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冲天斗神-第3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们调运粮草北上。支援国内。”

    曹辉抬起眼睛,用垂询的目光注视着杨天鸿:“侯爷的意思是,扩大安州的领地范围,把奠边这块地方也吞进来?”

    “难道不可以吗?”

    杨天鸿反问:“奠边富饶,能够成为越人除河内之外的最繁华城市,不是没有道理。这种地方若是放在我大楚内地。必定会被无数权贵争抢。季平要塞仍在修建,越人想要再次入侵大楚,只能是经由奠边这条线路。多一道屏障,安州也就更加安全。何况,若是在奠边这里扎下根子。日后本候率军进攻越人领地,补给和物资运送也会方便得多。”

    一席话,说得众人频频点头。

    “侯爷说得对,奠边这块地方,至少可以养活上百万人。若是我大楚北方灾民尽数转移到此,的确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其实道路整修也不是什么难事。侯爷在款项方面从无折扣,百姓们若是知道咱们占领了奠边,还斩杀了数十万越族蛮夷,恐怕人人都会奋勇争先,主动前来修路。”

    “奠边这块地方真的很不错,光是金矿和银矿,就足以维持财税。若是按照季平那边的标准打造成要塞……啧啧啧啧!哪怕再多的越人胆敢过来,一样也是死路一条。”

    看见众人议论纷纷,杨天鸿趁热打铁。他铺开地图,接上沙盘末端没有显示出来的天竺国部分,指着那一大片尚未标注的空白区域,笑着说:“诸位应该把眼光放长远些。我楚国强盛,可是碍于诸国纷争,北有齐国,西有魏国,东面则是大海,唯有向南,才能得到更多的土地和财富。若是诸位有心,本候必定会带领你们博取一场富贵。日后在儿孙面前说起,也是足以自傲。至于史书上,也必定能够留下诸位的名字。”

    ……

    奠边大捷的消息,随同鸿翎急报传入了楚国京城,传入了皇宫。

    一时间,朝野上下,议论纷纷。

    勤政殿,顺明帝坐在龙椅上,翻来覆去看着手中的急报,脸上全是惊喜和感慨。

    “朕就知道把杨天鸿封为安州节度使是一步好棋。这才过了半年时间,他就为朕解决了越人蛮夷的问题。还在安州南面获得了一大块土地。哈哈哈哈!”

    说着,顺明帝连声唤过内侍总管东方空,按照鸿翎急报上所说的距离和文字,在地图上找到了奠边的位置。

    安州地广人稀,光是一个奠边,就占地面积多达数百里。从地图上看,若是把奠边划入安州范围,已经相当于楚国五分之一的面积。也难怪,杨天鸿此次率部出击,就是为了夺取奠边城,牢牢占住这块地方。

    顺明帝看着地图,像个孩子一样乐不可支:“这相当于为我大楚平添了好几个州,平添了好几个州啊!”

    东方空在旁边连连点头,仍然还是颇为公允地插进话来:“陛下此言甚是。只不过,奠边那块地方虽大,却终究不是我大楚的子民所在。毅勇候在捷报里说得清清楚楚,还请陛下尽快调拨人手。将北方灾民尽数转运过去。否则,就算是打下了再多的越人城池,也是空无一用。”

    话是真正说到了点子上,顺明帝发热的头脑也逐渐冷静下来。他转过身,不再去看那张地图,陷入了沉思。

    得到一块土地。与真正产生效益之间,有着天壤之别。楚国去年大旱至今,危害已经真正显现出来。晋州以北,所有地方颗粒无收。禾苗在地里变成了枯草,无数良田变得干裂。即便是一等一的水浇地,收成最多只有往年的十之二、三。至于别的地方,差不多就是绝收。尽管朝廷紧急下拨了大量赈灾银子,也打开了常平仓,可是面对多达数百万的灾民。仍然显得杯水车薪。

    兵部尚书李绍明曾经上过折子,请求出动大军,押运灾民和粮草,从北方徐徐往南,一路迁往安州。

    这其实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建议。早在去年的时候,抚州那边就传来消息,说是有大量难民在抚州码头上船,运往安州就食。因为数量不多。前后也就是几万人,顺明帝对此睁只眼闭只眼。也就没有过问。

    抚州是文媛公主的封地。那里的知府乃是新科进士担任。顺明帝并不知道,从抚州转运至安州的灾民已经多达数十万,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这些事情已经被暗地里压了下来。抚州知府绝对不会上报朝廷,文媛公主也不会往杨天鸿身上泼脏水。相反,这种不断积蓄安州实力的做法,对于楚国也有好处。至少。这些百姓没有被活活饿死,地方官员也少了很多麻烦。

    朝廷里一直有着要安州往京城大规模运送粮草的声音。安州盛产粮米,这是天下人皆知的事情。然而,遂州那边的情况却很是令人恼火。道路年年整修,却总是难以行进。无奈之下。顺明帝只能把眼光放回国内。

