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灭除心闇曼殊意光论(学习问答360则)-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已受持菩提心之後,而修菩萨行中之止观,故系大乘不共止观。否则,一切外道所修之止观,皆摄於菩萨行中之禅定度,及胜空观。故虽真实菩提心不能生起,至低限度,应具相似菩提心而修止观,始为合量。 

  【第二O一则】 

  问:修『止』经教,已有与佛密意相合之经庄严论、辨中边论、瑜伽行论中声闻地等,何以宗喀巴大师尚须造论? 
  答:乃因末世,五浊尤甚,众生难调难伏,以无慧故,不能栋择大经论中所说,何者为修定大法,故宗喀佛於菩提道次第中,作明显易知之论。时至今日,宗喀佛所造广略二论,能了达者,已若晨星,故复有玛澈及拙著明灯颂及释论等之著作也。 

  【第二O二则】 

  问:何者为修定之顺境? 
  答:顺境具五种相:一,易得求含;二,住处安稳;三,善地;四,良伴;五,瑜伽者暇安等五者。以上五种顺境,唯修定时,须此顺境,方易得定。除修定外,余设法门(如依止善知识起,直至胜观),无论茶坊酒肆,行住坐卧,无不可修。一,易得衣食:指衣食应善取易俘,不由劫夺诈取,邪命生活,娇饰成仪,故作有修说之相。此於修行,极易生障,即非顺境。平常误以为须闭目趺坐,方可称修。不知修者,谓内转变。修心要决说:『外表隐微内真实。』应如寂天修行,即最隐秘,一般人但见其饮食、睡眠、大小便三事而已。彼所有修证,及所造诸论,当时亦无人知道。二,住处安稳:毁师破戒之地不易得定,须古德曾卓锡加持之地,方安稳而易得定。三,善地:谓水土相合,无瘴无毒,无圯无潮,不寒不热,不喧扰等。四,良伴:谓见行相合(非我为应成派见,彼为唯识见即不相合),须去恶修善、志趣相投、能作模范之良友。初业有情,须三人以上,五人以下为伴。五,瑜伽者暇安:须将所修法门诸次第,了然於胸,不可临时存疑问,尚须求人间卜。住地须无水声及喧闹声。 

  【第二O三则】 

  问:何者为修止所依之资粮?何故须此诸资粮? 
  答:止所依资粮有六:一,顺境:已详前文,以无彼顺境,则不易得定。二,寡欲:於求食住等,先去贪求最好与最多之心,亦不多食。三,知足:好恶多寡,都不在意。若贪看外境,则内心不能安住,故须二三两项,方与修定相顺。但此两项,重在拣除与修定相违之件,其与修定不妨之衣食住等则不计也。引生此二心之方便:(一)观一切可贪之境,悉是无常;(二)观一切欲境与我无永久和合性。四,离世间事:如书、算、星卜、文艺、仕官、商贾等,皆世间作业,古德一至修心,即尽舍而不谈,尤以修定为甚。大德布顿擅长文艺,遭魔之忌,供披将制铁笔,以为习文艺音律用,以是虚费光阴(用竟铁笔千枝),未能即今证得双运位(如无此障,可即身证双运位)。五,护戒清净:止为器皿,能盛各种三摩地功德。止乃上界功德,故须以戒为基础,令身心清净,方易得定。否则,纵修千年,亦不得定。故外道尚有各种禁戒,何况修内道清净三摩地。六,离粗重烦恼:粗重指贪欲、嗔恨等。现行烦恼粗相,以无常等观令贪嗔顿息。虽不能断,然不伏之,不能得定。 

  【第二O四则】 

  问:修定应以何为加行? 
  答:修定仍以修六加行,及串修从下士道直至发菩提心为加行。发心之要,即为利尽虚空界一切如母有情故,愿速成佛,而修此定。其次应依『身坐八法』『九洁腐风』法而作。 

  【第二O五则】 

  问:何谓止观自性?经说三乘一切功德,皆是止观之果,应如何正解? 
  答:轻安所持於善所缘心一境性之定,即止之自性。观之自性者,经说:『即於如是胜三摩地所行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编思择、周编伺察,若忍、若乐、若觉、若见、若观,是名为观。』总谓安住止中,由观察所缘之力,引生轻安所持之观慧,即观之自性。 
  经说,三乘一切功德,皆羼止观之果,应如何正解?谓当知有未得定之声闻与菩萨,故菩提心不须修定而得。前说出离心、菩提心,亦未说定,修大悲心,亦不须止观,乃至下士道怖畏三途苦,及依止善知识,皆未尝讲定。又止观乃上二界所修,欲界(即下界)如何能摄一切功德耶?宗喀巴大师恐人误解,以为但只修定,即可得大小乘一切功德(支耶堪布亦误解此)。故开示应善分别正止观及随顺止观。凡与止观相顺之定与慧,皆摄於止观中,故摄一切功德,皆为其果。如菩提心虽非正止观之果,然思为众生故,欲得佛果,乃将佛之三业功德,各别观察(『皆贡』即观察修),是即为慧之随顺;由此而得决定,一心专注,即为定之随顺(【觉贡』专注修)。余如依止善知识等,无论任何法门,皆其此二分,故一切功德,皆可摄於止观(正及随顺)之果。故凡善所缘心一境性以上诸三摩地,皆摄入止中。凡如所有性尽所有性拣择慧之善法,悉摄入观中。然随顺止非随顺定(此即欲心定即相似定),乃谓与定方面(定分)相顺於善所缘,一心暂住,即随顺止。与慧方面相顺,纵少许慧,亦为随顺观。三乘任何法门,不出观察修与专注修。前者与慧顺(顺观),後者与定顺(顺止)。当知佛说一切功德,皆为修止观而很之果,修字即指修之过程中各阶段。如前说禅定及智慧度时,所说胜利,皆未说止观之名,然皆止观胜利所摄。定慧虽非即止观『一心专注』及『分别观察』与之相似故。 

