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後人依之,得以出离二边入於中道者,为数甚多」等语。宗喀巴大师证入中道,系由文殊现身而为说法,其嘉言要录中说:「我於中见,未离障时,幸仗上师文殊之恩,她无过证入。」吾人今日上依龙猛之中观六论;次依月称之入中论,及中观根本明句释;近依於宗喀巴大师之中观根本广释及大小胜观(指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之胜观)。依如是等论,则可与大般苦经意义相合,亦可谓开大般苦之宝钥。大般若意义,约而言之,不外中观、空见二者。吾人依种种经文以寻空见,但空见之得甚难!佛证道时,天人请说法,佛曾说:「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佛在世时,欲问空性,尚难如是,现佛已减,难何待言。故吾人欲闻空性,惟有依文殊菩萨及宗喀巴大师所传之教授。时至今日,正慧愈减,仅依宗喀巴大师之教授论著,如菩提道次第广略两论,若无获得修习宗喀巴大师教授传承要诀之善巧上师,直解教义,传授修法,仍难知空性,更无从下手修习。以故一,忏罪积福;二,上师与本尊无二无别之祈祷求加持;三,依善巧通达之人(通达空性,获得传承教授要诀者)与关於空性之经论,精进而研究之。合此三因,始能不难获得空见,此为诸师相承之说也。
【第二三四则】
问:修中观见,应依了义教,然吾人智浅,於三时教,不能抉择何者了义,何者不了义。若依语不依义,则佛语第三转法轮,方是了义。又二大车轨,所言又互相异,究竟何所适从?
答:应顺四依中之依义不依语。龙树依中观而分了不了义,无著依解深密经而分了不了义。此处所说乃中观见,故依无著不能得此中见。龙树依无尽慧经而判了不了义,不依定量轨范以判了不了义,则易堕於断常险处。总依佛说应依龙树、无著为二大轨范,然欲求通达甚深空性者,当依龙树。佛为龙树授记,详如上述。次应依能通达龙树六论之佛护、月称等,亦详上文。
【第二三五则】
问:了义与不了义之义,应如何简释?
答:藏语「帐」,即不了义,有随行之义。谓须别引经教,方能解释,故称不了义。如汝看法,不能见其实际,须引其馀道理,方能得其决定,是谓不了义。有部、经部许有外境,与「唯识」所许不合,故皆认为不了义。末转法轮说三性,与唯识见合,故依「唯识」许为了义。不可如言取义者,如经中说:「杀其父母乃功德。」此须引馀说解释。此其父母,乃指十二有支之八九两支(爱、取),谓须断除。故不能就文决定,须引馀经了知,乃是譬喻。又如经中说:「因布施而得福乐。」其文义,就其不背因果而言,亦可承认,然此亦依俗谛而说,亦非了义。布施真性,须另引馀经,方得显明。布施真性,乃三轮皆空(能施、所施、施物),即是空性。
藏语「额」,即了义,意谓决定。如观柱然,是否已见其「勒粗」(真性实际)?如汝所见,不须旁参,即得决定,是谓了义。又如吾人所见之桌,乃其假象,不能当体见其真性,若欲见其真性,尚须另外寻觅,即世俗谛,是不了义。若当体见其真性,决定不移,不待别求,即通达彼之法性,是为了义,乃胜义谛。谓此为甚深者,谓欲深究空性底蕴,如海难穷,故说甚深。说难见者,谓非如世俗谛,乃有相之法,可以譬喻,可以量度。空性反是,难可譬喻量度,故曰难见。难可通达者,谓不易彻底了达,然又不可畏难思返。般若经中说:「无论通达空性,即为人说空性一句,或听人说空性一句,其功德远过以等同大海水滴之七宝,持供十方三世诸佛之功德。」
龙树依无尽慧等经,依理造中观六论,旨在开显一切决非实有,依教作集经论,为後世作判了不了义之准绳。然吾人现世之智慧,又不能解释龙树诸论,故应依佛护、月称、阿底侠、宗喀巴大师等所解释龙树诸论之著作。
【第二三六则】
问:试略言自宗认识无明烦恼之情况?
答:略要言之,生空见之支分,最初须认识烦恼之无明。能认识烦恼之无明,则对於中见之障,能显然提出,且对於烦恼诸境之根本,、亦能决定了知,由是而生决定依止空见之心。何谓无明?凡与明相反者,皆名无明。何谓明?通达无我之慧,即名曰明。是故当知,通达无我之慧,与执我之无明,恰成相反。因无明乃在二我执之中也。无我之慧,即是空见,故空见与无明,亦恰成相反。无明既於人法二者之中,均执有我,故人我执与法我执,即是无明。龙树、提婆同作是说:「凡属缘生诸有相,佛说一切皆无明。」月称亦说:「所谓愚痴无明者,即於无自性诸相,而横执为有自性(不依他自能成就即自性义),此执能翳诸法空性。」此为自宗认识烦恼无明之情况。(所谓自宗即龙树、提婆、月称等所许之宗,亦即应成派宗见,亦即宗喀巴大师之宗。以下凡称自宗、本宗,皆如上义。)
【第二三七则】
问:摄要而言,云何为我执及无我义?
