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赡芫突嵊泻么Α�
明初永乐时候,特别爱烧白瓷,而且白瓷的成就非常地高,被后世称为“甜白釉“。但这名称出现得非常晚,并不是永乐当朝就出现了。永乐当朝生产出来的白釉不叫“甜白釉“。叫“甜白釉“的时候跟另外一个东西有关。我们今天大家家里厨房里都有白糖,白糖什么时候出现的?十六世纪。在那之前都是黑糖或者说红糖。白糖的出现使人们对永乐白瓷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就是说这个白度是有一种内心的感受。从那以后才开始叫“甜白釉“。
永乐甜白釉是白瓷有史以来最高峰,世界各大博物馆里都有收藏。它是一种很细腻的白,能从这种甜白釉的命名中感受出来的一种白度。后来历朝历代都在烧白瓷,但都赶不上永乐甜白。
入清以后,康熙大量地开始烧白瓷。这时候的白瓷不是单一的白瓷,都开始带有刻工。康熙的白瓷多少有一点闪青,不是很白。白瓷到了雍正以后,白度非常高,几乎是纯白色。雍正本人就非常喜欢白瓷。
很多年前,我有一个朋友给我拿过一个白釉的僧帽壶。进来就跟我说:“这底下还刻着字呢。“我说:“刻着什么字呢?“他说:“朗唫阁。“我翻过来看了看,我说:“这个字念金吗?“他说:“我反正不认识的东西念一半。“一口字边一个金,我说:“这个字念唫(音银)。跟吟诗作赋的吟是通假字,朗唫阁。“他说:“这朗唫阁哪儿来的不知道。这壶看着胖胖的,不怎么好看,也没有纹饰,白的。“我就告诉他“这个东西非常重要。朗唫阁是雍正在继位之前自己的私邸,雍亲王的私邸,就是他们家,可见这东西的重要性。“
收藏的时候,你一定要知识要全面。所以,人在收藏的时候要勤快,不明白的就查书。书上有没有,一定有。要不然我也不知道,我也是从书上查来的。我不比他聪明,我只是比他勤快而已。所以,学习上就非常忌讳犯懒。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很多时候就是犯懒。比如,懒得去查资料,有时候你碰到一个问题,你查资料可能要杳半天,你一懒就滑过去了,可恰恰是这个知识在某一天、某一刻会起作用,会让你受益,可你浪费了这个机会。
乾隆以后呢,白瓷就变得非常地娴熟。它因为娴熟,它就不追求了。我做起来很容易,非常白,很漂亮。那么,乾隆过后,白瓷就不太作为艺术品种了。
下面讲红釉。元代就有红釉烧造,跟釉里红同时,但它的存世量非常少。明初,我讲过朱元璋个人的爱好红釉,影响到永宣,红釉就开始成熟起来。宣德红釉在史书上记载非常有意思,它说;“如初凝之牛血。“就像刚刚凝固住的牛的鲜血,就是颜色非常重。它是一种沉着的红色,而不是漂浮的红色。
我曾经碰见过一个学生。他拿过一个红釉碗给我看。我说:“这东西是对的。“他说“他找别人看了,别人都说不对,拿不定主意买不买。”我说:“这东西肯定是对的。“他说:“你怎么能有这个把握呢?“我说:“书上写了,宣德红釉“色红如日,用白锁口“。什么意思呢?就说宣德的红釉的颜色非常红,但是口沿上有一圈白。你注意过没有?这个碗的口沿是白的。“他说:“哦!是这么一个道理。“过后他又去找人看,他又找人去探讨,抱着这只红碗到处去询问。回来我就跟他说:“收藏最忌讳的就是你这种左右摇摆。你看不懂的时候,应该相信一个你可以相信的人。如果你连这点把握都没有的话,抱着这个碗问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意见,你就要放弃此事。所以,你一定要拿个准主意,即便错了也获得一次经验。“
宣德以后,红釉就停止了生产了。我们非常优良的瓷器品种大部分都停止在这个时期,只有在明代的少数几个时期偶尔一露。红釉烧造成本高,又不容易控制,一旦技术失传就没有人去再去复烧。
红釉停烧二百多年后,清代才开始加以恢复。康熙时代的红釉非常有名,最有名的就是郎窑红。郎窑红跟郎廷极有关,我们在前几讲讲过,宫廷派下去的督窑官。郎廷极当时对红釉痴迷,经过反复实验烧造出来一种带有玻璃质感的,浓重鲜红的一种瓷器,以他的名字命名,叫“郎窑红“。
第310章 皇家气派()
宣德以后复烧蓝釉,有两类重要品种。一类就是这种深沉的蓝色,叫宝石蓝。另外他发明一类蓝釉,叫雪花蓝,非常富于诗意,学名叫“洒蓝“。从工艺上讲,它的釉不是沾上去的,也不是浇上去的,是用管吹上去的,所以又叫“吹青“。洒蓝实际上是蓝釉的一个变体,它追求颜色的一个变化,追求层次的一个变化。