  【第二O六则】 

  问:远离二障,须修止观。当如何解释二障,及彼二与止观关系? 
  答:『恶取缚』谓烦恼习气,烦恼习气障,即所知障。『相缚』谓於境颠倒境滋润习气者,即长养烦恼习气之烦恼,即烦恼障。由修止而解烦恼(能伏非能断),由修观而解烦恼习气。 

  【第二O七则】 

  问:有认『定境』为证真如者,及有不依所缘而修者,其误点安在? 
  答:『定』藏语『丁恩正』。『丁恩』义为不动摇,『正』谓执持。常有误认定境为证真如者,固定中有於余境,不起分别作意者,故说会为经教中所说之空性。支那堪布大乘和尚谓住於何境,不起分别,不起作意,即证空性,即此之误。应知有不依所缘而修者,彼不以心为所缘,亦不以非心为所缘,令心不为余境所夺,这止一切疑虑差别。其时心境一无所着,空洞之至,其心安住澄澈(彼心曾不自觉为有安住)。此尚非真实禅定,乃相似定耳(遑论为空性)。修止定须依所缘,一无所缘,非修禅定。昔萨迦班抵达说:「现时修大手印者,多与内地万应散相似,此危害三分,错误四分,非佛所说也。学人当留意为祷!』又别方以心为所缘者,久之心能内摄,不於外境散乱,遂自以为了达空性(依於定故)。此即误在不识『止』与『成观之量』。(成止及成观之量详後)故菩提道次第说:「此由内心摄其心,令不散乱,即能引生(定),不待通达诸法真理也。』 

  【第二O八则】 

  问:若忍、若乐、苦觉、若见、若观.有认为皆『观』之异名,即是观量.是否应理? 
  答:观依於定,即於所观境中,以分别观察後,生起无所畏难(无疑无怯之心)曰忍;次於所观境,甚感兴趣,生起欲乐曰乐;次於诸异门,皆能明了曰觉;次於胜观境,生起能见功能曰见(非空见之见);最後於所观境,生 

  起耽看,亦即一心於正理决断甚不舍曰观(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此五译为若忍、若欲、若别、若见、若了,或许较切)。此五种乃观之各种行相,非是观量,如佛之空观,皆无上述五种行相。 

  【第二○九则】 

问:应如何认识止道与观道之差别,及其要义? 
  答:壮严经论云:「应知诸法名,总集为止道,应知妙观道,思择诸法义。」意谓将一切法总集起来,於其上一心专注不移者,即是止道。例如一切有为法,皆属无常,以无常总集一切法,对此无常义上,一心专注不乱,即为止道。得止後,於所缘无常境上,用智慧思择,即是观道。一说,於诸法总义上专注为止,再於止上以观慧作各别观察为观。彼论又云:「正住为所依(正住,即胜净定,以清净定为所依),心安住於心(上心字,为内心之心。次心字,为於所缘上一心安住不散之心),及善思择法(即善思择如所有尽所有性诸法),应知是止观。」总之,一心专注为止,於一心专注之止上,善思择诸法,即观。此皆谈观体也。再者,正住心即九住心。依第九住心定力,而生起普遍身心轻安(即欲心定),即为正住心。复於正住心後,内心摄持而修,所得乃为止。复於此止上,善思择诸法,所得为观。多有误谓胜观所行境,即是空性,故只须专注修,不须观察修。故宗喀巴大师引如是经论,不嫌繁复,在注重使人了知何者为止观也。 

  藏中过去有说以缘俗谛为止,缘胜义为观者。又有说以心不分别而住,无了别明显之精者为止,有了别明显之精者为观。前说不应理,以般若波罗密多教授论(喜德巴阿阇黎著)所说,及瑜伽所说,不论止观皆有缘於如所有及尽所有者。盖止观非就所缘判别,既有通达空性之止,亦有不通达空性之观。(彼以息外境持心内住所缘为止。若更增上特别观察为观。)後说亦非。其所谓明显之精者,如说遮止外缘令心轻松而安住为止。此时於境不明显。後忽然开朗,心境明洁,即谓认识本源心体,即谓证空性。但此不应理,以其与前所引诸经论悉相违故。因经论说止观皆缘於真俗二谛,而此所说有显明了别之精者,不过仅缘俗谛心体而已。遽许为已得胜观,实则仅相当於本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