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虾油级济挥行颐庥谀选!�
说到这里老爷子痛心疾首,呵斥道:“就连太监、大臣、宫女等也纷纷效仿,偷偷盗取宝贝,拿不走的就藏起来。当偷盗之事快要曝光时,居然丧心病狂的用一场大火将诸事化为灰烬。”
耿宝昌长叹口气,他是事件的亲历者,最有发言权道:“宝岛故宫之所以能跟咱们分庭抗礼,就是因为当年为保护文物不被战争洗礼,三次大规模南迁所致。”
“最大规模历时8年,行程万余里,运送文物的车辆人员艰难行走于蜀道之间。沿路敌机轰炸,遭遇匪类,不断临时更改行走路线和存放地点。最后以微小损失完成这场历时长久,数量巨大的文物迁徙之路,被国内外人士称为奇迹。”
“最后解放前夕,政府意识到大势已去,下令当时故宫院长马衡将文物运往金陵,再和金陵分院文物一起运往宝岛。经过马老的多方周旋和拖延,计划才搁浅,京城文物最终保留至今。”
看似平淡无奇的言语中,鲁善工能听出当年千钧一发的危机感,如果没有爱过人士的舍生忘死,现在留下的说不定只有空空如也的紫禁城。
“在满洲当傀儡皇帝的溥仪计划潜逃,随身携带精心挑选出的57箱珍宝逃往通化大栗子沟,被老毛子军队俘获。其中文物很多散失,清明上河图就在其中,后来几经波折才回到故宫。”
“其他因为来不及拿走而藏在小白楼的国宝,被一个名叫金香慧的伪满洲执勤卫兵发现,引起众人哄抢。不少书画作品直接被撕成碎片,北宋大画家李公麟的《三马图》被扯为三截。后来也是经过数次修复,才重现人间。”
“1945年是故宫文物流散的关键时刻,大量文物曾在街头以麻袋论价,珍品多,价格便宜,被古玩界称为东北货。”
“当时一些投机商低价买入,然后卖给琉璃厂,成为暴发户。”耿宝昌回忆道:“我还记得当年亲眼见过的一件事,1963年4月,一个年轻人来到荣宝斋,用粗布包裹送来一堆破烂。”
“经专家拼接后,竟然明四家赵孟畹热说墓φ婕�37件,有些残片与故宫所藏残品正好吻合!”
“一年后又是这位青年,再次送来一堆破烂。经过整理,拼凑书画残卷20余幅,每件国宝重器。可惜年轻人没有留下姓名和地址,当荣宝斋赴东三省准备重金酬谢时,未能找到此人。”
“民国爱国收藏家也为故宫出力不少,毕生心血无偿捐助,故宫有两大恩人,一是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捐赠上百张宋元书画。还有就是宣德大王孙瀛洲,上千件精品全部交给国家,真乃高风亮节之风骨。”
说完指了指东边宫殿,笑道:“故宫在景仁宫特设景仁榜,历年来向故宫无偿捐献文物的人皆榜上有名。截至目前,捐献者向故宫捐献的文物已超过24万件,上榜者都能名垂千古,流芳百世。”
鲁善工点点头,其实他也听过不少文物回流的消息,从近几年的拍卖市场看,故宫出手虽然不多,但每次都是大手笔。
1995年以1800万收购张先《十咏图》;1996年400多万收购石涛《高呼与可图》;1997年600多万收购沈周《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最近的在2003年8 月,以2200万元从佳德买下隋人书《出师颂》。最可惜的是前几年年宋徽宗的《写生珍禽图》因2300万的高价,故宫未敢买下,最后流落美国。
三人边走边聊,耿宝昌继续道:“就唐、五代、两宋书画而言,宝岛故宫在数量上较京城故宫要多,但咱们的元代绘画的收藏量和完善品质堪称世界之冠。”
“那边主要接收的是清宫旧藏历代书画,比如18世纪的扬州八怪、京江画派、四王四僧等许多流派,如今已是国之重宝。”
“可惜的是瓷器收藏,宝岛故宫有25248件清宫旧藏瓷器,宋代五大名窑及明官窑均占优势,特别是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绝大多数都在那边。”
“特别是位列十大镇馆之宝的汝窑天青无纹水仙盆,全器釉面纯净无开片,犹如青玉般温润质感,正是宋人所欲追求如雨过天晴般宁静开朗之美,完美无缺,毫无瑕疵,乃传世唯一极品!”
耿宝昌十分遗憾,如此国之珍宝居然流落他乡,岂能不令人扼腕叹息?
丁老看师傅心情沉重,赶紧转化话题道:“说起来有好事之人总结过两大故宫各自的镇馆之宝,比如咱们这边,第一名不用说,当之无愧是清明上河图。”
“然后还有青铜之宝酗亚方樽、宫廷之宝乾隆款金瓯永固杯、漆器之宝张成造款雕漆云纹盘、玉器之宝青玉云龙纹炉、珐琅之宝缠枝莲纹象耳炉、法帖之宝陆机《平复帖》等。”
“至于那边青铜有毛公鼎、散氏盘,书画有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后半段。”
“瓷器自然是天青无纹水仙盆和莲花氏碗,当然知名度最高的还是翠玉白菜,对了,还有那块东坡肉!”
