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寿和琪琪格在草原上采集蓬蓬草,把它晒干烧成灰就成了蓬灰。后世拉面中加入蓬灰能使得面更加劲道。兑换而来的面粉没有后世的精良,可加入蓬灰做成拉面,用牛肉熬成汤面后,征服所有人的胃。
朱寿揉着小胳膊,朝舔着碗的这群人翻白眼。他竟然是唯一会拉面的。好在东宫侍卫们知道他学什么都快,他说了句看过御膳房下面,他们就没有产生怀疑。
朱寿教会他们拉面。把拉好的面蒸熟,扔羊油中低温炸。在用蒙古草原野生的沙葱、蘑菇、山花椒和少量的盐配成调味料。畅销大明的方便面新鲜出炉。
一锅羊肉汤放入方便面和调料,把琪琪格吃得热泪盈眶。“寿,我已经很久没吃到这么美味的东西。”
朱寿吃着味道差强人意的方便面,脑子里已经规划如何在海边打捞紫菜制成味精,用来升级调料包。
1斤面粉可以做成10包方便面,按照最低量来算,一头牦牛能制作7000包方便面。
“琪琪格,你去用100包方便面换一头牦牛。告诉牧民,如果介绍满5人来换方便面,就还给他一头牦牛;如果这5人每人又介绍了5人,再还给他一头牦牛;如果那些人每人再介绍满5人,我就再还他10头牦牛。记住提醒他们,千万不得把口风透露给贵族知道。否则我们将停止交换。”朱寿笑呵呵地交待他们。
琪琪格和把台面面相窥。琪琪格板着手指一脸茫然地瞧他:“寿,没明白。”
“也就是说1位牧民第一次带5人换方便面,他就白得100包方便面。”
“如果第二次有30人来,他不带白得100包,还能赚1头牦牛,第一批带来的5人也能白得100包方便面。”
“如过第三次有180人来,他不但白得100包还能赚11头牦牛。同时第一批人每人白得100包,赚1头牦牛;第二批人每人白得100包。”
“这就是五级三进制,懂吗?”朱寿说的口干舌燥。
琪琪格直接蹦起来:“凭什么1人介绍180人换东西,不但白拿方便面还赚11头牦牛!”
朱寿默默吐槽,不这样他如何团结最底层的牧民?!
张仑捡了块石头在地上算账,算了半天没弄明白。他呆呆地问:“一头牦牛能赚多少?”
“去掉成本,最少1头换50头吧。”朱寿大致算了算,“赚的还是太少。哎,谁让我们首先要保证安全第一!”
“恶念值+1……”
张仑嘴角抽个不停。
琪琪格用上手指、脚趾、以及把台的手指、脚趾,还是没明白他们怎么赚牦牛。明明是亏本的买卖。
如此运作一个月后,朱寿和张仑他们终于可以换上牧民的衣服,在草原上光明正大的行走。
达延汗多次派人在各个部落寻访大明太子的消息,得到的反馈都是‘没瞧见’。
这一个月,大明方面也没收到太子丝毫的消息。
把台专门找底层士兵换东西。除了风干牛肉,时常低价出手牛皮、牛鞭等好东西。士兵们为了利益,没人把风干牛肉的事情告诉卫所的将军们。
大明太子消失在茫茫草原中。草原悄然出现了一个鬼影商队,鞑靼贵族看不到的商队。
没有一位牧民会在有贵族的场合拿出方便面。等达延汗吃到方便面时,已经是很久之后。
第68章 殃及池鱼1()
“启禀陛下,朵颜三卫反叛一事,盖为总兵官李杲等杀良冒功掩罪。朵颜三卫右都督阿儿乞蛮特遣其子花当进京面见陛下。”左都御史顾佐以最快的速度从辽东返回。
原本历史上花费一年多时间查清的真相,因为朱寿的搅局一个多月就得出结果。
弘治帝微微点头,他事先从东厂得知此事,所以并不感到惊讶。
“辽东镇情况如何?”弘治帝明知故问。九边军备的现状让他寝食难安。他不停地想,照儿肯定是因为边军的糜烂,所以才会提出建造大宁城,冒险深入草原寻找对敌的方法。
弘治帝愧疚难当。他是位失职的皇帝,竟然让九岁的儿子替他负担‘天子守国’的重任。
顾佐痛心疾首:“辽东镇兵马名额9万人,实有8万余人。辽东镇段长城南起鸭绿江西至山海关,多为土城墙,且年久失修。因此山海卫至今未找到太子殿下踪迹。”
山海卫附近的几段长城被人为扒掉,边军的战斗力让人失望,顾佐不敢冒险派遣边军出长城寻找太子。听闻内行厂招募的死士把火筛部打的七零八落,两相一对比,顾佐对任性妄为的太子不再有怨愤。他殷切盼望太子如传言那般‘类太祖’,让大明重振雄威。
今日是大朝之日。奉天殿前京官全员出席。文武官员排成两列,现场气氛尤为凝重。
户部尚书周经出列上奏:“恳请陛下送京储银十万两于辽东,以备边储。”
“准奏。任命定西侯蒋骥为辽东总兵官,即刻上任整饬辽东兵备。”弘治帝下旨。
蒋骥下跪接旨:“臣领命。”
