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育和智力投资,制订了中、长期教育和训练计划,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在青
年农民中推行强制性教育,中学入学率达到83%。全面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
的结果,使它的高技术产业以年均30%的速度发展,高科技队伍20年内增
长了12倍,成为东南亚的“硅谷”。著名的“肯特岗科技园”从1984年起
启用。80年代,新加坡的制造业已形成以炼油、造船、电子电气等三大行业
为核心的多部门综合体系,成为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第二大海上钻油台输
出国,以及世界重要的电气电子产品出口国。黄金外汇储备1963年仅有4。3
亿美元,1980年增至65。7亿,1988年又猛增至171亿。贸易出口总额1960
年为11。36亿美元,1988年增至401。37亿美元。1990年新加坡外汇市场交
易额居亚洲第二位,成为世界第五大外汇交易市场。新加坡港吞吐量达5。37
亿登记吨,远远超过鹿特丹 (3。39亿吨)而居世界第一。
90年代新加坡进入稳定成长阶段,1991年10月政府制定了《经济策略
计划书》,继续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国际经济联系,保持每年4—6%的经济
增长速度,使新加坡成为东南亚科技、通信、金融、运输、设计和服务中心,
人均国民收入提高到1。7万美元。1991年来新加坡的旅游者达541。4万人,
旅游业带动了建筑业的发展,整个岛屿已变成绿色的“花园城市”。政府在
解决住房问题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基本实现“居者有其屋”。大部分居民
住进政府建造的设备齐全、价格低廉的公共套房,人均住房面积15平方米,
居亚洲之首。
虽然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有着对外资过分依赖的弱点,但它的成就却是主
要的。新加坡政府正确地处理了经济建设与政治改革、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传统与现代化以及本国与邻国等关系。它强调政治稳定要靠经济建设的成果
来保障;不放松政府对企业自由发展的宏观导向;在现代化中仍要保留民族
… Page 282…
的优良文化传统;不向邻国炫耀财富,谨慎地处理与邻国的互助合作关系,
从而为其经济发展争取到了和平的安定环境。
南朝鲜的经济发展与民主运动 朝鲜战争后的韩国由于美国的控制和
李承晚政府的腐败而社会混乱,经济困难,到1958年经济尚未恢复到1940
年的水平。这里本是粮仓,历来出口大米,但这时却要从美国进口大批粮食。
国际收支逆差巨大,通货膨胀严重,从而触发了1960年的“4。16运动”。
这次由汉城开始、后来形成全国规模的群众性运动终于迫使李承晚下台。
1961年5月16日,以朴正熙为首的一伙少壮派军人集团在美国支持下
发动政变,推翻了李承晚政府的继承者张勉政权。1963年10月,朴正熙正
式就任总统,先后颁布《反共法》、《国家保安法》,建立庞大的宪兵、特
务组织和“五户联保组织”,实行军事独裁统治。但他注重发展经济,认为
这是“至上课题”,并准备用“胜共统一”取代李承晚的“北进统一”政策。
他说过:“胜共统一的成败决定于经济建设”,“民族的活路在于经济现代
化”。他上台后不久就成立了由副总理主持的经济计划院等机构,以加强政
府对经济建设的干预,建立“由政府指导的资本主义体制”。1961年8月颁
布了第一个经济开发五年计划 (1962—1966),目标是发展进口替代工业,
以奠定“经济自主”的基础。从此开始了韩国的经济起飞时期。为了解决资
金问题,朴正熙政府扩大了与美、日政府的合作,进行日韩关系正常化的会
谈,从而引起了国内民主力量的激烈反对。1964年爆发了“6·3”人民运动,
1965年6月22日《韩日基本关系条约》签订后又爆发了百万人的抗议运动,
当局以暴力手段进行镇压,逮捕了大批青年学生和民主人士。
1964年,当局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由“进口替代”转变为“出口主导型
经济开发战略”,提出“出口第一主义”、“贸易立国”等口号,大力引进
外国资本和技术设备,利用本国廉价劳动力开办工厂,加工进口原材料,然
后将大部分产品出口,以此推动工业化的进程。政府实行“不均衡增长”战
略,在一定时期进行“倾斜式”投资,在发展中求均衡。具体作法是:“先
工业化,后农业现代化”;“优先发展出口工业,内需服从于出口”,“重
点支持大型企业”,“首先发展首都圈和东海岸地区,以先进工业区带动其
它地区”。1964年9月14日公布《出口产业基地开发建设法》,建起了包
括蔚山工业区在内的27个出口工业区作为“高速发展的旗手”。政府投资的
60%集中在电力、公路、铁路、港口、通讯等“社会间接资本”方面。这一
