
打死70人,伤240人,数千人被捕,制造了震惊世界的沙佩维尔惨案。这一
事件激起了全国性的抗议浪潮。面对当局的野蛮镇压,非国大也改变了非暴
… Page 300…
力斗争路线,1967年11月,成立了“民族之矛”武装组织,由纳尔逊·曼
德拉任总司令,在12月26日的“丁干日”发动首次袭击活动。泛非主义者
大会组织了名为“波戈”(意为“非洲至上”)的武装力量。这两个武装组
织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进行了200多起武装袭击和爆炸活动,使白人统治当局
异常恐惧。1962年8月5日曼德拉因被人告密而被捕,并被判终身监禁。各
解放组织被迫撤退到边境地区或邻国,建立训练基地,坚持游击斗争。
反种族主义斗争经过一段低潮后,70年代中期,针对班图斯坦计划的推
行,再掀(禁止)。1976年7月16日,在约翰内斯堡郊区的黑人聚居区索韦托,
学生游行抗议当局强制黑人学校用南非荷兰语讲课,军警当场打死 170余
人,伤1000多人。这一惨案激起了以学生为主力的黑人觉醒运动的高涨。纳
塔尔大学学生斯蒂夫·比科是这一运动的第一任领导人。他于1977年被捕,
后惨死狱中,这在国内外都引起人们的极大愤怒。80年代中期,黑人觉醒运
动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空前规模。南非当局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并大
肆搜捕,非国大主席坦博提出在劳工运动、群众运动和武装斗争三条战线进
行斗争的方针。新一代的黑人不惜一切代价来争取自己的正当权利。
南非人民的正义斗争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同情与支持。1960年联合国大
会通过了第一个制裁南非的决议。1962年联合国成立了“反对种族隔离特别
委员会”,此后历届联大都通过经济制裁南非以及对其实行武器禁运的决议。
联合国把1982年定为“动员制裁南非种族主义国际年”,翌年又宣布了“反
对种族主义和种族歧视的10年行动计划”。正是这种反种族主义的正义斗争
使南非的种族隔离制陷入严重的危机。
南非民主化的曲折进程 60—70年代南非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
的变化,以农牧业、矿业为主体的经济转变为以制造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
1961—1977年制造业增长率为5。7%,而农业、矿业仅分别为2。5%和3%。
制造业的发展要求社会提供有一定技术的劳动力,种族隔离制不能满足这一
社会要求。统治阶级为了自身的利益开始改善黑人的教育状况。黑人工人、
特别是技术工人的数量进一步增加,并在大城市周围出现了若干像索韦托一
样的黑人聚居的城镇。1975年后受西方经济危机的影响,南非经济也开始衰
退。 70年代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为4%, 80年代为2%, 1990年为
0。9%。外国在南非的投资因国际制裁而下降,外汇短缺、通货膨胀严重。1986
—1989年有550家外国公司撤出南非。这一切都迫使南非当局不得不进行政
治改革。
1978年博塔上台后开始对种族隔离制作了些局部修改,1979年公布了
《工业调解法修正案》,第一次承认非洲人组织工会的权48O利。1986年取
消了《通行证法》,80年代,“班图斯坦计划”也难以推行; 1989年德克
勒克当选总统后加快了政治改革的步伐。1990年2月2日,他宣布非国大、
泛非主义者大会和南非共产党为合法政党,2月11日释放了被监禁了27年
的曼德拉,5月16日起陆续废除作为种族隔离制四大支柱的有关法令,到1991
年6月30日,宣布种族隔离制正式终结。12月20日,德克勒克政府与以非
国大为首的19个党派团体在约翰内斯堡举行“民主南非大会”,发表了《意
向宣言》,这标志着南非民主化进程迈入了制宪谈判的实质性阶段。1992年
3月1日,68。6%的白人公民投票支持德克勒克的改革。
但是,制宪谈判的进程是艰难的。极右势力不断制造流血惨案,黑人内
部的暴力冲突也干扰民主化进程。非国大与国民党改革派一再努力,1993年
… Page 301…
制宪谈判决定举行一人一票的选举,并通过分享权力的临时宪法。翌年4月
27日隆重举行多种族大选。非国大获票62。7%,曼德拉就任总统,宣告了新
南非的诞生。
… Page 302…
第四节 拉丁美洲的现代化与政局的变化
一、拉丁美洲的现代化、一体化进程
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 拉丁美洲各主要国家独立较早,最先发展民族
资本主义经济。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促使这些国家开
始向工业化和现代化迈进。50年代到70年代,一方面是一些拉美中小国家
为独立而斗争,另一方面,墨西哥、阿根廷等大国的民族经济迅速发展,社
会发生了急剧变化。
1948年6月成立的联合国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及其执行书记、阿根廷经
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的“发展主义”理论,对拉美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指导
意义。1949年他发表《拉丁美洲的发展及其主要问题》一文,对拉美的社会
经济现状和发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整套实现拉美现代化的主张。普雷维
什认为,近代国际贸易已使世界形成为“中心—外围”的国际经济结构,作
为“外围”的不发达国家是从属于“中心”,即西方工业大国而运转的,只
有打破这种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拉美国家才能发展。实现工业化是摆脱
“外围”地位的唯一途径。首先要发展“进口替代”工业,进而实行“出口
替代”战略及实现地区经济一体化,可以在维护本国自主权的前提下积极利
用外资。
从50年代开始到60年代中期,拉美各国不再是零星、局部地,而是普
遍、有计划地采用高度保护民族工业的进口替代战略。1950年10月,阿根
廷总统庇隆在“政治主权、经济独立、社会正义”的口号下,从与美、苏保
持等距离的“第三立场”出发,加强国家资本,优先发展使用本国原料,满
足国内消费为主的工业,用大量的本国消费品取代原需进口的商品。庇隆主
义又称正义主义,对拉美国家颇有影响。与此同时,墨西哥在结束了大规模
的社会革命之后,实行“稳定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进口替代工业、实现
农业现代化、稳定物价和财政金融政策。这一时期,许多中等国家,如哥伦
比亚、智利、秘鲁的进口替代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它们在完成一般消费品
的进口替代后,转入对化工、石油、冶金等中间产品和资本货物的“进口替
代”。
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后期,拉美各国为了克服进口替代所带来的消极
作用,如外贸和国际收支逆差加大、产品缺乏竞争力等问题,纷纷向促进出
口的战略转化,将出口多样化政策与进口替代方针相结合。1964年巴西军政
府奉行“高增长战略”,大量引进外资,发展进出口贸易,建立“出口供应
走廊”。1968年10月—1975年8月,秘鲁的贝拉斯科军政府也实行类似的
政策。1970年埃切维利亚在墨西哥执政后,提出了“分享发展”战略,调整
工业内部结构,重点发展钢铁、石油、化工、机器制造等工业,使对外经济
关系多元化。1966年圭亚那独立,在伯纳姆领导下实行“合作社会主义”,
通过国有化、合作社制度发展多样化的经济,坚持对外开放,同世界各国开
展广泛的经济合作。
70年代后期,特别是进入80年代后,拉美各国再次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由于受西方经济危机的影响,拉美经济出现严重困难,它们不得不根据本国
情况进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调整。1976年洛佩斯·波蒂略在墨西哥执政,实行
以石油为动力、推动经济全面发展的新战略。1977年2月,秘鲁的莫拉莱斯
… Page 303…
政府颁布了“图帕克·阿马鲁计划”,改变了贝拉斯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