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闪电现在已经不是国内最先进战斗机,在部队有刚刚交付的苏27摆在前面,而国内在设计中的战斗机也是一款更比一款强。但是,现在吴总师背后的这架闪电战斗机依旧是一颗耀眼的明星。
“主席,欢迎来到我们共和国第一款自主研制的舰载战斗机项目部,现在您看到的就是我们历时多年打造的闪电战斗机舰载改型,它刚走下总装线不到半个月,从最。。。。。”
随着后续杨辉带着另外几位大佬一起走进这一处在外面看来并不起眼机库,对眼前这款改进型的舰载闪电战斗机的惊讶、狂喜、赞美声总是不绝于耳,特别是先一步进来的刘副主席颤抖着双手,几乎是红着眼睛颤巍巍地一步一步走到飞机前面,蹲下来之后,又像是抚摸着自己的儿孙一般,小心地抚摸着闪电那粗壮的起落架。
冰冷的钢铁这个时候却有了魔力一般,同样是铁碳合金钢,舰载型闪电起落架相比起陆基型使用的起落架不仅更粗壮,而且在之前还经过了多次的万吨大压机锻造流程,起落架的强度已经远不是陆基型使用的起落架可以比较。
吴总师也回忆着:“设计这起落架其实并不是多困难,我们有米格29K、F…4鬼怪两款舰载机的起落架设计作为参考,因此起落架在结构上不存在任何的问题。之所以现在才把原型机制造出来,则是因为加工出这起落架我们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期间采用不同工艺制造了上百套起落架,但因为在此之前没有掌握到合适的工艺,全部都在测试中断裂,耗资巨大。直到现在这套编号165号的起落架,我们才终于算是成功制造了经得起弹射器巨大动能的合格产品。”
这次的舰载改型设计中,不仅仅后起落架需要加强,以适应飞机着舰的巨大冲击,又因为飞机是配套给弹射型航母使用的舰载机,前起落架的制造要求比后起落架其实还更加严格,不过好在最后还是成功制造了出来,代价自然是更高的制造成本和更复杂的设计、以及更重的起落架重量。
刘副主席十年前参观过美国的航母,对舰载机也有过近距离接触,在美国人的介绍下知道了舰载机前起落架的最重要部分是什么,就这样伸手去拿起位于起落架前方的一根看似并不粗壮的连杆。
刚开始还没能够把这东西拿起来,不过这种感觉却很熟悉:“就是这样,这个是连接飞机起落架和弹射器之间的连杆,飞机在进行弹射的时候,它是唯一能用来传导弹射器所产生拉力的部件,现在我们自己就能够制造这东西,我是真的高兴啊!”(。)
第七百九十章:岂能削足适履()
♂
“这其实都已经很不错了,现在你们能够在一年半的时间之内攻克舰载机起落架的难关,虽然这和闪电作为一款轻型战斗机、气动设计优秀,还不太需要用到大功率的弹射器有关,所以在技术要求上稍微要宽松一些,但这总归也算是一次零的突破了,万事开头难嘛!”
舰载机的起飞同飞机的气动设计,整体推重比有很大的关系,同样的一款闪电舰载型,使用涡扇10为动力的起飞距离和使用P…1120为动力的起飞距离肯定大不相同;采用同样的动力设计,主翼为大后掠角的飞机在起飞的时候和小后掠角的飞机在起飞距离上也不尽相同;至于不同起飞重量的飞机之间,它们在起飞距离上的差异就更不用多说。
以上这些是不同型号飞机本身的设计所局限,那么要同样实现舰载弹射起飞,牵引他们的弹射器就需要输出不同的功率,而输出不同功率的弹射器自然对飞机前起落架的设计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
这次的闪电属于轻型机范畴,而且设计起落架的时候也是按照使用涡扇10发动机的侧板型号来做的要求,所以这次原型机只要能够实现弹射起飞,后续采用豪华版配置的闪电舰载型在进行弹射的时候,其实弹射器是可以功率稍小一些的。
但不管如何,这次闪电舰载型的原型机能够制造出来就已经是一个不小的突破,仅仅利用国内现在的基础工业,在锻造起落架的时候使用的还是3万吨的水压机,那么等到后续8万吨的水压机建成,到时候的基础工业水平又能够有很大的突破,然后再适度改进一下起落架的设计,为二十吨以上的重型战斗机制造出合格的起落架同样也是水到渠成而已。
而这个时候其实也很少有人会想到共和国未来更大的舰载机,毕竟现在国内连航母的建造都还没有定下来,配套舰载机到底是什么情况,其实谁也不知道。
