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中间部分涂上适量的胶水,将翠鸟羽毛巧妙地粘贴在金银制成的金属底托上,形成吉祥精美的图案。要求贴得平整均匀不露底子,方显显得典雅而高贵。
瞬间明白其中奥妙,其实点翠工艺起源于汉代,在康雍乾三代时期达到顶峰。由于后来翠鸟变成国家保护动物,现代点翠首饰均以采用代用品。才日渐式微,淡出人们的视线。
所谓翠鸟,是一种生长在粤南一带的留鸟,之所以人们要用它的羽毛作为装饰,是因为其背尾和双翼都长着亮蓝色且泛莹光的羽毛。
这种羽毛在不同的光线下可呈现出皎月、湖色、深藏蓝等不同色泽,光彩夺目,富于变化。而后来无论什么替代品,都无法呈现出这种色彩和光泽上的变化。
古代各地每年都要向宫廷朝贡几百对翠鸟,用此羽毛来制作各种头饰、风景挂屏、盆景的花叶等点缀之物。
采用的翠鸟羽,左右翅膀上各十根,行话称大条。尾部羽毛八根,行话称尾条。所以一只翠鸟身上只采用大约二十八根羽毛,且翠羽必须由活的翠鸟身上拔取,才可保证颜色之鲜艳华丽。
病死的翠鸟其羽毛好的首饰一般还不用,行话称暗条,色泽暗沉不能使用。
当年定陵出土文物的修复工作,其中出土的两件凤冠软翠残损严重,每件凤冠需两百只翠鸟的软翠才可修复。
而根据色泽筛选,每百只翠鸟可选取五至六只为上品,材料的淘汰比高达95%。两件凤冠修复需四百只翠鸟为基数,那么所筛选翠鸟总数接近万只,数量之众超乎想象。
没有办法,只能用烧蓝工艺替代,也算一种遗憾。
明清宫廷内务府专门设立皮库,负责管理和收集翠羽,而银库专门设有点翠匠三名,专门承造翠活计。
因为色彩光华艳丽且永不褪色,点翠头饰也成为宫廷十分流行的饰品。后妃们几乎所有的首饰都用点翠工艺作为装饰,从钿子、簪钗、头花、耳环,甚至到团扇、插屏、盆景等其他生活用品,处处翠色,成为风尚。
宋太祖的长公主就是点翠装饰的死忠粉,史书记载:袍袖皆饰翠羽,结果被被宋太祖责斥其戒勿复用。
鲁善工看着凤冠上星星点点的翠绿,光泽感好,色彩艳丽,配上金光闪闪的凸边,衬托古代仕女乌黑如云的绣发,犹如幽幽湖水上点点灵动的浮光魅影。
在阳光照射下,不同角度以翠蓝色雪青色为上品,而翠羽强烈的色彩不是来自于羽毛本身,而是由光线折射出的虹彩色,就像三棱镜分解白光分解成其频谱的彩虹色,乃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金银玉石的首饰太过于俗气和刚硬,且色泽比较单一,而翠鸟的羽毛鲜艳灵动,颜色更可以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变,有一种流动的美感,两者结合,刚柔并济,两种截然不同的元素在点翠饰品中达到一种奇妙平衡。
舞霞垂尾长盘珊,江澄海净神母颜。施红点翠照虞泉,曳云拖玉下昆山。
要将柔软翠羽一丝丝慢慢地点到小小金属片胎体中,稍有偏差,哪怕轻微手抖都有可能对最终的视觉效果造成影响。
纹路清晰,色泽统一,方向秩序排列,胎与翠咬合致密等要点则是匠人所必须掌握的要点,对匠人的耐心,毅力与经验要求十分之高。
绿云高髻,点翠匀红时世。月如眉,浅笑含双靥,低声唱小词。
小檀霞,金钗芍药花,青鸟传心事。双飞双舞,春昼后园莺语。
第188章 步步惊心()
越看越惊艳,两三百年沧桑巨变丝毫没有影响九龙九凤冠的华美,吸收到点翠精髓,才更加能体会到其中的奥妙。
凤冠所有翠片全是软翠,因其用羽位置不同,分为软翠与硬翠之分,软翠即头部最为柔软、最为鲜亮的精华,一只翠鸟不过也就七八根。
硬翠即翅膀与尾部的部分,近代因为原料的凋零,又出现采用孔雀等禽类羽毛的制品,称为花翠。
“刮翠必用琥珀刀!”