    大楚不是没有粮食。尽管国力不如以前,可是大户人家和权贵手中,仍然积蓄了数量惊人的粮食。说什么为国为民根本就是一句假话。这些热眼睛里只有银子。他们消息灵通,早早就得知了北方大旱的消息,于是越发囤积米粮,想要趁着荒年时节卖个高价。

    这些事情,内侍总管东方空已经不是第一次对顺明帝说过。然而,官员勋贵在利益方面连成一体。只要动了其中一个,必定会引发一系列震荡。

    至于遂州……那边的情况顺明帝虽然没有亲眼看到,却也多多少少知道些。道路困难,不过是官员们上下串通一气的说法。若是没有百万灾民流离失所,官员权贵手中囤积的大量粮食怎么可能卖得出去?市场就是这样被人为的操纵。前后半年时间,京城粮价已经暴涨了五倍。这还是情况比较好的地方。若是换了北方州县,粮价足足比去年高了二十倍以上。

    为了敛财,官员权贵们根本不会计较百姓生死。反正死就死了,只要在临死前把身上所有金银都拿出来买粮。这大楚天下谁坐还不是一样?都要依靠我们这些官员治理地方。反正,百姓年年死,年年生。今年死得多了,来年多生一些也就补足。

    顺明帝坐在椅子上低头不语,内侍总管东方空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兵部尚书李大人算得上是真正为了国家。无论大旱还是灾民,其实都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只是上下贪渎的人太多了,陛下也难以分心。老奴实在是不明白,这些人难道都是吃多猪油蒙住心了吗?难道他们看不出来,这灾民若是啸聚山林,为匪为寇,官员们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顺明帝抬起头,用复杂的目光看着东方空,轻轻地问:“照你的意思,也是倾向于把灾民迁往安州?”

    东方空笑道:“毅勇候打下了这么大的一块地方,当然得由咱们楚人掌管。北方州县已经十室九空,若是再没有动作,百万灾民就会活活饿死。在这方面,陛下的远见卓识必定要超过老奴。当然,具体该怎么做,还是得听凭陛下您的意思。”

    顺明帝思考了很久,终于点点点:“传旨,宣兵部尚书李绍明觐见。”

    ……

    李绍明走进勤政殿的时候。顺明帝仍然站在那副地图面前出神。东方空走过去轻声提醒,顺明帝这才转过身来,示意李绍明在旁边椅子上落座。

    简单的言谈过后,李绍明已经明白了顺明帝的意思,还有摆在大楚面前的困境。

    “想要解决麻烦,其实只有一个方法。”

    李绍明直截了当地说:“还请陛下传旨。调毅勇候麾下玄火军进京。”

    话一出口,顺明帝不由得呆住了:“调玄火军进京?为什么?”

    李绍明脸上露出几分苦涩的笑:“现在的情况,与去年不同。北方寒冷,如今虽是夏天,却紧接着即将面临秋收时节。微臣去年和年初和时候曾经连续上过几份折子,请求陛下恩准,由微臣领兵押运粮草和灾民往南而行。只是朝中大臣反对者居多,最后只能是不了了之。陛下,如今的灾民之中。必定有着心怀叵测之人。齐国、魏国、赵国、秦国……这些国家的细作探子无孔不入。有了他们在暗中谋划,灾民数量只会越来越多。照此下去,说不定就会变成席卷我大楚的暴乱。若是不能尽快派出军队,情况只会变得越来越糟。”

    顺明帝虽说有识人之明,可是在这种事情上,的确不如李绍明看得长远。他皱起眉头问道:“即便如此,朕准你带领京师诸营押运灾民即可,为何还要长途跋涉调玄火军进京?”

    李绍明回禀:“若是去年。或者今年年初时节,倒也不用如此周折麻烦。京营官军虽然糜顿。用于押解灾民倒也面前可用。问题在于,去年的时候,灾民数量不过几十万,而且灾情也没有今年这般严重。微臣曾经请教过很多经验丰富的老农,都说这次旱灾至少会持续到后年,才有可能稍稍缓解。如此一来。我大楚受灾的百姓数量还会更多。即便打开了常平仓,也无济于事。陛下须知,非常时节行非常事。毅勇候麾下玄火军号令严明,乃是我大楚一等一的强军。北方边镇守军必须监视戎狄,不可轻动。毅勇候此次在安州大破越人蛮夷。还占据了奠边等地,想必两、三年内,越人必定不敢叩边犯境。现在,是调派玄火军的最佳时机。只要毅勇候带兵押运灾民,沿途必定安然无事。虽说道路艰难,需要时日甚久,可是只要百万灾民充入安州,对我大楚乃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

    顺明帝微微颌首。李绍明的话有理有据,其中利害关系,他自己也很清楚。只不过,说到调兵,顺明帝心里仍然觉得困难。因为这种事情绝对不是自己和李绍明在这里说说就能定下,还需要在明天早朝与其他官员大臣一起讨论。想都不用想,此事必定会遭到其他人反对。

    倒不是这些人一心想要推翻大楚。而是上上下下需要平衡的力量太多了。光是遂州那边,就牵涉到朝中十几位一品大员的利益。上一次,杨天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