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谓最后的晚餐,是指在庆祝逾越节的前一个夜晚,耶稣和他的十二位门徒坐在餐桌旁,同进庆祝逾越节的一顿晚餐。餐桌上连着耶稣一共有十三人,而这正是他们在一起吃的最后一顿晚餐。在餐桌上,耶稣突然感到苦恼,他告诉他的门徒,他们其中的一个将出卖他,但耶稣并没说那个出卖他的人就是犹大,一众门徒也不知道谁将会出卖耶稣。
这个故事,可以说是后世西方无数画家、美术爱好者作画的必选题材,当中最有名的,当数达·芬奇的那一幅《最后的晚餐》。
为什么在电影《落水狗》里头,打劫珠宝店的强盗数目,恰好是六个,而不是三个、四个、七个、八个?因为,六正是十二的一半,恰好与耶稣的十二门徒遥相呼应。在影片的开头,丁昆已经告诉所有人,在这六名强盗当中,有一个二五仔——犹大,将要出卖他们。
八人吃完早餐,施施然走出餐厅,准备到珠宝店大干一场的时候,镜头突然一转,白先生已经载着中枪的橙先生逃亡,而原本的戏肉——六名强盗抢劫珠宝店,警方突然出现,相互枪战,这些电影里本该是最精彩的高潮,竟然一下子全被丁昆忽略掉。
当然,没了这些大场面,电影制作的费用,自然会大大削减。
白先生带着受伤的橙先生,到了八人预定的集合地点——一个空旷的仓库里。一会儿之后,粉先生、金先生先后到达,他们在争论中得出一个结论:有人告密。金先生活捉了一个警察,三人对警察几经拷问,都没得到关于那个卧底的丝毫讯息。
这时,乔的儿子艾迪来到现场,他与白先生、粉先生两人离开一同去取赃物。金先生见警察死活不肯开口,便打开收音机,一边伴随着轻松的乡村音乐翩翩起舞,一边疯狂地用剃刀割了他的一只耳朵,并向他泼了大量的汽油,准备纵火烧死他。正在这时,一直受伤卧倒在地的橙先生突然拿出手枪,一枪打死了金先生。原来,橙先生正是卧底。
值得一提的是,在电影里头,丁昆并非平铺直叙地讲述故事,而是一如既往地运用他的非线性叙事手法,在到某个角色的戏份比较多的时候,就会适时穿插了大量的回忆片段,交代角色过去的经历。比如说,在金先生一个人虐待警察时,电影会适时闪回,讲述金先生的个人经历,说明他为何会这样仇恨警察。而到橙先生打死金先生后,电影又转入了橙先生的回忆,讲述了他担任卧底,一步步结识老大乔的过程。
故事最后,白先生、粉先生、艾迪回来了,乔老大也到了现场。看着金先生血溅一地,倒卧在地上。乔毫不犹豫地打死了警察,并拿枪对着橙先生。白先生不相信救了他一命的橙先生是卧底,举枪指着乔老大。艾迪见状,也连忙掏出手枪对准白先生。三人先后开枪,全部身亡。
一直躲在一旁的粉先生,拿出钻石,逃亡而去。
在白先生弥留那几分钟里,为白先生的义气所感动的橙先生,告诉了他自己其实是一个卧底,白先生一边捂着流血不止的伤口,一边拿出手枪,往他的头就是一枪……
故事就在白先生最后“砰”的一枪中结束。
第一百八十二章 珠联璧合
可以说,整部电影中绝大部分的情节场景,都是在那个六人抢劫珠宝后集合的大仓库里进行,再加上吃早餐的餐厅、回忆时的逃亡、办公室等的小场景,整部电影要用到的外景实在少得可怜,虽然远不如五十年前那部经典电影《十二怒汉》,以及最近的《这个男人来自地球》这两部变态到几乎只有一个场景的电影,但《落水狗》要用到的外景,确实是远远少于一般的电影,这也是《落水狗》投资不高、花钱不多的重要原因。事实上,拍《落水狗》花的钱,绝大多数都是给了那些实力派演员与幕后大牌去了。
值得一提的是,丁昆也在《落水狗》里头也担任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角色,就是六名大盗中的一位。他在吃早餐的时候小小地露了一把脸,不过很快就在后面的追逐战中被击毙。而在餐厅吃早餐时,丁昆还把他对着邹杰伦说过的那番大论麦当娜的那首《likeavergin》歌曲原意的话,原封不动地在电影里头说了一遍。
《落水狗》的故事,王大胖原本知之甚详,丁昆弄出来的故事内容,也与原本的没有多大区别。然而,让王大胖料想不到的是,当黎安加入到剧组行列,成为副导演之后,电影的诸多细节,却又因为黎安的出现,出现了许多深刻而微妙的变化。
这些变化虽然细微,却足以让看过原本电影的王大胖,大大地吃了一惊。
要知道,黎安并不是昆丁那种剑走偏锋的cult片导演,也不是詹姆斯·卡梅隆、斯皮尔伯格那善于讲故事调动大场面的商业片大导演,他更倾向于接近一个文艺爱情片的导演,擅长于通过生动灵活的细节去刻画细腻动人的情感与冲突,而黎安与一般的文艺片导演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在他执导的片中的情感冲突,往往是东方与西方、内敛与张扬这两种不同文化的对碰与交汇,这让他的片子在看似小人物、小事件的小格局中蕴含了包容中西、博大丰厚的文化意蕴,绝非一般的文艺片导演可比拟。当然,也只有黎安这个国学功底深厚,有着多年的留美学习经历的导演,才能熔铸出这样一股与众不同的风格来。一般的导演根本没有他这样的经历,自然也就学不来。
