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腥苏嬲プ∥侍獾墓丶�
“阿拉木图日报为什么要这么做?”
阿比舍维奇目光从所有人面前掠过,停在了一个明显是俄罗斯族裔长相的人脸上。
“富尔曼诺夫,你能给我这个答案吗?”
哈萨克斯坦国家安全局的局长军衔是大校,不过在六个月之前,富尔曼诺夫刚刚拿到了一颗金星,如今已经是阿比舍维奇的铁杆支持力量了。
这个脱胎于克格勃的国家安全局对哈萨克斯坦仍然拥有强大的控制力,阿比舍维奇花了大力气来投入资源维持这个机构的稳定。
富尔曼诺夫连忙站起身来,向阿比舍维奇致意道:“报告总统,安全局对阿拉木图日报进行了详尽的调查,我们发现了一些与境外势力可能存在的幕后交易迹象。”
“乌马尔哈孜主编在半年前,指示他的儿子夏布坦开设的广告公司与另一家外资企业进行了合资。阿拉木图日报今年业绩的主要增长点,88%来自于这家广告公司。经过我们的调查,这家广告公司的合资方,背景来自一家美国公司。”
“美国公司吗?”
阿比舍维奇略微楞了一下,像是对这个答案有些出乎意料:“美国人,他们这是想做什么?”
“美国人这么做,我想应该是逼迫我们与俄罗斯进行切割。”
起身说话的是资源部长瓦尔拉莫夫,他同样长着一张俄罗斯族裔的面孔。在阿比舍维奇的内阁里由于历史原因,有着大量苏联时期遗留下的亲俄势力,是他执政的重要依靠力量。
“南部东西向铁路贯通,不可否认哈萨克斯坦将会与俄罗斯形成强大的离心力。而这样一条铁路的存在,也会导致对阿拉木图地位的强调,明显影响北方俄罗斯族裔对哈萨克斯坦的归属感。”
所谓对“阿拉木图地位的强调”,这话是需要反着听的。也就是说重要的不是阿拉木图,而是正处于计划中的新都阿克莫拉。阿拉木图越重要,阿克莫拉迁都的阻力也就越大。
就像曾经历史上,俄罗斯要担心远东这么搞下去,迟早会产生分离倾向一样。一旦哈萨克斯坦南方连成一片,哈萨克斯坦北方西西伯利亚草原将会明显的远离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圈,分离倾向是无可避免会产生的。
瓦尔拉莫夫别有深意的最后补充道:“目前在哈萨克斯坦国内活动最频繁的美国企业就是谢夫隆,说他们没有问题我想是不可能的事情。”
“谢夫隆是能源集团,在我掌握权力之前都不能动。”
阿比舍维奇有些不满的看了瓦尔拉莫夫一眼,满含深意的警告了他一句。
资源部和谢夫隆是既斗争又合作的关系,没有谢夫隆石油开采不出来,可是谢夫隆太过强势又会导致资源部只能吃到一些残羹剩饭。
瓦尔拉莫夫是抓住一切机会,想给谢夫隆上点眼药。但真要动谢夫隆,阿比舍维奇还需要增加自己能够掌握的政治资源以及必须等谢夫隆完成对里海油田的开发。
“不过我们也不能被谢夫隆牵着鼻子走,先尝试一下进行反击。”
阿比舍维奇心里有了准备,也就很快下定了决心。
不可不承认,阿比舍维奇是一个杰出的领导者。若非是苏联解体,以他的培养路线很可能有机会成为苏联权力的核心圈一份子,甚至是掌握最高权力的那个人。
和地图头与契丹人不同的是,阿比舍维奇从始至终都是智商在线。既不会被自由派给忽悠瘸了,也不会为了个人的政治权力而枉顾国家利益。
别看如今美国称霸世界,但哈萨克斯坦却并不用太过担心来自美国的压力。
原因其实倒也简单,看看哈萨克斯坦的地图就可以一目了然。
哈萨克斯坦南方邻国是从苏联一起分裂出来的三个斯坦国,中亚这块哈萨克斯坦就是他们天然的老大哥。除此之外它的邻国就剩下俄罗斯和中国,与蒙古隔了个不到一百公里的阿勒泰山脉,地缘政治可以说是得天独厚。
外部环境比较简单,那么阿比舍维奇就能对国内经营的比较稳固。苏联解体之后,美国不是没有想过要在哈萨克斯坦发展自己的渠道,然而绝大多数努力都被化解了。
到了1992年的元旦前,俄罗斯都已经到处是美国利益代言人了,哈萨克斯坦国内却没有什么动静。
在阿比舍维奇看来,这次的舆论风潮如果是美国人在背后兴风作浪,那么也不需要顾忌太多。直接怼回去就是,反正也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对乌马尔哈孜采取行动,由安全局进行收押监管。然后对阿拉木图日报下达整改通知。”
凯勒姆别托夫不得不谨慎的提醒道:“乌马尔哈孜不是问题,但这可能会引起舆论反击。”
阿比舍维奇摆了摆手,早已胸有成竹:“我会特批一笔经费,你要负责将阿拉木图的媒体管理好。乌马尔哈孜必须付出代价,但我们会回应南方东西向铁路贯通工程的规划问题。”
“不论乌马尔哈孜背后是谁,铁路才是他想要的。而对我来说,则必须保证权威的不可侵犯。”
