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整个战争以空袭、反空袭的方式进行。多国部队每天出动2 000—3 000架次
飞机,发射各种导弹,轰炸伊拉克的通信枢纽、指挥中心、情报系统、机场
桥梁、核、化武器基地以及伊军主力共和国卫队。连续30天“地毯式”的超
饱和轰炸,切断了前线伊拉克军队与后方的联系。伊拉克军队虽向沙特、以
色列发射了“飞毛腿”导弹,但大都被美制“爱国者”导弹拦截。
2月24日凌晨,多国部队发起代号为“沙漠军刀”的地面进攻,从三个
方向、兵分四路占领伊拉克南部地区,切断伊拉克军队供给线和所有的退路。
仅用100个小时,伊拉克军队便溃不成军。27日,伊拉克宣布无条件接受安
理会关于伊拉克的决议。28日零时,多国部队停止一切进攻,战争基本结束。
海湾战争是一场高技术战争,电子战自始至终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美方
宣布,伊拉克军队死伤10多万人,被俘17。5万人,而多国部队伤亡、失踪
共600余人,其中美国军队死亡79人。大部分中东国家卷入了这次战争。埃
及、叙利亚、沙特阿拉伯等多数国家支持并参加多国部队,只有约旦、也门、
巴勒斯坦等少数国家支持伊拉克,阿拉伯世界再次陷入分裂,大国的插手使
中东地区危机四伏,形势更加复杂。
… Page 295…
第三节 非洲国家独立后的发展
一、非洲民族经济的发展及其困难
不同的发展道路 战后非洲独立运动的特点之一是首先取得国家的政
治独立,然后再争取经济独立。独立后初期,国家的经济命脉,如银行、金
融、保险、外贸、工矿业、交通、种植园等仍由外国垄断资本控制。所以,
1961年3月在开罗举行的第三届全非人民大会通过决议,强调“享有完全政
治独立的国家,必须以获得经济独立来保卫和巩固它”。
由于各国赢得独立的主客观条件不同,因而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也各不
相同。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类:一类是通过发展“自由经济”建立“自由企
业制度”,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这类国家一般注重与原宗主国继续保持密
切的经济合作关系,对原殖民主义经济结构的改造采取温和措施,鼓励私人
资本主义的发展。如科特迪瓦 (原名象牙海岸)、利比里亚等。这类国家在
非洲新独立的国家中占多数。
第二类是宣布走非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他们自认为这是在战后资本
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座大山中间的山谷中开辟出来的一条新路。非洲社会主义
不同于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埃及的纳赛尔、加纳的恩克鲁玛、几内亚的塞
古·杜尔最先宣布走这条道路。60年代初和70年代中,出现过两次(禁止),
先后有23个国家宣布走这条道路。非洲社会主义又可分为四派: (1)阿拉
伯社会主义。北非诸国主张社会主义要与阿拉伯民族特点和伊斯兰传统相结
合;(2)村社社会主义,以恩克鲁玛、杜尔为代表,主张在非洲农村原有的
①
“大家庭制”基础上搞社会主义,例如尼雷尔在坦桑尼亚搞的“乌贾马”
社会主义的试验;(3)民主社会主义,突尼斯的布尔吉巴、塞内加尔的桑戈
尔等接受西欧社会党国际的影响而提出这一政治主张;(4)非洲科学社会主
义。安哥拉、莫桑比克、贝宁、埃塞俄比亚等国在70年代提出,以“马列主
义”为指导思想,80年代后期又先后宣布放弃。
第三类是有计划的自由主义。如喀麦隆的阿希乔、马拉维的班达都声明
走“不左不右”、“既不是资本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的“中间道路”。
进入80年代后,宣布走这条道路的国家越来越多。
发展民族经济的成就 尽管非洲各国宣称自己的发展道路各不相同,
但在振兴民族经济方面却是一致的。各国独立后都进行过土地改革或实施过
土地调整计划;实行国有化或非洲化、本地化措施;实行五年计划或其他发
展计划;建设较大型的水利、交通工程或进口替代工业。差别主要表现在有
的措施比较激进,有的则比较稳健;有的比较切合本国实际,有的是照搬别
国经验;有的主要接受苏、中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有的主要接受西方援
助,……但不管怎样,这些措施的实行都为非洲各国民族经济的建立奠定了
基础。不论是走哪条道路的国家在独立后都有过5—1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时
期,有的还更长一些。
60年代和70年代前期,非洲经济发展迅速。60年代全非洲的国内生产
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4。7%,1960—1975年工农业生产总值大约增长了一
倍。例如,加纳是黑非洲第一个独立的国家,殖民时期40%以上的人口靠可