其中,《断背山》可算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断背山》的原著,不过是一部不到两万来字的短篇小说,其故事内容可以说是非常简单,不过是讲述了两个牛仔之间缠绵的爱情故事,如果换作是平庸一点的导演去拍,很可能只是拍成一部很普通的爱情肥皂同性恋剧。然而,故事到了黎安手中,在他小心翼翼地呵护之下,《断背山》却成了一出哀怨缠绵,叫好又叫座,甚至极可能是影史上影响最大的同性恋电影。而片中的两位男主角——杰克与恩尼斯,一位主动积极,一位含蓄内敛,正是西方的扩张与东方的隐忍这两种不同文化的象征。黎安能把一个普普通通、不到两万字的同性爱情故事,拍成这样一部反响强烈,深深触动美国人神经的轰动电影,也难怪一向排外的奥斯卡,最后都不得不认可了黎安出色的导演功力,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第一次颁给了一位华人。
而在《落水狗》这部原本就改编自东方电影里头,黎安敏感地察觉到了当中东西方文化地交汇冲突之处,从诸多细节上去表现两者的冲突,让整部电影,整整提升了一个层次。
而黎安捉住的东西方文化冲突之处,就是“信义”二字。
信义这两种道德,向来都是并列在一起的。一个讲信用的人,很可能就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一个很讲道义的君子,自然也不大可能是个不守诺言的小人。
不过,对于信义这个词,西方人跟东方人很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一般说来,西方人强调的,往往是一个信字,而东方人所重视的,更多是一个义字。
单单这样说未免有点抽象,我们不妨看一下新约圣经里头的一个经典故事——上帝的葡萄园。
一天早上,葡萄园的园主站在葡萄园门口,雇佣往来的人进葡萄园工作,工作一天的酬劳是一个银币。有很多人觉得条件还不错,就进去开始工作,他们给葡萄挑水、施肥、拔除葡萄架下的杂草。中午的时候,葡萄园的园主仍旧站在门口雇佣行人,价钱不变,仍旧是一个银币,有人觉得条件很好,也进去了。就这样,一直到下午,葡萄园的园主还是站在门口,不断有过往的行人,接受他的雇佣条件,进入葡萄园工作,而无论什么时候,葡萄园园主许诺的酬劳,都是一个银币。
到了太阳落山的时候,在葡萄园中工作的人,三三两两地走了出来,园主站在门口,一一给他们派发工钱,一人一个银币。这时候,从早上就开始工作一直到结束的人不服气了,他们对园主嚷道:“我们工作了整整一天,可那些下午进园的人只工作了一会,我们付出的远远比他们多得多,凭为什么你给我们的报酬都是一个银币?这不公平!”
园主淡然答道:“你们觉得这样不公平吗?可是,在你们进入葡萄园工作之前,我们就谈好这样的条件,我付给你们的酬劳就是一个银币,现在我付了一个银币给你们,不多也不少,我并没有违背当初我们定下的约定,你们凭什么对我横加指责?”
如果是东方人看到这个故事,他们会觉得那些工人相互间很不公平,无论干多干少都是一个样,那个园主是一个奸商,骗那些勤奋工作人的钱。而西方人看这个故事,却觉得再正常不过,因为既然他们当初已经定下了约定,就应该严格遵守,虽然对那些早上就进入工作的人有点不公平,但两相对照之下,遵守约定显得更为重要。
这正是东西方文化巨大的差异之处,西方社会最为重视的,是一种契约精神,西方文化影响最大最深的书是《圣经》,《圣经》是一本什么书?归根到底,就是上帝与人定下的一部契约书罢了。因为注重契约精神,所以西方人十分强调法制与诚信,社会的运作主要是靠法律契约来运行;而东方文化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思想,其经典著作《论语》所探讨的,都是做人的道理。因而东方社会更重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故此强调的是孝顺父母,为兄弟两肋插刀,而支撑社会有条不悖运行的,更多是依靠道德的束缚,而非法律的约束。
黎安正是敏锐地扑捉到东西方文化对信义二字理解的差异,在电影里把橙先生与警局的雇佣约定关系,对白先生的情义之间的内心冲突,通过细节、对白,刻画得淋漓尽致。
丁昆是一个非科班出身的导演,他对电影的了解与认识,绝大部分都是通过大量的观看电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