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灭除心闇曼殊意光论(学习问答360则)-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耸蔽雌鸱阑す省N葱奘辈蛔≌睿蚣跎僬薰Φ隆H裟芟嘤Γ蚧ハ嘣錾希钜仍谑鼗じ拧4蟮鲁Q裕骸钢谥谐2煊铮雷9坌摹!谷⑷绶ㄇ谛幸场⑿阉€逶〉辱べぃㄗ鞣ㄏ昝鞯扑淌吐壑校!�

  【第四一则】 

  问:任何修法,均有二种修法,即「皆贡」(观察修法),与「觉贡」(决断修法),或说专住修法)。此二种修法,如何理解?有何要义? 
  答:一、应决定闻、思、修一贯,应知闻、思、修三慧彼此相关:支那大乘和尚说:「修与闻思无关。」是不知由资粮道闻慧,方生加行道思慧,又由思慧展转增胜,乃生见道位以后之真实修慧。应知所谓「修」,乃包含闻思二者,闻、思、修三慧,皆属大乘修道。闻思修三者皆有修,博多瓦的兰犊瓶手册中说:「一般皆认闻思为外境,最要修时内心无差别,此皆追踪于支那和尚。」不以所闻所思依之而修,乃别寻一法而修之。莲花戒大师说:「说无闻无思而修,与具足闻思而修二无差别,作是言者,是不知应断应证有多方便,得果最速。心、境相合谓之修,如能修之心,与所修之悲(境)相和合(串习之使相和合),非无分别之谓。」由闻大乘所说空性经教,如所闻而了知,得闻所成慧。由此决定知至生起,即得思所成慧,乃至未得定之前,皆属思慧。所谓修:如寂天的入行论说:「今所说种种方便次第,皆为有情,以为修故。故不惟‘觉贡」(决断修,或说专注修)为修,一切闻思等,皆是修故。」佛经十分之七八,皆属寻伺观修——「皆贡」,但若执「觉贡」为修,实谤佛法多分。故菩提道次第略论以「分别慧观」四字释「皆贡」;以「专一安住」释「觉贡」。 
  二、若谓心不起分别,方能入道,是与教理相违。世亲俱舍说:「具戒应具闻思慧,如是有情趣修道。」可见不可分闻思与修为二,支那和尚一类皆谓心不可起分别,善恶皆不必差别,则可断轮迥。心无论善恶,但起分别,即轮迥因,故任何种不起作意,无论善恶、有无、是非等,如是方能入道(明灯颂释中观中广破此)。如果是这样,在熟睡时,任何不想,亦可谓之修道吗?忘念也是同样,乃至无想天也是佛了。此种宗见,与菩提心及空见大相妨碍。因为通达空性所生比量智,与执实之心恰相反,彼不知此二分别故。凡未通达空性心,未至见道前,不名现证空性,然与执实之分别不同。凡夫通达空性,心即了达于执实分别之过患。若此通达,与执实分别无异,则水可名火,则五位不能安立,即资粮、加行亦不能安立,更无从安立现证空性了。若不许凡夫有通达空性之心,则通达与现证同时俱起了。经中所说五道(五位)皆可称解脱道,若不许「资粮」、「加行」,则不许五道为解脱道了。若执一切分别,皆为执着,则谤佛之一切方便法门了。即不须出离心、慈心、悲心、菩提心等之分别,是诸一切大乘方便。应知「观」与「止」非障缘,若不具足定(止)之成因,纵修千劫亦不能成。定之成因支分,乃戒,当先知烦恼乃生死过患根本;应于善法勤奋,当先思维黑白业果功德,乃生净信意趣。既是如此,当知此皆由「皆贡」(观察修)而得,故知「皆贡」,乃修定胜方便。说此者,因沾有支那和尚余习者,谓「分别观行」妨碍「专一安住」或各别修等。宗喀巴大师特示学人知「分别观行」亦为修道,不惟不妨「专一安住」,且有助益。 

  【第四二则】 

  问:吾人具暇满人身,有何种意义? 
  答:得此暇满人身,有极大意义。依现时,与究竟,乃至刹那,皆有重大意义。 
  一、现时大义:若不欲堕三途,现时功能,此身即可办到。现时身躯由持戒而来,欲持戒,此身即可办到。人天福报,由布施为善而来,此身即可办到。圆满眷属,由忍辱而来,修忍辱亦依此身而作。一切皆由此人身而办到,此为无可怀疑者。同时思此成贤善国王身、转轮圣王身,乃至欲生香巴拉,及兜率内院亲见弥勒菩萨,与阿底侠尊者、宗喀巴大师相值,都能办到。 
  二、究竟堪能:依于戒定慧三学,戒中分:一别解脱戒,二菩萨戒,三金刚乘戒。一、别解脱戒,除南洲人聪慧而苦缘多,易生出离心,能堪受外,余三洲不堪全受。二、关于菩萨戒,能以成佛为其体,依菩萨行为其用,愿一己度众生为其相。具此三种之大心力者(发菩提心者),以人为胜,天龙等虽能发心,然不及人。上界天不易生出离心,无初生证得圣道者(先在欲天中已证见道、修道,后生上界,方能证圣道,故无初生上界见道者)。除人外其猛利出离心不易生起,故猛利菩提心不易生起。以此资粮、加行,见道诸圣道中定慧学不易生起。故佛道以人为最胜。 
  若欲即身成佛,须依金刚乘,而金刚乘则须先种赡部洲业力因缘,因南洲人前半生所种业力,下半生即可得果,他洲无是。特别是赡洲胎生六蕴(即四大加精液、脉息)因缘为最胜,依密经说,已生极乐菩萨,尚发愿生赡洲。 
  三、刹那成办:颇公说:「暇满身不惟有现时及究竟利乐,还有刹那成就,如天龙等余身不能依者,此身一刹那间可做到。」此身有五种力大功能(一田门,二思门,三物门,四身门,五时门),摄要言之,此身能生起别解脱戒、菩萨戒、金刚乘戒等三律所有功德。特别是于此五浊恶世,人寿暂短一生中,此身即能作到咸佛。由于自若能修,任何皆可修到,以此如是人身,实具大义。 