① “乌贾马”是斯瓦希利语Ujamma 的音译,意为大家族集体式的村社。
… Page 296…
可业为生,但可可的收购和粮食日用品贸易长期由英国公司垄断。1957年独
立后成立了加纳可可销售局,限制外国垄断公司的剥削,可可经济达到历史
上的最高水平,1950年的产量为24万吨,1964年增至57万吨。独立前的黑
非洲几乎没有现代工业,如在坦桑尼亚,只有卷烟厂、罐头、啤酒厂各一家
和屈指可数的纺织厂和糖厂,铁路破旧不堪。独立后十几年内就建起了1200
多家工厂, 1970—1975年中国援建了1 860多公里长的坦赞铁路。
有些石油生产国的经济发展变化更为显著。尼日利亚从1958年开始商业
性石油开采,到1974年就成长为“非洲的石油巨人”。1960年独立时,政
府的财政收入仅1。73亿奈拉,1982年增至116。3亿奈拉。政府用石油收入
兴建了炼油、钢铁等工业以及港口、高速公路,国家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利
比亚从1967年起大量采油,1980年人均收入达到 10 309美元,比独立时增
长了 300倍。阿尔及利亚用石油收入建立了重工业体系,1978年工业产值在
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上升到56%。科特迪瓦虽没有有利的资源条件,
只是生产传统的经济作物咖啡、油棕等,但由于政策正确,措施得当,国民
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2%,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960年的153美元增
加到1979年的1169美元,一度被誉为“西非经济的橱窗”。
经济的困难与调整 从 70年代中期起,非洲经济转入停滞和低潮时
期。80年代被称为“失去发展的10年”。非洲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
从60年代的4。7%下降到70年代的2。7%,80年代又下降到1。4%,1990
年回升到3。2%,1991、1992年又分别下降到1。9%和1。6%。许多内陆国家
还长期出现负增长的情况。
造成非洲经济衰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内因也有外因,有主观因素也
有客观因素。主要原因是,西方由于经济滞胀和危机压低了非洲农矿产品的
价格,抬高了工业品的价格; 1974、1977、1982、1992年在非洲大陆发生
严重旱灾;人口增长过快,1967年全非人口 2。56亿,1985年猛增至5。31
亿,人口增长率为3%,而经济增长率仅为0。2%;在国有化、工业化、合作
化过程中,许多国家的政策失误,忽视粮食生产,挫伤了私营工商业者和个
体生产者的积极性;最后,政局长期不稳定严重地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非洲经济困难的最突出表现是粮食危机,80%的国家出现粮荒。80年
代,饥饿人口达1。5亿,每年有500万儿童饿死。其次是债台高筑。据世界
银行统计,非洲外债总额,1970年为132亿美元,1980年增至 1269亿美元,
1990年又进而增至2 720亿美元,相当于非洲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90%。许
多国家将其全部的贸易、劳务出口的收入加在一起,也抵偿不了外债。联合
国统计的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1977年非洲有17个,1991年增至32个,占
全球最不发达国家总数的70%。但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毛里求
斯、博茨瓦纳、喀麦隆、津巴布韦等国的情况始终比较好。
非洲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为了遏制经济下滑都纷纷采取措施,制定非洲
的经济发展战略。1980年4月非洲统一组织召开经济特别会议,通过了“拉
各斯行动计划”,强调用“集体自力更生”的精神发展经济。1981年10月,
世界银行发表了《加速撒哈拉以南非洲发展行动备忘录》(即《伯格报告》),
建议非洲国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加强市场调节。80年代中期起,非洲国家
全面进行经济调整,采取了诸如改变重工轻农的战略,实行不同程度的私有
化,促进非洲区域性的经济合作等措施。1990年7月,非统组织通过了《关
于非洲政治、经济、社会形势和世界发生根本变化宣言》,强调改革要根据
… Page 297…
非洲自身的特点来进行。在1991年的非统会议上,各国领导人签署了《建立
非洲经济共同体条约》,为非洲的经济合作指明了方向。
二、非洲国家政局的长期动荡
频繁的军事政变 非洲国家独立后,政局普遍不稳,政权更迭频繁,政
变层出不穷,军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