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所以出乎意料,是在他原来的意识里,王亦选的速度要远胜于自己。这可能也是大领导的素质,说是一目十行,一点儿都不夸张。而且,不光看得快,眼光还特毒,只要中间有一个错别字,甚至是一个使用不正确的标点符,都能看出来。
这就叫功力。
莫非,自己的功力最近有所提升,已经逼近王亦选的水平?
还是,王亦选故意看得慢一些,等着自己?又或许,王亦选已经考虑好了对策,准备好了反击之道?
他没有开口说话,而是等着王亦选主动提问。可是,不知道为什么,王亦选也没说话,似乎在等着他。
事不宜迟,如果再磨下去,只能束手待毙了。
他壮起胆子,问出一句:“书记,您看,咱们现在……”
王亦选不急不慢,反过来问他:“你觉得呢?”
“我!”他欲言又止,但是又一想,王亦选肯定想好了对策,而且应该是和自己差不多,之所以让自己主动说出来,其实还是想锤炼自己。
唉!谁让这位才是真正的大老板,自己只是小秘书呢。已经是火烧眉毛了,既然要如此考验自己,那就索性和盘托出吧。“书记!我有一个想法,不知当讲不当讲!”他看了一眼骆青,语气变得坚定起来。
“哦?”王亦选似乎料到了他会如此,很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有什么当讲不当讲的,说说”
“我认为!”他加重语气,“笑笑生的这篇帖子,虽然精良,却应该是早写好的,或者是从哪个电影大那儿拷贝来的。其主要目的,不是重振旗鼓,就是专门用来放烟雾的!”
“嗯!”王亦选应了一句,“脑子都够用,这个就不需要再讨论了,还有什么?”
他长吸一口气:“我觉得,这是他们的一个大漏招。或者这么说,他们对于放出我这个官商勾结之徒的帖子来,还是有所顾忌,想再做得精良一些,凿得更实一些。所以,他们现在顾不上第一时间把这个带有实证的帖子放出来,是想着好好利用时间再谋划谋划。这个《欢乐颂2》的帖子,就是为他们争取时间的!”
“有道理!”王亦选回答很快,“接下来呢?”
他应道:“事情,都是相对的。他们的如意算盘,是给他们赢得致命一击的时间。却没想到,实际上也为我们赢得了时间。所以,我们现在只要以快打快,就能将让他们这次精心策划的活动彻底流产!”
“好啊!”王亦选不愧是顶级智者,深得路老爷子的真传,应该是早就想到了这一层,所以竟然是用笑着的语气问道,“说说具体办法吧,你打算怎么办?”
他微微一怔,但还是应了一句:“书记,我刚刚已经说了,以快打快!”
“嗯!”王亦选没有追问,而是突然将话题转到了另外一个方向上去,“一直以来你多看看近代战争特别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历史和战例,你小子没忘了我的嘱咐吧?”
“没有!”他心中一惊,应了一句,“书记,您想说……”
王亦选悠悠说出一句:“那一年,抗日战争正在胶着时期,老蒋借着共产国际宣布解散的机会,突然对我党起了杀心手下大将胡宗南制定了一个闪击延安的计划。却没想到,这个计划未及付诸实施,就已流产……”
唐卡当即心领神会。
其实,早在两年前,就在他挺身而出,代表王亦选与围堵市委大院的出租车司机们谈判并解决实际问题时,曾经巧画了一张“双黄蛋”之图,一举震慑把式于、崔军师和黄先锋,当时就奠定了整个大的基调。
那时候,坐在指挥中心的王亦选,就向一旁的董清明、张一冰等人提到了这个“闪击延安计划流产”的典故。
这些话,是后来通过董清明之口传回到唐卡这儿的,但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要知道,王亦选可是不轻易夸人的主儿,竟然让唐卡画的这张画上升到了与“闪击延安计划流产”的电文相媲美的地步,毫不夸张地说,这可是极大的美誉。
时光流驶,虽然现在看“闪击延安计划”,只是一个流产的结局,可回过头去看,在那样的年代,要不是对其中几个环节的严格掌控,很可能对我党我军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害。
第一千二百五十二章 骇退百万雄兵()
1943年5月15日,共产国际因为多种原因,宣布解散。这一下,坐阵重庆的老蒋开始动了杀心,认定这是“天下之大势”、“不可违背之历史规律”。
因为此时的抗日战争形势,已经逐步明朗化。换句话说,老蒋认为对日作战已经可以稍微松口气,中国的抗战搭上了美英的战车,取胜只是时间问题。所以,老蒋就开始琢磨起如何剔除“没了国际合法性”之我党这个“心腹大患”来。