开发战略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效果。“一·五”期间国民生产总产值年平均增
长率为 7。7%,“二·五”(1967—1971)为 10。5%,“三·五”(1972
—1976)为11%,“四·五”(1977—1981)的第四年( 1980)高达11。6
%。1960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82美元,到1980年猛增至 1508美元;
是年钢产量为860。6万吨,造船52。2万吨,汽车产量12万辆,被国外报刊
称为“亚洲的又一个日本”。
80年代,韩国进入经济政策调整和结构转型的阶段,主要针对经济起飞
阶段出现的弊端进行调整。过去,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轻纺工业和资金技术
密集型重化工业,这时则积极推进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大量引进
技术,实行“引进技术自由化”政策,放宽限制,简化审批手续,整个国民
经济由高速增长时期转入中速增长时期。
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出现经济衰退,反独裁的民主运动再度高涨。
1979年9—10月,爆发了学生、市民砸道府大楼、烧警车的暴力示威运动。
… Page 283…
10月26日朴正熙被情报部长金载圭击毙,负责处理此案的陆军保安司令全
斗焕于12月12日发动军事政变,夺取政权,发布了“非常戒严令”,大肆
逮捕金大中等民主人士和群众。1980年3—5月,反独裁的学生运动更加高
涨,并吸收各阶层人民参加,最后发展为光州起义。20万光州人民夺取了武
器库,赶走了官员,打退了军警的进攻,占领城市达9天之久。同时江原道
舍北煤矿工人占领舍北4天。5月27日,全斗焕调重兵围攻镇压,致使300
多人死亡,数千人受伤,成为韩国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1986—1988年,在调整的基础上,利用国际上低利率、低汇率、低油价
等有利条件,韩国经济出现连续3年的高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986年为2
370美元,1990年增至 5 659美元。造船业仅次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船
舶生产国。电子工业成为主导产业,汽车产量居世界第9位,它已步入新兴
工业化国家的行列。
韩国经济发展的弱点是过度地依赖国际市场,依赖进口能源和原材料。
债务负担沉重,深受国际市场波动和美、日贸易保护主义之苦,由于“不均
衡增长”策略的实施使粮食依赖进口,中小企业发展缓慢。通货膨胀、分配
不公日益加剧。“军人政治”与控制经济活动70%的“财阀经济”相结合,
限制了市场机制,造成许多弊端,结果导致经济衰退和民心浮动。
1987年12月,全斗焕迫于民主势力的压力,同意大选后和平移交权力。
翌年2月,卢泰愚当选总统,他许诺促进“民族和解、逐步实现民主化”。
由于民主派追究全斗焕贪赃枉法、违反人权的行为,迫使他声明认罪,隐居
山村。
90年代的韩国经济一方面朝着发达国家的目标前进,另一方面又面临着
衰退。在1992年世界银行的年报中将其从“亚洲四小龙”的名单中剔除,因
为它的年均国民收入不足另外“三小”的1/2。是年12月,民主派人士金泳
三当选总统,不得不进行新的改革。
四、亚洲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
东南亚国家联盟 独立后的东南亚诸国在发展民族经济的同时,积极谋
求相互间的合作。长期的殖民统治使他们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情况有许多共同
的特点。为了克服独立后所面临的经济困难,1961年7月31日,马来亚、
菲律宾、泰国在曼谷组建东南亚联盟。之后,马、菲与印尼又组建另一联盟。
1963年9月16日马来西亚联邦宣告成立,新加坡、沙捞越、沙巴并入。
菲、马在沙巴问题上发生领土纠纷,当时印尼总统苏加诺又对马来西亚联邦
持反对态度,遂使1963年8月5日刚刚建立的菲、马、印尼联盟陷于瘫痪。
1965年,印度尼西亚政局发生重大变化。新加坡宣布退出马来西亚。费迪南
德·马科斯当选菲律宾总统,建立集权统治。加之,印度支那战争进一步扩
大,所有这些因素都促使东南亚国家再次酝酿联合问题。1967年8月6—8
日,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5国外长在曼谷举行会
议,正式成立东南亚国家联盟 (简称东盟),发表《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
言》(即《曼谷宣言》)。宣称联盟的宗旨是:本着平等和合作的精神,加
速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联盟成立初期,因内部分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