答:摄要言之,我执有三:一,我执;二,我所执;三,法我执。三种执皆同执有自性,不过所缘不同。自宗应成派许以自己之补特伽罗为所缘,执有自性,是我执;以我所为所缘,执有自性,是我所执;以我、我所以外之法为所缘,执有自性,是法我执。此三种执,所缘不同,而皆是烦恼无明。总所谓「人我执」者,即对於补特伽罗成立为有自性之执著心是也;法我执者,除人我执一分外,於一切法执有自性之心是也。(何者是补特伽罗我?自续派必答「第六识」,唯识家必答「唯心」或「第八识」,下二大众部、有部必答「五蕴」。而在自宗应成派则答补特伽罗之我名即我。更问我为何?答我即是我。所以然者,应成派认为补特伽罗本无我,由执我之「朵巴」(分别心)安立始有。推之凡随心所喜,而现之一切法相,皆由「朵巴」安立而有,即一切苦乐诸法,亦皆由「朵巴」安立而有。经中说:「由有分别心,遂有一切法。」又经说:「以分别心建诸法,其喻有如见绳蛇。」一切法皆依分别安立而起,喻如绳蛇,法不能自起故。若法不持分别心安立而起者,是即与空性相违之法。)以是当知,凡於补特伽罗,不计其为依分别心安立,而认为自性有者,即人我执;於一切法不计其为依分别心之所安立,而认为自性有者,即法我执。此二种自性之执心,即二我执。如於补特伽罗上,无上述相违法,即补特伽罗(人)无我;於一切法上,无上述相违法,即法无我。对於从前所执自性成立诸法,能见其为虚妄不实时,即是初步见空性。由分别心安立诸法,其例如瓶,众缘具足,假名施设之後,则瓶之分别心随之而起,瓶之分别心既起,则瓶亦随之而有。若无瓶之分别心,则瓶亦随之而无。故不待他,而任运自起之我执,是为俱生我执。此执是二我执之根。二我执所执之境,即是自性。与此正对而相反者,即是无自性之空见。故空见之障,即是自性。月称所著论中说:「云何为我?不依他而有之自性是也。无此自性,则亦无我。」
【第二三八则】
问:对於我执及无我义,应成、自续两派之差别?
答:对於中观自续派见解之相违法,如能通达,则对於中观应成派之相违法,亦能生起通达之方便。因「实有」(藏语「顿诸」,自宗略意谓为不依他而自能成立为有者,即实有,亦即自性。)与空见相违,此种认识,自续与应成相同,而成立「实有」之理,各有不同。不同安在?例如瓶,自续派之认识为「实有」者,以瓶为自成,而非安立之理所成。如系安立之理所成,则为「实有」。实有则内心之境,与外所成立之境,应当相合。如心与外境不合,则为虚妄。故认为以特别安立之理而成立实有者,有二过:一,如心与外境相合,则使人心於瓶生起瓶之支分与瓶之自体是二之差别,二,如心与外境不合,则有前述成为虚妄之过。盖自续派意,重在瓶由自成。如非自成,则观瓶无谬之眼识,任如何观,亦不能见如瓶之相,瓶相既无,瓶名亦丧。故不认为瓶由自成者,有如是之过。综其所述之理,则谓瓶之成立有三:一,瓶由自成;二,瓶之相由自成;三,瓶之性由自成。此三种成立之理由,均由心心想功能之所安立,而非实有。此自续派对於成立实有之理(可见自续派认「实有与空性相违」与应成同,特其成立实有理异耳)。能知上述自续派之见解,再观应成派观法内之微细障,即易明了。
应成派对於「实有」成立之观察如何?应成派认为自续派所称之三种自成,皆为「实有」成立之理。如无上三(自成),则亦无「实有」可得。三种成立之理为何?即瓶相不依分别心与所安立瓶之假名,而於安名份位(即瓶之因缘,如水土人工等)上,自己成立如是所观之瓶,即为「实有境」。如思此所观之境,执为不谬,即是「实有执」(藏语「顿真」)。
【第二三九则】
问:云何我执为烦恼之根本?
答:吾人先宜认识对「实有之境」系如何,方能认识对「实有」起执之心。「实有执」即是无明。於此二项认识清楚,则何者为一切烦恼之根本,亦即能决知矣。如不能决定了知,则对於空性不能生深信心,对於无明不能生断除心。故须依经论所说,一切烦恼根本之理论,生起此种决定心也。
云何执实无明,为一切烦恼之根本?八千颂说:「由执我我所功能,一切众生堕轮回。」经中说:「此理之譬喻,如刃断树根,枝叶与树梢,一切成乾枯。宿那主(菩萨名)当知,如无萨迦耶(即我见),烦恼本随灭。」依上说可见如有萨迦耶见,一切烦恼皆起,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