定西侯蒋骥是弘治帝的心腹,其侄是跟随朱寿出关的东宫侍卫之一。蒋骥接到密旨,上任第一件事就要清查辽东卫所军官。
不在册的1万士兵有些成为逃户,而另一部分人则被军官们招收为私兵。李杲派出杀朵颜三卫的就是私兵,他们原属于卫所军户。
卫所的逃兵成为大明的一大隐患。
锦衣卫和东厂派出精锐,把发生在山海卫前的一幕调查的清清楚楚。山海卫卫所千户受到白莲教威胁,在卫所内安插200多不明身份之人。除了卫所,山海卫到京师和宣府两方向的驿路设有伏兵,不管太子从哪个方向离开,都会有人半路阻截。
弘治帝后背发凉,心中万分感激列祖列宗的保佑,让照儿察觉危险出关躲过一劫。弘治帝有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身份证制度,但他也知道此事不宜操之过急。目前找到照儿是头等大事,其余的事情全可延后。
弘治帝朝刘健使眼色。
刘健上奏:“恳请陛下定夺文武职旁支袭荫递降法。”
专门从独石口回来参加朝会的英国公声音洪亮地表态:“臣附议。”
“准奏。”弘治帝快速表态。
这下大臣们看明白了。因为太子遇袭一事,皇帝陛下下决心整军。陛下一旦有了决断,他们连出声反对的机会都没有。不过在这个关头,谁也不会没眼色的跳出来反对。
“有事上奏,无事退朝。”陈宽扯着嗓子喊。
弘治帝闭上眼疲惫地揉揉太阳穴,昨夜处理好朝政,又处理了内行厂几项事,退朝后还有多件要事得和内阁沟通。平日见照儿轻松得兼顾学业和内行厂,等他接手内行厂才知道这有多不容易。
百官们站直身体等待退朝。
“臣有事启奏!”户科给事中华昶上奏,“贡士江阴徐径、吴县唐寅贿赂考官程敏政。”
平地一声惊雷!
弘治帝猛然睁开眼睛。
程敏政不敢置信地盯着华昶。
刘健诧异地瞟了眼李东阳。
百官里不少聪明的人低头数蚂蚁。他们没有卷入此事的胆量。太子殿下行踪未明,陛下正在气头上。华昶这个蠢蛋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弹劾唐寅,都不可能有好下场。
在朱寿消失在山海卫时,京师的会考如期进行。唐寅众望所归上榜,祝允明遗憾落榜。因为太子下落不明,这科会试受关注度不高。
程敏政是弘治帝的老师,是礼部尚书的热门人选,几年后入内阁也是板上钉钉的事。唐寅参与绘制身份证一事,是众所周知的太子党。因为唐寅家世不显,很多人猜测他是太子殿下培养的未来阁老。
唐寅本是吴中四才子,他的才华连北方士子都折服。会试放榜唐寅中了会元,这个结果完全没有遭到大家的质疑。
华昶弹劾程敏政泄露考题给唐寅,一次性毁掉将来的两位阁老,用心极为险恶。
“着令会考正考李东阳复阅。”弘治帝下旨后急匆匆往内宫赶。
弘治帝心中有了很不好的猜测。
原本的礼部尚书徐琼是皇后的姑父。因为张家涉嫌勾结鞑靼,除了寿宁侯全家软禁府中,张家姻亲也都撤职查办。六部不可无尚书,他有意让程敏政接替成为礼部尚书。
一份奏折毁了他和照儿看好的两个人选。事出必然有因。
“陛下,娘娘孕吐反应严重,只能吃下酸的东西。娘娘想请昌国太夫人入宫陪伴。”坤宁宫女官跪在御书房门口请旨。她着重‘酸’字,提醒娘娘这胎有可能是小皇子。
弘治帝幽幽叹了口气。果然是无风不起浪。
弘治帝瞧向坤宁宫女官,低声问陈宽,“这位宫女看着有点眼熟。”
陈宽讪笑:“皇爷,她长得和游乐园展览馆中的玻璃浮雕画很像。”这位女官陷害太子爷私藏春宫图。太子爷作为报复,以她和建昌伯为原型弄了浮雕春宫画。
弘治帝想起了此事,嘴角不由得浮起笑容。他的照儿是个眦睚必报的主儿。
“拖下去。”弘治帝淡淡地说,“朕下令禁闭坤宁宫让皇后安心养胎,她是如何出来的?查清楚,相关人等一律治罪。”
“是。”陈宽躬身领命。
女官被侍卫拖走,陈宽趁次机会弄掉不少宁瑾的人。
弘治帝驾临御书房,三位内阁阁老已经等候多时。
女官的处理结果传来,刘健随口说了句“好自为之”。李东阳和谢迁默然。
“朕已经同意内行厂原址建设大宁城一事。大宁城孤悬关外,朝廷鞭长莫及,让内行厂自个儿去搞。”弘治帝没有多谈此事的心思。
除了刘健,其余两人对大宁城计划不甚了解。他们也不关心关外的这块飞地。
李东阳拱手问询:“太子失踪多时,腾骧四卫四万人马在外耗费粮草众多。各地旱灾不断,太仓粮仓告急,户部实在承担不起大军多日的消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