凯勒姆别托夫了然的点了点头,乌马尔哈孜的行为无疑是踩线了,甚至可以说是在虎口夺食,必须受到足够严重的惩罚。只要阿比舍维奇漏出去点关于南方铁路贯通工程的口风,对于幕后的人来说,乌马尔哈孜是死是活也就无所谓了。
之前官方对媒体控制的不力局面,说到底还是没钱导致的。如今有了这笔经费,乌马尔哈孜背后的势力又要投鼠忌器,想来控制舆论平稳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瓦尔拉莫夫却是有些担忧,试探的问道:“那南方铁路贯通工程……”
“这个容易。”
阿比舍维奇淡然道:“想要让一件事情做不成,未必一定要把‘不行’这两个字说出来的。”
第八百三十九章 国际局势()
哈萨克斯坦的局势风云变幻,然而对于一个人口还没有魔都多的国家来说,在这个激荡的乱世之中阿比舍维奇的很多设想或许很美丽,但却身不由己。
哈萨克斯坦的南部铁路改造工程,在纳扎尔巴耶夫的一系列操作下,迅速的向着一个奇怪的方向发展了过去。
作为一个杰出而且成功的政治家,纳扎尔巴耶夫深谙对话语权的争夺技巧。
元旦刚刚过去,哈萨克斯坦官方很快掀起了一场舆论反击。
针对苏联解体导致的经济动荡,阿比舍维奇提出了一条令人眼前一亮的政策。
哈萨克斯坦生产并且出口的石油,将从利润部分拿出十分之一用于配套进口粮食。而同期国际粮价以玉米为例,每五十公斤售价在一美元左右。也就是说,哈萨克斯坦运出多少吨石油,就要进口多少吨粮食。
这种变相的石油换食品计划,巧妙的将阿拉木图、将整个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裔捆绑了起来。
道理其实非常简单,哈萨克斯坦的石油生产能力主要被俄罗斯裔抓在手中。阿比舍维奇将食品救济福利与石油挂钩,那么任何针对俄罗斯裔的政治行动就必须面临极大的风险。
俄罗斯裔在哈萨克斯坦的话语权增长,意味着俄罗斯对哈萨克斯坦的影响力增长,也就顺带的压制了南部铁路改造工程的呼声。
一旦从政治上失去了响应的声音,那么单纯从媒体上的宣传造势就显得有些单薄了。
而随着1993年度预算的公布,阿比舍维奇顺应民心的颁布了南部铁路改造工程计划书。
这部计划书写的可以说是相当漂亮,对南部铁路联通需求进行了详尽的考量,尽力让任何南方地区都能享受到这一计划带来的便利和提升。如果能够按照这个计划实行,相信哈萨克斯坦的国力必然将会得到巨大的提升,整个国家的经济和凝聚力都会上一个大的台阶。
然而纵使这个计划千好万好,奈何有一样不好。全长两千公里的铁路线,怎么至少也要准备一百亿美元的投资吧?收拾一下哈萨克斯坦国库的底子,一千万他们都拿不出来。
很快,随着阿拉木图日报整改的消息传开,其他的媒体迅速开始转变口风。相比于花费巨大的铁路工程,无疑石油换食品要更能改善如今挣扎在生存线上的哈萨克斯坦人生活水平。
而实际上阿拉木图的很多居民也并不是真的在乎所谓的南部铁路改造工程,作为一个游牧民族为主体的国家,阿拉木图居住了哈萨克斯坦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人口。出了阿拉木图,有几千人的定居点都是个市级行政单位,单位面积国土的平均人口低的令人发指。
这样严重的自然灾害当然是落不到阿拉木图居民的头上,之所以掌握话语权的阿拉木图人对之前的报道反应这么剧烈,不如说是全社会对长久以来经济困难造成的怨气积压,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宣泄口径罢了。
一条贯穿国土的铁路重不重要?当然重要,但也没有那么重要。真的花了一百亿美元修这条铁路,能把哈萨克斯坦亏的底掉,恐怕绝大多数时候单凭他们自己的运输需求,是绝对无法把这条铁路运量利用起来的。
至于说面对灾害的快速反应和塑造国家凝聚力之类的理由,那就未免有些好高骛远了。
很快,一些报纸又开始喊起了“请哈萨克斯坦的铁路慢一点,等等人民的胃口吧!”。好吧,反正左右都被他们给说了,现阶段谁敢拿钱修铁路,似乎国民吃不上饭就是这个原因了!
等到舆论准备做的差不多了之后,阿比舍维奇便最后抛出了自己的杀手锏。
政府肯定是没这笔钱来修铁路了,不过考虑到南部铁路改造工程也是众望所归,那么干脆把这条铁路拿出来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好了。
阿比舍维奇这算盘打的美滋滋,不管是谁在背后推动这项工程,有本事把一百亿美元真金白银的掏出来啊!为了拉拢哈萨克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