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芙蓉-2003年第2期-第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章选取文革“地下诗歌”最有代表性的诗歌群体“白洋淀诗群”作为考察对象,论析了该诗群形成的原因、独特的文化背景与地域文化优势、主要诗人与诗歌创作的总体概况。并运用细读法对该诗群的代表诗人芒克、根子、多多的诗歌作了阐释。 
  第三章探讨了新诗潮的崛起与衰歇的内外部原因,重点分析了“第三代诗歌”的兴起,并引入“代沟”理论,以艾青与青年诗人的关系为例剖析了“朦胧诗论争”的原因、影响及其所涉及的诗学观念、诗歌技巧的对峙,考察了论争中呈现出的两代诗人之间“文化代沟”与“文化沟通”等深层问题。 
  结论部分把新诗潮置于中国新诗史中揭示其流变规律和历史地位,探讨了它与中外诗歌传统的关系,并分析了它的隐显沉浮及其诗歌创作文本与诗歌观念为中国当代诗歌发展提供的经验和启示。新诗潮不仅接续了中国新诗的传统,也直接开启了新时期的诗歌复兴运动,是20世纪中国新诗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环。 
   
  食指①,这个意味深长的名字,注定成为中国当代新诗潮中一个意味深长的象征。他是他的同时代人中音质出色的歌者,同时“也是70 年代以来为新诗歌运动趴在地上的第一人②”。他的困惑、他的真诚、他的矛盾,甚至连同他颠宕惨烈的人生经历都构成了一个时代的文化象征。食指文革时期的创作高峰期是1968 年,他的优秀的代表作几乎都写于这一年:《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相信未来》、《烟》、《酒》等近20首。如果1968年的确可以看作是这一代人成长之路的时间界碑,他们也相应地被称为“六八年人”,那么,食指就是“六八年人”的代表,且一代人被称作“食指群”也是恰当的。③ 
  作为先行者的食指,至少有两层意义:从创作时间上看,食指早在文革初期(甚至文革前)即已开始了相当有份量的诗歌创作,而大多数地下诗人的创作始于70年代初;其次,他们作为先行者都不同程度地启迪了新诗潮的后来者,只不过文学史接纳了站在他们肩膀上起飞的诗人,却对这些具有先驱意义的拓荒者们极为吝啬,他们或轻或重地被文学史所遗忘。本文仅对新诗潮先行者之一的食指在文革时期的诗歌创作进行论析。 
   