1943年5月25日,老蒋召开党务会议,“讨论对取消第三国际之态度与宣传方针”。他批示:第一,对**问题,我应尽力向政治解决之途为最大之努力在宣传上尤不可造成政府准备以武力解决之印象。第二,对苏联应强烈表示亲善,以促其对华政策之演变。
1943年6月12日,老蒋在日记中写道:“**处理之方针,外宽内紧,先放后收。”这时的中央日报上,只登西方世界对共产国际解散一事的评论,而不登中国方面,特别是国民党对此事的评价。复兴社分子张涤非于6月2日在西安召集会议,以“各文化团体”的名义致电泽东同志,要求解散**,取消陕北特区。这一消息也长期压着,没有及时发表。
当然,这只是表面的波澜不惊。实际上,老蒋正在命令他的得意弟子,也就是雄据西北的“西北王”胡宗南,悄悄准备一项“闪击延安”的军事计划。
1943年6月7日,老蒋致电胡宗南,询问“对于边区之准备现至如何程度”,要求胡宗南“详复”。6月8日,胡宗南在洛川召开军事会议,将原来在黄河边上防御日军的两个军调陕甘宁边区周边,作进攻边区的准备,预定6月10日完成一切部署,听候蒋的手令即行进攻。
其计划是,首先攻占关中分区的淳化等5县。这5个县城深入胡宗南统治区,通称“囊形地带”。6月29日,胡宗南致电老蒋:“对边区作战,先收复囊形地带。对囊形地带使用兵力,除现任碉堡部队外,余为攻击部队,先夺马栏镇,再向北进,封锁囊口。”
密电称,预定7月28日进攻,一星期完结战局。
当时,胡宗南执行“老头子”的这个决心,也算是费尽心机,黄河防线一共部署了三个军,他竟然调动了两个军先遣就位,增加胜算,还打算把最后一个军的精锐也调走。
由此可见,这位“西北王”老蒋的未来君主之位,已经是孤注一掷。
不久,这位心腹爱将的忠心得到老蒋的充分肯定,“可切实准备,但须有命令方可开始进攻,否则切勿行动,并应极端秘匿,毋得声张。”
却不曾想,老蒋要胡宗南“切实准备”,并且“极端秘匿”。但是,1943年7月3日,在胡宗南身边担任机要秘书的**地下党员熊向晖就将有关情况紧急密报延安。
**得到密报后,及时拟定了类似“空城计”的作战方案,一方面,破例引用情报,正面揭露国民党破坏抗日、挑起内战的罪行另一方面,则迅速从其他地区抽调兵力,保卫延安。
这当中,最为经典的,当属两个环节。
一是朱老总给老蒋和胡宗南发去了明电:“道路纷传,中央将乘国际解散机会,实行剿共。当此抗日艰虞之际,力谋团结,犹恐不及,若遂发动内战,破坏抗战团结之大业,则陷国家民族于危难之境。”
二是泽东主席亲自为延安解放日报撰写社论质问国民党,该文首先提出国党将两个集团军调离黄河河防,准备进攻边区这一事实,然后向国民党提出尖锐质问。值此抗战的紧要关头,老蒋和重庆国民政府竟然打算摧毁国共统一战线,这不是典型的令仇者快、亲者痛么?不是典型的和日本侵略者妥协,与投靠日本的汪大汉奸毫无区别么?
在此之后,**发挥了动员群众和舆论攻势的特长。7月8日,党中央决定发动“宣传反击”,同时准备军事力量粉碎其可能的进攻,要求各中央局、中央分局“动员当地舆论,并召集民众会议”。
7月9日,延安三万群众举行紧急动员大会,召边区人民动员起来,制止内战,保卫边区。其后,各地先后举行群众大会。
此次“闪击”计划还没有付诸行动就提前曝光,老蒋大为光火,迫于全国的舆论压力,不得不于7月10日命令胡宗南停止行动。7月11日,复电朱老总,否认有调动军队和进攻关中囊形地区一事。7月12日,胡宗南下令撤退一个师及两个军部。
至此,“闪击延安”计划彻底流产,这也成为国共两党交战史上“一封电报吓退几十万雄兵”的经典战例。
这其中,发挥重用最大,事后也为人津津乐道的,当然就数这位胡宗南的机要秘书、**秘密赏熊向晖。
这位熊向晖,可是不简单,按照恩来同志的总结评价,相对于李克农、钱壮飞和胡底属于“前龙潭三杰”熊向晖、陈忠经和申健则属于“后龙潭三杰”,尤以熊向晖为首。甚至可以说,熊向晖就是那枚左右战局的“棋子”。
其实,熊向晖原来不叫这个名字,叫熊汇荃。
1938年春,“西北王”胡宗南面见湖南青年战地服务团团员。战地服务团由进步青年组成,胡宗南希望在其中挑选一些有才华的年轻人加以培养,为自己所用。
“面试官”胡宗南手执服务团名册依次点名问答,南依照印象在每个人的名字后面画圈,大多数一个或者两个,少数有三个圈。只有一名青年,画有四个圈。
这名青年叫熊汇荃,清华大学高材生,父亲是国民政府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