唯一在此时可以确定的就是,刘副主席这遗憾的话语:“要说这飞机的确是一款好飞机啊!我也听说了巴航和诺斯罗普在你们设计的侧板闪电基础上改进了更加先进的型号,到时候巴西和泰国甚至埃及采购的舰载闪电肯定也是基于新技术的闪电来制造,毕竟那是航母舰载机,肯定是尽最大可能要使用最好的。就是可惜了,我们自己是用不到这么好的舰载机了,这种有技术能制造出飞机来,却没有配套的条件来使用的感觉,其实比我们以前不能制造舰载机的时候更加让人遗憾和心痛。”
作为舰载型闪电战斗机的总设计师,那当然是知道一些国内在航母这方面的规划,之前吴总师也没少被航母论证部门咨询过各种问题,海军最后决定了未来的航母发展路线之后,当然要知会到这里。
现在听刘副主席说到航母的时候,虽然心里面同样也觉得是相当的遗憾,但终归由于事先已经知道了消息,心里早就有了准备,也还不至于突然接受不了之类的事情。
没有太多的表情,只是感到有些惋惜而已:“这些我都已经知道,既然国家决定了现在还不发展航母,那我们终归是不能又哭又闹嘛!好在我们本身已经有了不少的舰载闪电的订单,而且这次的设计资金大部分也是国外采购国出资,作为这款舰载机的设计师,只要自己的作品能够在航母上起飞,在大洋上自由地飞行,那么它不是属于自己祖国海军的也无妨,至少这也算是积累了相关技术。”
吴总师还算是明白人,他一开始就清楚的记得当时国内在这个舰载机项目开始时的态度:国家尽最大可能支援各种资源,但这仅仅只是一个借鸡生蛋来培养设计队伍的项目,舰载闪电发展到这个时候确实很有看点,在研制并服役之后要争一下在世界舰载机中的地位也不是不行。
但舰载闪电虽然优秀,却终归只是一个为中小国家海军的轻型航母量身定做的项目,对于共和国来说则并不是太合适,要真的因为现在能够生产一款优秀的轻型舰载机,国家和军队就不顾既定的军事发展战略去建造一两艘轻型航母,这简直就是削足适履。
舰载机设计师必须要时刻记住的一点就在于,舰载机永远都只是航母的一个配套系统,只有当航母的吨位、体积等要求都定下来之后,这个时候才有可能对症下药去配套研制舰载机,两者之间的主次关系不可能颠倒过来,顶多在设计航母的时候稍微考虑一下舰载机的特殊需求而已。
既然这舰载机的总设计师能够想通其中的关节之处,那自然就是最好,刘副主席和海军司令又恋恋不舍的看了看这舰载闪电的原型机,那粗壮的起落架,向上折叠起来的机翼,还有向右边打开并折叠的雷达罩,这就是舰载型闪电折叠到最小尺寸的样子。
在刚才听过了介绍之后,就已经知道这架舰载机在完全折叠的情况下具体尺寸:长13。2米,宽7。2,其它数据和闪电的陆基原型相比也没有改变,但就算只有现在这样的数据,轻型舰队攻击型航母也能够在一次航行中带上二十架左右舰载闪电,对这样的数据还能有什么不满意的。
最后还是海军张司令开口,也给舰载机设计队伍留下了悬念:“虽然我们自己的海军用到不这款舰载机,但把这个项目做好之后就锻炼了队伍,吴总师你也大概清楚我们未来的航母吨位的定位,现在你也还挺年轻的,十年之内我们必定要上马自己的舰载机,到时候你说不定还能再操刀一款舰载机设计。所以这就要打起精神,从现在开始就要根据我们自己的需要,准备预研下一款舰载机吧!”
所谓预研下一款舰载机,根据吴总师自己所知道的海军对航母定位,轻型舰载机是不可能了,一款中型或者重型舰载机才是王道,而这种中型或者重型舰载机,现目前也就只有歼18各方面都还比较符合海军的要求。
这方案唯一的缺点就在于歼18设计的时候是一款偏重中低空、亚音速的多用途战斗攻击机,设计中很好地贯彻了海空军的各项指标要求,在使用成本和可靠性方面相当不错,执行对地攻击的时候绝对是世界顶级的存在,但要在空战的时候和俄罗斯海军的苏…33、美国现役的F…14和已经立项的超级雄猫,甚至是同法国正在研制中的阵风等战机相比,未来还是很难取得战区制空权啊!
不得不说这些总设计师都是聪明人,一眼就能看出各种方案的优缺点,但就是不知道他又有什么办法来解决歼18在空战任务中的气动劣势呢?或许,是应该和老孙那边沟通一下了。
此时的吴总师还不知道,中航西南已经开始了对四代重型舰载机的预研工作,甚至连军队同样也不清楚中航西南有如此雄心。(。)
第七百九十一章:试运营()
♂
中航西南旗下的在研项目还能够有很多的精彩看点,甚至就贵羊航空工业园内的项目都还有不少能拿得出手的项目,但毕竟这一众大佬也都是大忙人,高高兴兴地参加了歼18的首飞之后,接着又参观其它的好几个项目,时间上排的已经是满满当当。
当目送着飞机拔地而起,这些在共和国位居高位的大佬们终究还是离开了,但就在他们的离开的同时,93年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