三人哈哈大笑,翠玉白菜一直是宝岛故宫的超人气明星,居国宝排行榜的第一名,跟肉形石一样全年无休。
甚至官方都不敢随意换展品,即使国外有大博物馆想借展,故宫只能婉言回绝。许多岛内外游客一进故宫,首先就问翠玉白菜放在哪里,一定要看过翠玉白菜才觉得不虚此行。
耿宝昌突然神神秘秘问道:“你知道咱们故宫真正的天字第一号藏品是什么吗?”
第82章 天字第一号()
“天字第一号?”
鲁善工十分好奇,能让故宫评为天字第一的宝贝会是什么?
“来,我带你亲眼看看!”
耿宝昌摆摆手,让鲁善工跟着来,丁老忍俊不止,示意赶紧去看看。三人来到展厅最西边的角落,终于见到神秘的宝贝。
“这是……”
鲁善工看着眼前的东西,大吃一惊,迷惑不解道:“踏脚的木门墩?”
“哈哈哈,没想到吧?就是这个小凳子,它名副其实是故宫天字第一号!”
耿宝昌和丁老开怀大笑,丁老解释道:“故宫文物最早编号方式以宫殿为单位,用《千字文》中一字为代号,如皇帝居住的乾清宫给“天”,皇后居住的坤宁宫给“地”,然后登记宫殿内陈设的文物,顺序再给以流水号。”
“据说当时工作人员给文物作编号的时候,因为进门第一眼看到的东西就是这个小凳子,所以就把它列为天字第一号的文物,这个编号一直沿用至今。”
“神奇的是不止如此,你知道宝岛故宫天字第一号是什么?”
耿宝昌笑谈道:“也是个小凳子,皇帝的踏脚凳,因为都是沿用这种编号方法,你说好笑不好笑?”
突然耿宝昌手机响起,接听完笑道:“正好是大总管打电话,让我去聊天,走,带你去会会高人。”
“故宫还有大总管?”
丁老看着鲁善工满脸雾水,推推他道:“走吧,老梁可是这里真正的大总管,平时可是难得一见的大人物!”
三人往养心殿走,见到一个老者正在指挥几个工作人员摆放文物,看见耿宝昌和丁老摆摆手,示意稍等片刻。
“老爷子,那位是……”
耿宝昌转过头,低声给鲁善工介绍道:“梁海生,文物管理处处长,一家五代都在故宫人,掌管180万件文物,你说是不是大总管?”
“好家伙!”鲁善工看着不远处貌不惊人的老者,居然真是大人物,要说耿宝昌只是鉴定专家,这位才是大领导。
“听说耿老今天在,正好有件事向您请教。”梁海生走过来,笑道:“老丁也在?正好一起来商量商量。”
说完拉着耿宝昌就往办公室走,丁老摇摇头,梁海生就是这个脾气,工作起来六亲不认,绝对的顽固派。
“要不我在外边等着?”
鲁善工有些迟疑,自己毕竟是外人,贸然参与不太合适。丁老摆摆手道:“一起去,说不定是什么难题,有你在也多个人出主意,走!”
拉着鲁善工也往办公室走,没办法,只能跟着去,到时候多看少说话,就算开开眼界。
“这就是文物管理处?”
刚进门,鲁善工有些吃惊,没想到堂堂故宫管理处办公室如此简单?不大的房间,只有两张桌子,几把椅子,一对沙发,仅此而已!
“咦?这是……”
耿宝昌一进门,马上被桌子上的一个东西深深吸引,赶紧走上前,吃惊道:“这是哪里来的?”
梁海生走到旁边,把放大镜递给耿宝昌,解释道:“有人刚送过来,想要无偿捐赠,原本不用麻烦您老,可这种东西故宫还真没见过!”
“这是……”
“景泰蓝!”
“可形制是?”
丁老眼前一亮,也走到跟前,好奇打量着这件奇怪的东西。鲁善工悄悄上前几步,静静站在旁边,看看到底是什么东西能让几个专家都如此吃惊。
“师傅,这不会是个冰箱吧?”
丁老仔细研究半天,张张嘴,最后终于说出一个推测道:“景泰蓝掐丝珐琅的冰箱?”
“嗯,十有八九,就是冰箱!”
耿宝昌举着放大镜,前前后后,里里外外,看了半天,终于下结论道:“乾隆御用景泰蓝冰箱!”
鲁善工听完十分惊讶,看着眼前七八十公分高的大家伙,倒梯形的箱体,六面全彩掐丝珐琅,艳丽耀眼。
“你们看这里,底部一角有圆孔,冰化时水可流出。冰箱盖上还有两孔,可散发冷气,人坐在一旁还能消暑纳凉。盖子上印有一行小字,大清乾隆御制,算是底款,这种工艺民间可做不出来!”
听完耿宝昌的话,就算给这件东西盖棺定论,梁海生长出口气,放松下来道:“清宫原本也有冰箱,都是柏木制成,外形如箱。内设格屉,放冰块,屉板上存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