鲁善工闭上眼睛,用手触摸着翠片,惊叹于造办处匠人的巧夺天工。
宫廷秘传软翠制作有72道工序,先后顺序不可出错,每道工序缺一不可,光在羽毛的处理上有一道工序称为刮色,必须要用琥珀制成得刀具,才能保持羽毛的鲜艳。
点翠师傅一般都是从硬翠与花翠开始上手学习,平均十年以后才能上手学习软翠的制作。工序上硬翠也仅仅比软翠少七道工序而已。
至于现在的仿点翠,一般常见有孔雀羽,饰品基本都是戏装,羽枝粗软,胎体一般轻薄,整体做工不会很好,也不会有很好的保存。因为孔雀羽的防水性远不如翠羽,遇湿气就会起翘脱落。
另一种是民国时期比较常见的蓝色进口粗纹纸,这种纸比较厚,也有一定的防水性,可作为替代品,美感更不可同日而语。
无论是翠鸟羽毛,还是点翠工艺,都越发稀有,点翠也成为世界珠宝界唯一不可被复制的传奇,那一道美艳的颜色,在历史的长河里,永远闪耀着动人心魄的蓝。
九龙九凤冠上面大部分翠色完好,可见当年额尔金那个强盗也对这种极品爱不释手。不过细节之处还有不少破损,特别是很多珍珠宝石,因为太小,已经不知所踪。
除去点翠,下面就是花丝镶嵌,采金为丝,妙手编结,嵌玉点翠,是为一绝。
在花丝工艺中,有三年零一截的说法,意思是培养一个熟练的花丝技工,最少需要三年时间。而那所谓一截,则是指学徒自身的天资和悟性。
放下凤冠,鲁善工长叹口气,点翠工艺到简单,主要是软翠从哪里来?
想来想去只能去诚和楼找陈长青,毕竟是百年老字号首饰店,碰碰运气。
“这是九龙九凤冠!”
陈长青看着眼前的凤冠,目瞪口呆,半天没有缓过神。听鲁善工简单把过程说完,无比激动,捧着不肯松手。
用放大镜足足研究四十多分钟,只在站的腰疼腿疼,才肯坐下,放下凤冠,喝口茶。
“元明清三代皇宫就是精美工艺品最大需求地。当时的能工巧匠们汇集在官府的金银器作坊中,日复一日地钻研技艺,不计成本,只求精美。”
“当时在京城的大栅栏、花市和东四牌楼,就有一百多家金店银楼,都生产这种花丝镶嵌。达官贵人用来装饰的东西,讲究的就是极尽繁复奢华,要能够彰显身份地位,因此华丽宫廷风格成花丝镶嵌作品一直以来的主要风格。”
“清宫档案记载,花丝镶嵌工匠在上岗前都要经过官府金银作坊的长期培训,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说的就是工匠们的培训过程,而且金银工匠之中还按照技艺分类,清代215种工匠中,掌管金银的就有11种,每种之中各有专精。”
陈长青陷入回忆道:“我十几岁就被送到京城花丝镶嵌厂做起学徒,还记得第一天上班,被分配到师傅手下学镶嵌,师傅给一把锉子、一根铅笔粗细的铜棍,让我在铜棍上锉出圆形、正方形、多边形等图案。”
“这一干就是三月,每天上班就抱着铜棍锉,枯燥不用说,氧化的铜粉还把双手都染成绿色,用稀盐酸洗都洗不掉。”
“三个月后师傅看了看,只有一句话:学焊接吧。一百根牙签样的铜丝,要立着焊到一块巴掌大的铜板上。”
“第一根焊上不难,第二根要紧挨着第一根,既要焊牢,又不能把第一根的焊点熔化掉。就这样过一年多,某天师傅终于开口,让我可以干活。”
“工厂里分工明细,一个工种就干一个工种的活,但我对每个工种都有兴趣,有机会就去看老师傅干活。白天看,晚上自己回家就练,遇到难题再去找老师傅请教。”
陈长青回忆道:“花丝镶嵌中,熔金、拔丝、焊接等环节都要靠火辅助完成,用一个吹筒对着煤油灯吹气,以控制火的大小。如果吹不好,有时会把烟吸到嗓子里,脸成天都被熏得黑乎乎的。”
“其实那时已经有煤气,但老师傅们不懂利用,后来才改用煤气,再后来用管道控制,既解决冒烟问题,火候也更好控制。”
“花丝镶嵌最吃经验,比如焊接环节,要将0。2毫米左右甚至更细的金属丝焊接在其他器物上组成纹饰,而不同的金属熔点不同,所以火候的掌握至关重要,温度高会导致金属熔化,前功尽弃。”
“当时我越学越感觉知识储备不足,真心想继续干下去,化学、冶金、美术、传统文化,这些知识都要自己一点点啃下来。”
“特别是焊药的配比,什么成分用多少,加在一起会产生什么效果,都要边学边试,很长一段时间,空闲时间都是在西单图书大厦度过。”
鲁善工给老爷子满上茶,虽然陈家手艺是瓷器镶口,但诚和楼屹立不倒,其中老掌柜的呕心沥血功不可没。
“花丝镶嵌更其他手艺不一样,属于精密工艺,现在很多西方先进的显微镶嵌技术,甚至激光焊接技术也融入其中,使传统技艺更加精细更加完善。”
“3D打印技术更是大大改变制作工艺,比如制作一件鸟笼挂件,要在直径2厘米的圆环上打出几十个小孔,几层圆环的孔距要一致,穿入金丝才能形成一个鸟笼。”
“过去都是用尺子手工测量,孔的间距很难平均分配,一旦分配不均,上下孔不对称,金丝就穿不进去,或者歪七扭八的不好看,没有五年经验根本做不了。”
“现在只要在电脑里输入数据,图上自动就分配好,直接3D打印出来的部件分毫不差,制作出来的成品也更加漂亮。”
说完陈长青无比感叹道:“某种程度来说,这门手艺机器还是要比人更适合啊!”
鲁善工不由点点头,花丝镶嵌从设计到完成细分需要二十多步,每道工序丝丝相扣,出一点偏差就会前功尽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