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了家里听了林高著一席话,林延潮心底那些酸苦,也似有了宣泄的地方。家就是如此一个停歇的地方,不在乎你飞得高不高,只问你累不累。
林延潮此刻也是缓了过来道:“爷爷你这是哪里话,为官哪里有苦的了,若是如此,那么多读书人为了做官,不是自讨苦吃吗?”
林高著容色稍缓,林延潮继续道:“倒是,你的腿?”
林高著低头看了一眼,然后笑了笑道:“这不碍事,前些日子不小心跌了,故而需人搀扶,我身子尚好着,过些日子就可康复。”
林延潮听原是如此,心底松下一口气,见林高著脸色红润,知恢复得不错,当下向展明点点头。
展明会意给林延潮递上一红匣子,林延潮双手捧过向林高著道:“这是延潮托人买来的百年辽参,给你调补。”
林高著皱眉道:“这我腿摔了,实用不着辽参调补,喝些骨头汤就好了,延潮,你的官俸也不多,何必乱花钱,实太贵重了。”
林高著言语里有几分责怪,场面顿时冷下来。林延潮虽是状元,林高著毕竟是一家之主,他这么一句话,在场之人都是垂下头。
林延潮笑了笑道:“爷爷教训的是,不过孙儿觉得,凡能用钱买到的,都不是真正贵重之物。”
这话说得,众人人人心底舒服。下人看向林延潮,都露出敬佩的神色。
林高著也是点了点头,三叔也是在旁跟着劝道:“爹,你就收下,延潮千里迢迢,从京师携来,这也是他一番心意。”
林高著听了点点头道:“也好吧。”
见林高著收下,场上凝重的气氛才是消散。
林延潮与林高著相见时,敬昆方才一直躲在三娘后不说话,这时见他脸上有了笑容,才扑至林高著的怀里。
林高著抱着小孙儿,身旁又是他最出息的孙儿,左看看右看看,笑着道:“今日一家团聚,咱们就吃顿家宴,大家今日同聚,我也享一享天伦之乐。”
说完林高著畅快地大笑,众人也是跟着笑。
见林高著高兴,林延潮上前拖着林高著道:“让延潮来搀你。”
林高著知林延潮如此乃略表孝心,点了点头。林敬昆也是奶声奶气地道:“爷爷,也让我与堂哥一起搀你。”
林高著更是高兴道:“好,好。”
于是林延潮,林敬昆搀着林高著步入屋中,左右下人都是跟着在他们身后。
两年没回家,家里景物变化已多,林高著指指点点,与林延潮说家里的景物。
至于宴息处设在一名叫四知堂的堂内。
林延潮搀林高著来至堂中,堂里摆着八张扶手椅,桌上都已摆好筷箸,大娘与三娘一并让丫鬟上菜。菜色是普普通通六菜两汤,都是家常的食蔬,以及闽水里的河鲜。
林高著先是向三叔问道:“你大哥呢?”
三叔喃喃地道:“可能还在衙门吧!你也知大哥就是交游多。”
林高著气道:“什么交游多?还是如此不着调,也不知整日在衙门里忙些什么,咱们不必等他了。”
大娘听了一副颜面无光的样子,暗暗唾了大伯几句。
不过在林延潮看来,这一幕却是似曾相识。
于是林高著坐下,林延潮,三叔陪坐下席,至于敬昆也得以入座,倒是大娘,三娘,林浅浅三人没有坐下。
林延潮暗道,以往家里女眷是随便坐的,眼下竟也有官宦人家的规矩。
林高著摆了摆手道:“说了是家宴了,随便坐吧!”
林高著说完,大娘他们应了一声这才坐下。
林高著对林延潮道:“你在京为官,吃得宫廷御宴,家里饭菜不知合不合你口味?”
林延潮道:“都是家乡口味,延潮从小吃起的,什么也是比不上。”
林高著点点头道:“这就好,端米饭来。”
一旁服侍的丫鬟欠了欠身,然后去端来一大碗大米饭。
林高著对林延潮笑着道:“米饭对我而言才是参汤,比什么大鱼大肉都滋补。”
林延潮点点头,然后对丫鬟道:“也给我端来一碗米饭。”
见林高著,林延潮如此,三叔当下吩咐撤下酒,众人尽换上米饭。
如此简朴的宴席,才有了家宴的样子。(未完待续。)
五百零八章 相爷这唱得是哪一出(两更合一更)()
见三叔等人都要换上白米饭,林高著道:“你们大可不必学我,自便才是。“
三叔听了一愣,随即又笑嘻嘻地从人手里拿得美酒来。祖父见三叔如此,也不多说什么,而是大口扒饭,同时也不忘了给林延潮,林敬昆各夹一筷子空心菜。
见祖父就着一碗白饭吃得甘之如饴,林延潮心想,祖父这并非是有意为之。
人能轻富贵,不能轻一轻富贵之心,这才是正理。
于是林延潮也是捧起一碗白饭吃着。
就在林府上吃着一顿简便的家宴时,大伯此刻正满脸尴尬在侯官县衙的仪门处走来走去。
正值林延潮回家的日子,但今日大伯却很不开心。
原委是这样的,眼下大伯已是侯官县户房经制吏,在侯官这一亩三分地上,也算是普通老百姓俯首仰望的存在,何况他的侄儿还是大名鼎鼎的林三元,在县衙里连县丞,主薄这等二老爷,三老爷也要巴结的存在。
这些同僚们对大伯自是少不了奉承,还不时在他面前反复提及,啥时状元公回府时,让我等仰仗一二,请经承大人替我等引荐,感激不尽啊!
