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灭除心闇曼殊意光论(学习问答360则)-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止观皆缘於真俗二谛,而此所说有显明了别之精者,不过仅缘俗谛心体而已。遽许为已得胜观,实则仅相当於本宗已得止相。至於所谓无了别明显之精者,则恰相当於本宗未离细沉细掉有过之定。本宗於一心专注而有了别明显之精之止上,尚须再加观择,始名修观。彼宗何以有此错误,由彼不善解心为外境所夺一语,以为若用观察,则心有分别,即是为外境所夺,即是修行障碍。故专取安住修习一分,将观察修习得胜观前不可或少之一分置而不取,因而连有此失。故就彼所说止观分别,不过仅就三摩地有沉无沉而分,以有沉为止,无沉为观,实非真正止观分别。 
  又止之修要中:盖一切三摩地皆须决定定明二分,故皆须离沉掉。 
  沉为明障,掉为定障。一切离沉三摩地,定有明了之精。以是之故,是否缘空性之定慧,须就彼心通不通达二无我境之随一而明。於二无我任通一分,即为达空之定或慧。对於真实境,心未趣向者,亦有无量安乐、明了、无分别之三摩地。如外道於四禅四空,亦有此境。彼虽未得通达胜义之见,但以任何亦不分别之心,亦能现前成就。故虽不解空性而生无分别之三摩地,亦无少许相违。就彼门中,久持其心,以持心力,风起堪能,身心法尔生乐,故生乐与定亦不相违。由乐受行相明显之力,於心生起明了之精,除自心生起明了而外,对於其馀无分别之三摩地亦然。故不能以一切安住明了无分别之三摩地,而安立为通达真实也。然修此种定者,见无色心体,以为有空、有乐、有明、有无分别,遂认为已证空性,甚且谓已得无上密乘空乐不二三摩地,意想不久当证得金刚大持。不知彼但得止相,尚未触及空性边际,何况密乘。又定中身心轻安,有发神通者,与密乘空乐不二,何啻天壤之别。藏中多有此类。颇邦喀大师常反覆开示此失。通达空性之三摩地有乐、明、无分别,而不通达空性之三摩地,亦多有乐、明、无分别。此二者之别,必须了知。 
  观之修要中:真如藏语「应鲁」义谓是理,乃空性之异名,即胜义谛;谓现显之象之理,与法尔如是之理,相合不违,即谓法性。如是之观,如夜间观画,须灯明亮,复无风动,方能明了见诸色相,随缺其一,便不明显。如是观甚深空性,亦须无倒了解真实之慧,及随安住之止,方能明了见真实义。故止观必须俱修。智慧与空性境之间,令其坚固相合(如缎与布,若欲粘合,则须浆糊),则须定力。又与空性正相违之我执,若欲令断,则须慧及定力。此如欲伐大树,但有锋利之斧(慧),若腕力不巨且坚(定),则东破西斫,终无断时。虽有慧能见空性,若无一心专注之定,则瞥眼一见,旋即消逝。故凡胜观必有止,无所谓离止之观。修次中篇说「离止之观」,是说有离止修观之修法,谓修者舍去「专注修」,专习「观察修」。然此并非离止,不过谓无坚固专注之止,以言中观必有止故。盖无坚固之止以资助观力,则空性之事迹不能明显生於智慧之中,故止观之力应当相等,修时二者不能离,随於一者住时较久而有别耳。(声闻注重「专注」时长,菩萨注重「观察」时长。) 

  【第二一○则】 

  问:心为外境所夺之义,应如何了知? 
  答:心於所欲缘境之外,向其他境界驰散,方为外境所夺。一心於正理甚决断甚不舍之观境,即心於所欲缘境之外,未向其他境界驰散,故非为外境所夺。 

  【第二一一则】 

  问:或问菩萨岂非未具真实明显现证空性耶?以声闻多生重「专注」时长,菩萨注重「观察」时长。 
  答:菩萨虽已具真实明显现证空性,然不易做到在定、出定如一。菩萨定中一心专注真谛,於俗谛别别观察之力较弱,出定则反是。故尚不能到达修与修後如一,真俗二谛相融於一念同时明显。此唯如来能同时遍缘真俗二谛。 