  【第四三则】 

  问:暇满人身,如何知其难得? 
  答:颇公传有思维难得教授:一因,二喻,三体(或作数量)。 
  一、因:如田中禾麦,皆非无因而生,故当观能得暇满人身胜果之因,自己究种与否?应知暇满三因:一、净戒为本,二、六度为助,三、加以净愿,吾人究具与否?若未细观,觉戒已能守,若一细观,则虽一戒,犹未能净,甚至连戒条文,尚记不清,数不出(即以杀、盗、淫及其细节而言)。菩萨戒:一衣一食不知为利他而受用,乃如盗有情物而受用,一日之中,犯此甚易甚多,不易惊觉,一日不忏,其罪倍增。金刚乘戒瑜伽者,对一饮一食,皆须以嗡阿吽加持,不然无义吞下,成为罪性。特别是起凡俗相执,及与空性大乐(空乐)相违之起心动念,一日之中,所犯罪性,更难以数计,能立时起正知正念而作者,恐不甚多。以此说:「此因修者不多故。」实际上吾人于暇满人身之因,恐尚未种,无此因则「得果暇身极稀」了。推之能勤六度与否?自己但返观烦恼炽尽与否,即可得知。乃至清净猛利欲乐,非仅发愿而已。自已发愿时,若不回向现世利乐,即觉失望,如何真能清净!以此知三因皆不易种下。所种下者,多为恶因,当堕恶趣。暇满人身之得,故知极难。 
  二、喻:经中说:得人身之难,如针上芥、瓶外豆、屋上草、白昼星。 
  经教所举,他喻尚多,尤以「盲龟颈」一喻,更为逗机。经中说:于大海中,有金色犁木,木有一孔,海底有盲龟,百年始一上浮,昂首水面,旋即下沉,当彼百年一伸其颈,岂能寻得此漂浮犁木之孔。若偶相值须数因缘:(一)、海静无波;(二)、木有定处,然木漂流;(三)、龟常浮水面,周回寻求;(四)、龟常四望,然彼一伸其颈,旋即下沉。故虽不能武断说彼决不能入孔,然难之又难,若偶一入孔,实为希有!大海喻生死海,龟喻自己,盲喻无智慧,海底喻三恶途,犁木喻佛法,不常住于一方,常流转于十方,一伸其颈喻生喜趣,然不定能值佛法,旋即下沉喻人寿有限。依此方知「喻难得者」,如经云「大海浮木一洞隙,盲龟颈入尤难者,为诸恶趣生喜趣」的意义。 
  三、体:即由数量知难得者。六道中以三恶趣数量为多,即以三恶趣中为数较少之畜生而言,海中畜生较陆上为多,陆上十人所占之地位,有亿万虫类(中有细色身依经说遍空界),恐南洲人数亦不能比。六道数如锥体,地狱数为锥底,以上渐少,人则如锥尖,其数最少。人中暇满者,为数甚少,值佛世尤少。经说:佛出世如优昙波罗花一现而已。此专指南洲而言,别洲皆无佛出世。即南洲亦仅印、藏、中土内地,及其他小部分而已。即生此诸地,亦非尽人皆信佛法,又有教法不纯。(杂外道与否?)依宗喀佛所阐明依理依教,完整有次,十二年即可证金刚大持果位之正法,更难值遇!昔班禅第二代洛桑却季绛称时,来一蒙古大德请其印证,问能保暇满身与否?答:能。又问能生南洲,值过佛法否?答:能。又问:能遇宗喀佛教法否?答道:不能,尚须积福,我亦当为汝回向。可见值遇宗喀佛教法之难。 

  【第四四则】 

  问:既知难得,得已且具大义之暇满人身,今既获得,应如何作取舍? 
  答:应取心要,菩提道次第为一切法之心要。颇公开示说:「趁此一息尚存,最上目的,辗转增上,证得圆满双运果位;其次亦当解脱轮回;最低限度,亦当不堕三恶涂。」取心要之法,应依师佛无二所指示正法教授心要而勤修。过去大德如贡巴瓦修此(难得具义,应取心要)之心念力生起时,腿上被木刺扎入,乃不知痛,无暇拔之。敬安瓦修此昼夜精勤修习,不思睡眠,或劝其稍息,答说:「修此稍息之心,不能生起。」心生之量,片刻空过之事皆不作,故不为无益之事,遑言作恶,此为修此心生起所见之迹相。颇公乃过来人常说:「于暇满大义,心生通达者,其心绝不缘无意义事。」宗喀佛说:「绝不令心放逸,不空生片刻。」如不用催促劝勉我心之功,即空过一生,亦以为不足惜。故修此法,则令此心极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