我在很早以前碰见过一个洒蓝的胆式瓶,但口部破了,被店主慢慢用油石给磨得非常平。我当时就觉得一个残器,买了不是很舒服,但是完整器又非常贵,又买不起。考虑再三,最后还是把这个瓶子买了,搁在我的书架上,一搁十几年。我慢慢体会出来一个乐趣。收藏当中,任何人都特别愿意追求一种完美,东西必须完美漂亮。但历史沧桑,不可能历史上所有东西都能完美地保留到今天,遇到任何一次事故,都可能危及瓷器本身。今天能看到一件残器,其实也是一种幸运。
完美本身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但你要想达到这个境界不是件易事,很困难。陶渊明弃官归田,他追求的是主观的一种完美。他说:方宅十余亩,草屋间。他愿意过一种农民的生活,他追求精神上的一种完美。我们在收藏当中,有时候东西不完美,但要追求内心的完美。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蓝釉在明代一直在烧,没有间断,它跟红釉不一样。红釉老有间断,它没有间断,晚明的时候还非常地流行。但它基本的颜色都是非常深沉的祭蓝色。清代以后,蓝釉的变化反而不如红釉多。红釉恢复起来算一个新品种,所以它的品种非常多,蓝釉反而变化很少,就是在色泽上有变化,由深及浅,由祭蓝到天蓝,还有月白色……最浅的蓝色叫月白色。它主要的都是有一些文房小件。晚清的时候对蓝色的追求就没了目标了,所以晚清有一种蓝色叫砖蓝色,颜色发灰,非常不漂亮。
跟以上三个颜色相比,黄釉出现得稍晚一些。目前没有证据证明元代就有黄釉了,其他三个颜色白、红、蓝元代就有。明初宣德有非常少的黄釉,十分罕见。最著名的是弘治黄釉,被称之为“鸡油黄“。今天大部分家庭已经不杀鸡了。我小时候还杀过鸡,鸡剖开肚子以后,看到那个鸡油那个黄色叫“鸡油黄“。被历代藏家视为黄釉之最,就是说弘治时期的黄釉。弘治时期的黄釉被称之为“浇黄“。浇有两个写法,这一个定法是浇水的浇,有人认为,这个釉是浇上去的,所以叫“浇黄“;第二个写法是娇气的娇,是指这个黄色非常娇嫩。
我刚喜欢瓷器的时候,老先生跟我说过,说,弘治黄釉鉴定有一个要点。这个要点是什么呢?就是你仔细看那黄釉里能看出血丝来。从那以后,我就记住了他这个要点。看弘治的黄釉,我看了快三十年了,也没看出有血丝来。你想想,这瓷器中怎么能有血比呢?他都是一种以讹传讹。他那种血丝怎么来的呢?后来我推想一定是从鸡油黄上来的。我们把鸡杀掉以后,肚子里掏出来的那块鸡油上面可能带点血丝。
清代的黄釉的品种就比较多。有鸡油黄、淡黄、米黄、柠檬黄。艺术的黄釉主要都集中在雍正以前。但是,日用品的黄釉历朝历代都形成为定式,都在烧,这与宫廷的制度有关。黄色是皇家专用之色,主要是因为它谐音,也因为这颜色吉利。
清代后妃序列有如下排列。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一共八个等级。根据《国朝宫史》经费条的记载,后宫用瓷分六个等级,刚才说到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这五个等级一人一个等级,下面的贵人、常在、答应是一个等级。它使用瓷器分六个等级。比如皇后使用:黄瓷盘220个,各色瓷盘80个;黄瓷碟40个,各色瓷碟50个;黄瓷碗100个,各色瓷碗50个;黄瓷盅00个,各色瓷盅70等等。从这点上看,瓷器都是以黄色为主,而且里外都是黄的。下个等级是皇贵妃。她用的是白里黄瓷盘,就是外黄里白。再下个等级是贵妃,她用的是黄地绿龙盘,这黄都不纯粹了,上面画上一个绿龙等等。
宫廷使用的瓷器等级森严,非常奢侈,但到了乾隆时期,尽管国家强盛,但皇帝本人还是作出很大表率。乾隆为了节省御窑场的费用,允许官窑烧造的不合格产品可以变价处理,就是说可以变回钱来,不必都毁掉。皇帝以这种节俭,作为一种皇家的提倡。
乾隆初年的时候,督陶官唐英上奏折。督陶官唐英,他非常担忧。他跟皇上打报告,他说:“这烧窑的事除了人以外,很多时候是窑火控制。不能我保证你每件都是全美。那么,这里每年每一窑里都会有落选的。那么,落选的数量有多大呢?加起来基本上跟我呈上去的差不多相等。那就是说有一半的东西要淘汰。淘汰了以后,我既不能送给你皇帝用,也不敢流落到民间,我怎么办呢?“说,“我生怕这个事办不好,被皇上怪罪下来。“那么,皇上就御批,“伺后脚货不必来京,即在本处变价。钦此!“他说什么意思呢?他说,以后这个次一等的东西不必把它运到北京再处理,你在当地就可以变价处理,卖掉,变钱。
乾隆八年,唐英又上了一个奏折,他说,黄釉的这个瓷器和有五爪龙的,他说,是皇家专用的,次品也不应该流入民间。他说,他还是担心。皇上又批了一道谕旨:“黄器如折所请行。五爪龙者,外边常有,仍照原议行。“他说,这黄碗,你请的这个奏折,你的要求,就照着你的要求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