  【第二一二则】 

  问:有谓先即以空性,为修止之所缘,故同时即可得胜观。因止亦可以真俗二谛,随一为所缘,何必先止后观? 
  答:彼说不须依先止後观之次第者,以为缘空性修止,便止观同得。故知彼是由修而认识见之一派。缘於彼心中含有几时得胜观,几时达空性,得胜观中即含有修之意。故宗喀巴大师就此开其心,而开示说:所谓观前修止者,非谓引生正见,通达无我,须先修止。以眼见无止而能生正见者甚多故。若必先得止而後生正见,则修无常生起感动等,亦必先止,於理太远。若尔,则观前修止为何?自宗所谓生起之观,是指修得而言。即先未曾得今始生起之异生(初业有情)。彼中除密宗无上瑜伽之少分不共修(不共处,在止观同时),其馀下三部及显教,均须观前修止。因正修胜观者,须以分别慧别别观察而修。若不如是观修,欲证胜境,必不生起。然若於未得止之先,求达无我已,即於彼为数数观修,则因未依止,即止亦不能生(遑论得观)。若不观察而先用专注修法,因可得止,但得止之後,仍须再求修观,故仍不越先止而後观之次第。此中所谓观,非指观察慧引生轻安者,乃是先得止,再依止缘无我而修观。盖观修以异门为所缘,如莲瓣交错,不易引生轻安。止修则专注一缘,易生轻安,生轻安已,即缘异如莲辫交错而修,亦能引生轻安。以已生起即易再生故。 
  总之,止与观之界限,固不易了知,然若知观之所以易生轻安,与不易生轻安之关键,在心调柔与否,则易分辨。先未得止,心未调柔,即以之观真俗二谛,不易生起轻安。观前修止,心已调柔,如忠顺之仆,随命东西,即可生起轻安。故欲达观察慧引生轻安之境,决不能越先求得止,依止修观之正理。解深密经说:「得止修观。」意谓不论缘真俗,修观不依止,不能谓为胜观,仅能谓为修观之随顺。 

  【第二一三则】 

  问:修定初修时,选择所缘之法,应如何选择? 
  答:如前已说,修止无所缘,不称修止。有一类有情贪欲特甚,若不以对治贪欲之不净观为所缘,不易入定。如是类推,瞋盛者缘修慈悲;痴盛者应缘缘起理,慢心盛者缘十八界别;疑虑盛者缘数息。若贪等五种俱盛者,应缘缘起理;若强弱均等,及五种不强(小惑)者,则可随择所缘,依自所喜,可以自便。如是净行所缘,所摄五种随自之惑,择一以为所缘,有二胜利,既可得定,兼可伏惑(非断烦恼,但伏现行)。 

  依经论及师教着重说:以佛像为所缘最殊胜。此之胜利,以常不离佛故,得佛加持。一,易於得定;二,积资忏净;三,速能成就密乘法器。故应选一精美庄严佛像(多为释迦像)。已入密者以密宗佛像为所缘,对修生圆二次有殊胜利益,对生次尤要。 

  又有一类有情缘有形所缘,不易得定者,有一类有情缘佛像,反不易得定者,此二类宜修缘心定。总之,初修时,宜自选择,以各种所缘试修,观察何种较为明显,一经选定,即不可随时改易。 

  【第二一四则】 

  问:一心专注所缘之法,试言其要? 
  答:摄要言之,第一先须寻所缘(如观佛像,细节即详明灯颂自释中);二,用正念住所缘,心住所缘後,间或又再提念观察;三,用正知(正念所出一分)察沉相:念力大缓(松),则生昏沉,应对於所缘用力摄持,否则用力松,则沉难灭,然念力太紧,则生掉举;四,用正知察有无掉相:如现掉举相,即将心念稍放平缓,缓急分际,惟行者自行审知。此月居士之言也。初学者但须於正念有精力之紧持,而不於馀放逸,即具定学中之明住二分矣。 

  颇公所传简要口诀:「最初用正念紧紧系於所缘,次除所缘外,一切不缘,再次如系念久稍松懈,则思我正念所缘(再提念力也)。如是住缘应具明住二分。当留意沉相若来则明去,掉相若来则住心。以初正念提紧除沉相,令复具明分;以次法除所缘於馀不缘治掉相,使转为住分;由思我正念所缘之力(加进正念一步亦即系紧所缘一步),使住益坚精(有力),明益澄澈。如是始为无过之定。」 

  【第二一五则】 

  问:初观所缘应注意事项? 
  答:初修时,所缘之大小,时间次数,皆有关系。初应试观所缘,如蚕豆大之像,是否能摄持(愈小虽不清晰,然心易内摄)。若难持时,则稍放大,缘寸量像,若亦难持,再为放大,缘拳量像(过此则虽明显,然心不易内摄)。须暂时能观显头手足腹等大体而为足,於此为足所缘上,心念紧持。心持所缘时,应偶尔从上自顶髻而头手足乃至莲座,下观明显;又偶尔从下自莲座而上至顶髻,上观明显。(观想明显已,自审用力缓紧,如力过此缓度,则懵沉易起;过此紧度,则掉举生,审出如何合度。总之,定当具明住二分。即於此正念清明澄净之中,具精实之力,如是专注一缘,是为修无过定。此节是明显後,修定过程。)次说初修时间应短,次数应多,每次数分钟皆可。如是短座每日可修十八座,除睡眠饮食外,终日不断修习。此如钻木取火,不可或停,不令串修引生之力退失,方可辗转增上,以至得定。若稍能安住,则可将每次时间稍加延长。如是如法修习,依宗喀巴大师教授,六个月即可得定。 

  【第二一六则】 

间:未得定者,如何对治懈怠? 
  答:真能对治懈怠者,厥为轻安,惟轻安须得定後方起,此说未得定如何对治懈怠。如明灯颂说:「八对治中前四治,一思定德生信心,二对修定生欲乐,三为油然生精进,四为希求轻安心。此中思定德为要……」此即信、欲、勤、安四对治。所谓安即指已得定之轻安。此对未得定者,但言当思轻安之胜利,生起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