  一代青年的精神代言人 
   
  食指的诗,真实地记录了一代人的心路历程,为一代人填写了他们的精神履历,可以说是一代青年的精神代言人。他以朴素、忧伤的笔调倾诉了一代人理想的追求与破灭,在诗人与诗歌普遍沉沦与堕落的年代,他的诗歌广泛而秘密地流传着,像一个传递着的火种照亮了所到之处;在诗歌的声誉已经败坏、人们的阅读机能已经被钝化的时候,又是他最早把诗歌的尊严恢复,更新了人们对诗歌的感觉和认识。 
  食指诗歌的主题与一个时代的政治运动密切相关,他的诗歌展示了一代人在红卫兵向知青转变中的复杂情感。他的诗歌有一种青春的“纯净”气息,这种纯净并不单纯是欢乐的基调,而是混合了悲伤、绝望的情感波动,真实地展现了青春的激情与绝望。《相信未来》④是食指流传最广的诗歌,这首诗作于1968年2月,也被誉为“文革‘新诗歌’的发轫之作”。⑤从时代背景来看,随着工人“造反派”的兴起,轰轰烈烈的红卫兵运动早已落潮,许多青年学生心里不同程度地有一种受挫感,促使一部分人从最初的狂热中冷静下来,开始思索自己的命运,寻找人生的出路,然而时代给予他们出路的暗示又似乎是“没有出路”,这样,青年人普遍地产生了对未来的迷惘、消沉的情绪。食指通过这首诗写出了对现实的迷惘、失望,并以一种朋友般劝勉的方式表达了对“未来”的执著信念。开篇即是新鲜的词语和哀伤的情调: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当我的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这首诗的前两节格式整饬、工整。“当……”这种句式是舒缓的记叙和忧伤的回忆笔法。“无情地”、“叹息着”、“固执地”、“贫困的”、“失望的”、“凄凉的”等带有浓重感情色彩的词语堆积,使整个诗歌的情感基调和氛围一开始就笼罩在一种悲哀、失望之中,但在悲哀与失望中的抒情主人公又似乎正在“含泪”诉说着对“未来”的向往和呼唤。诗人用朴素而又充满诗意的语句写出了一个(一代)青年对青春的怅惘,把对未来的信念包裹在人生的感喟中。然而,食指诗中的这种朴素并不是粗糙,而是指生活气息与青春气息交织在一起的诗意,相对于当时的诗歌语言来讲,它是非政治性的,甚至可以说是华丽的。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撑那托起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支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食指反复吟诵的一句“相信未来”给予当时青年的精神鼓舞是巨大的,正如文革的“过来人”所回忆:“没有经历过‘文革’苦难和恐怖的人是不会理解的。一句‘相信未来’就会给我带来那么大的震动。‘未来’?未来是什么?那时的‘未来’是连想都不敢想的奢侈品。‘相信未来’就意味着对现实不满,就是‘反动’,就要被‘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我知道它的内涵,我懂得它的分量。” ⑥正因为对现实的不满和否定,他这首诗才没能逃离当时政治的迫害。对于一代青年来讲,“相信”是一种并不陌生的感觉,比如现实教育他们相信语录和革命,相信“未来”的共产主义,而为什么食指的一句“相信未来”会更新了他们所熟悉的感觉? 
   “未来”究竟是什么,诗人并没有给出答案,但这是一种人生的信念,是经历了现实失败后的别一种反抗精神,同时也是绝望现实的止痛剂。“相信未来”给出的首先就是一种抚慰性的精神力量,对于受伤的一代人而言,无异于一种必须的心理疗法。而“未来”又是相对于“现实”的一个不可知概念,这首诗潜在的是“未来”与“现实”二者之间的对立关系,诗人用对未来的确认否定了对现实的不信任(尽管还不彻底),所以,现实的痛苦和不公只有依靠、等待未来的补偿和肯定:“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青。”食指的《相信未来》使一代人看到了一个新的未来世界,它反映了一代人从红卫兵到知青转变的普遍心理和共同情感,说到底,这一代人就是“相信未来”的一代人,或者说,他们最初都是从“相信未来”的精神境界过渡而来的。可以说,食指以一个人的诗写出了一代人的精神历程。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⑦是食指的另一首流传范围很广的代表作,也是一首更具自我意识与个人化风格的诗歌。这首诗是诗人1968年12月20日去山西杏花村插队的火车上构思而成的。配合着最高指示,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推向了最高潮,正是火车的震荡声使诗人有了一次人生的“震惊体验”,这种体验是千百万知识青年的共同体验。从红卫兵到知青的身份转变,也即从革命先遣队到革命弃儿,身份转变带来的是从城市到乡村、从“在家”到“离家”的地域(空间)转变,这种转变意味着一代人被强行完成了独立和“长大成人”。食指真实地把现实生活场景挪移到了诗歌场景中,或者说《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就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复制。从表面来看,食指运用的是回忆手法,但与其说他是在倒叙这一事件,不如说是把“回忆”与“现场记录”交融在一起。首先是告别的一幕,他的情感被“一阵阵告别的声浪”所触动,于是具体的时刻“四点零八分”定格入诗,这样一个瞬间的时刻在反复言说中具有了永恒的意义:“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片手的海浪翻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高大的建筑”与“剧烈的抖动”之间,在某种意义上,也昭示了热闹的现实政治所潜伏的飘摇感和紊乱感,从更深的层面传达出了一代青年对于国家命运、前途的担忧。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风筝的线绳就在母亲手中。//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从宏大的公共场景一下子过渡到具有私人性的生活空间,人物从群体转换为个体,时代主题的叙述变为带有亲情记忆的生活细节,同时,从现实的汽笛声向幻觉、回忆转换,这样,日常生活的温情就难能可贵地进入了文革诗歌。“还有一点,小时候我有一个极深刻的印象,妈妈给我缀扣子时,我们总是穿着衣服。一针一针地缝好了扣子,妈妈就把头俯在我的胸前,把线咬断。” ⑧这首诗写得最出色的就是对日常生活的细节的白描,而细节的白描带来一种语言的“现场感”,这种“现场感”像是诗人在为一部舞台悲剧撰写台词一样。 
  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直到这时,直到这个时候,/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诗人反复在问、在思“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是对人生的“震惊体验”处于不能确信的心理状态,从“不知”到“明白”,就是诗人从“震惊”到“绝望”的心理变化。绝望之后,是对“永远”的寄托,发出“永远地记着我”的叫喊正是因为确信“我”已经被永远地放逐了,或者说是被永远地抛弃了。这首诗的最后一节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