大伯为人热忱,这些人一磨,于是就满口答允了。昨日他得知林延潮回乡,虽然林延潮在信里说,不要告诉别人,但大伯'言出必践'的人啊,答允别人的事,他绝不能反悔。
于是大伯就给县太爷等一众同僚捎信,让他们明日过府一趟。
说起侯官县令,那可不是外人啊,此人名为卢大顺,河北永年人,万历八年庚辰科进士,二甲四十名。
没错,这位卢县令正是林延潮的同年啊!
话说进士释褐,遇缺即补,称为老虎班。
就算三甲进士外放地方官,也会去大县上县,或者当一任附郭县令,如福州府十邑,府治所在的侯官,闽县县令一般都是进士出身官员出任,至于其他八县,朝廷一般是留给举人出身的知县。
不过卢大顺很不满意,他是二甲出身,本是有机会任京官的,却不得不屈身为知县。所以卢大顺一直在谋求转迁。要升迁一定要有门路背景,如卢大顺是肯定没有,否则也不会到二甲进士外放的地步。
既是外放地方,要谋求转迁,也是有办法的。最有力有效的办法,就是取得在地籍贯京官的支持。
打个比方如卢大顺在侯官为官,就要与侯官籍京官交好。卢大顺在地方上给予其家人大开方便之门,京官在朝廷里也会给他方便。
这说来也没什么难以启齿的,正常的权力寻租而已,如申时行任吏部左侍郎时推举林烃为苏州知府,林烃在苏州知府任上取了申时行两个儿子为童生。
申时行与林烃本来是同年。
换句话说,卢大顺与林延潮也是同年。平日卢大顺对林延潮如何,大伯不知,但是对自己,大伯可知对方非公事场合,私下见了自己,都要拉住手称一声'世叔'的,而在公事上也从不曾为难过,要隐隐透出风声说时机一到就保举自己为户房司吏。
从户房普通典吏,迁至司吏,等于是户房头头了,这是大伯一辈子也没想过的事。这一刻大伯几乎将对方看作自己的再生父母了。大伯是个很知恩图报的人,对方平日这么看重自己,林延潮到时候回府,自己也要好好在林延潮面前夸对方一番。
林延潮与知县老爷二人虽是同年,但不知私交如何,大伯心想到时候自己在中间推波助澜一下,平日县太爷这么关照自己,自己总不能不知好歹吧。
故而大伯在前一日就给卢知县送了帖子。当时卢知县见了帖子是十分高兴的,一口一个世叔的叫着。大伯听了身子顿时也轻了几两,说第二天过衙来请县尊过府。
结果大伯第二天一来,直接吃了闭门羹,平日见自己点头哈腰的门子,今日却敢与自己甩脸色,说知县大人有要事下乡去了。这一下可把大伯给蒙住了,这算什么,自己酒席都定下了,大厨都请好了,结果主宾却跑了。
这让自己的面子往哪里搁啊?
于是大伯宽慰自己,可能知县老爷,真的一时有事呢。虽是有少许遗憾,于是大伯又去请县丞,主薄,哪里知道又吃了闭门羹。昨日还答允自己还去府上赴宴的二老爷,三老爷,今日一下子都变卦了。
这着实令大伯不知所措,他去六房找各房司吏,但见这些平日对自己奉承巴结之人,今日都要么借口公务繁忙,要么是有什么事不能来了。
大伯此刻就算是再迟钝,也是意识到了什么。
他当下找来县太爷的师爷,此人与自己交情极好,从他口里打听风声。
于是师爷一五一十说了,林延潮回乡,这是何等大事,光耀一省文名的状元,不说是知县,知府,就是布政司,按察司,巡抚衙门都必是惊动,照规矩是要出城迎接,并告知合城百姓一并迎接的。
但不说巡抚衙门,就是三司衙门也一点表示没有,这绝非符合常理。
在官场上混的人都是极精的,最懂得什么叫揣摩上意,什么叫秋风未动蝉先觉,什么叫上行下同,巡抚,布政司衙门都不表示,他们更不会替他们出面,否则不是打他们的脸吗?
所以卢县令既不用揣摩巡抚,布政使的意图,只看看知府在干什么,也就明白自己该干嘛。于是卢知县立即就找借口出城了。
卢知县这样表示了,县衙里的人也不是傻子,所以到了这一天大家是该生病的生病,该出差的出差。大伯边听师爷的话,边是吓得浑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