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星志愿2050-第1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准备复仇,最后则是干掉仇人大仇得报。但是,昆丁果然不愧为鬼才,他把如此普通的,直线发展的故事砍成了十段,然后再以非线性的方式把故事重新排列组合,又在每一章中揉合了不同的类型片风格……这样一来,本该是俗套无比的复仇故事,在昆丁的重新拼凑之下霎时间变得层层叠嶂,妙趣横生,无论是票房跟口碑,《杀死比尔》都取得了极为理想的成绩。
    而《杀死比尔》中那种把直线的故事砍成十段,然后再重新排列组合的叙事手法,居然被丁昆运用到了《荆楚争雄记》的改编当中!这种别开生面的叙事手法,当然不被还没有看过《杀死比尔》的王易所接受,即使是知道《杀死比尔》这部电影的王大胖,也同样大吃一惊。
    《荆楚争雄记》的故事内容,是讲述主人翁却桓度因家族灭亡而亡命天涯,历经劫难,在偶然的机会下得到了《孙子兵法》,于是借机伪装成大兵法家孙武,投靠吴国,借助吴国的力量以报大仇的故事。这种复仇模式的故事,早已被王易之前的武侠小说家重复过千百遍。王易的创新之处,在于他在旧有的题材元素上作出了与众不同的翻新与糅合,把历史、军事这些以前很少人用过的元素,大胆创新地添加到武侠小说中去。
    而且,最让人拍案叫绝的一点,是王易把一种似是而非,疑似真实的八卦,加入到他的武侠小说中去,比如说在《荆楚争雄记》里,却桓度伪装成历史上的军事大家孙武,做了孙武在历史上一切本应该做的事情。因此,小说中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并没有因为孙武是假的而有任何改变——比如说,历史上的孙武,最后也确实如《荆楚争雄记》里面的却桓度一样,隐居完善他的《孙子兵法》去了——故此,读者无法引经据典去证明孙武到底有没有被却桓度顶替掉,所以王易故事里面的逻辑是成立的,是完整的。而这样的情节设计,确实是非常能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的——哇!你看,原来写《孙子兵法》的那个兵圣孙武是假的!这种你无法证明它真伪虚实的八卦,是很有噱头的。而王易后来更把这个在他的处女座里弄出来的套路,在他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寻秦记》里进一步发扬光大,让小盘把千古一帝秦始皇给顶掉了,从而取得了开宗立派式的巨大成功。
    本来,有这些创新与卖点在这里,王大胖对《荆楚争雄记》信心十足,即使随便找一个普通的编剧,把之改编成电视剧,也应该能取得不错的成绩。但他做梦也想不到,他找来的这个丁昆,居然比王易还走得更远,竟然创新到连原来大众喜闻乐见的线性发展叙事模式,也敢挑战。
    丁昆首先把《荆楚争雄记》的故事分成前后两大部分:一是却桓度城破家亡亡命天涯;二是却桓度伪装成孙武在吴国建功立业得报大仇;接着,丁昆以第二部分,也就是却桓度伪装成孙武在吴国建功立业得报大仇的故事,作为电视剧的基点与发展主体,再把第一部分的故事,一点一点地插进去,从而形成一种奇妙的叙事结构。
    比如说,剧本的第一集,并非是像小说中以叙述却桓度城破家亡作为故事的开端,而是直接讲述他伪装成孙武,晋见吴王阖闾并一步步受到重用的故事。而在第一集的末尾,正当观众误以为这是一部讲述兵法大家孙武发迹史的时候,却桓度昔日最重要的部下——卓本长突然出现了,通过他们的对话,观众才发现,原来站在电视萤幕中的所谓“孙武”,竟然不是真正的孙武,而是一个叫做却桓度,一个所有的电视观众都从来没有听过他名字的冒牌货!他之所以要伪装成孙武,投奔到吴国,一步步往上爬,原来是为了报仇!
    而在第二集里,时间又回溯到数年之前,讲述了却桓度家族灭亡,他带着卓本长等二百壮丁,从地道逃亡,后又被叛徒出卖,几经历险终于脱困的故事。这一集,回答了上一集留给观众“却桓度到底要报什么仇”的悬念,却又保留着“却桓度为什么变成孙武,又是如何变成孙武”这个重大的悬念,以吸引观众继续看下去。
    到了第三集,时间又跳回到第一集定下的坐标,继续讲述伪装成孙武的却桓度,如何在吴国建功立业,同时积蓄力量复仇。而到了最后,却桓度又会在吴国遇到了昔日的故人,从而引发出一段回忆,从而让故事又跳回到却桓度亡命天涯的那一段日子里。
    整部电视剧的剧情,就是以却桓度为核心,让他在两段不同的时空里来回交错,不断推进故事的发展,一直到最后一集,却桓度面对自己最后最强的仇人,剑术高手囊瓦时,却桓度这才回忆起自己是如何偶然见到了孙武的尸体,并在他的尸身上找到了《孙武兵法十三篇》,其后,却桓度又回想起自己昔日是如何把剑术与兵法,完美地融为一体,从而剑术大进,最后,他施展出自己从《孙子兵法》领悟出来的绝世剑术,一举击败仇人,得报大仇,而故事也在这两条线索的交接中以却桓度的飘然归隐为结局,完美结束。
    王大胖一边看着剧本,额头一边在狂冒大汗,既有为丁昆出众的才华所震惊,也有为眼前难解的困局所焦虑:“靠,这个丁昆,果然是鬼才,他竟然比《荆楚争雄记》的作者王易,还要了解这个故事。要知道,《荆楚争雄记》最强的卖点,不是却桓度如何报仇雪恨——这种俗套的东西,早就已经被千百人写过——而是却桓度伪装成孙武这个似真似伪,偏又无法证明真伪的八卦,丁昆把这一个卖点作为整部电视剧最大的悬念,其产生的吸引力,确实比原来以复仇为悬念的小说,要强大得多。但是,这种改动,已经不算是改编了,可以说是一种重新的再创作了。这当然会惹怒原来的作者王易,认为这是一种不尊重他原著的举动。”
    就个人而言,王大胖其实更欣赏丁昆改编之后的故事,但是这种过于超前的叙事手法,观众能接受得过来吗?还有,坐在王大胖面前的王易,又可不可以容忍这种几乎是再创作式的改编?
    王大胖左思右想,犹豫不决。而坐在王大胖两旁,一直大眼瞪小眼的王易与丁昆两人,终于按捺不住,口沫横飞,唇枪舌剑,开始了一场激烈的争论。
     
   
第一百五十七章 你不懂电影!


    “凡是学过写剧本的,都应该知道三段式,都应该晓得,一个故事,应该是直线发展,从aBcDe……一直推进到Z的,而你改编的这个剧本,既没有明确的三段式,而且故事进展乱七八糟,完全违反了剧本创作最基本最基本的规律,你到底懂不懂写剧本的?”王易质问道。
    丁昆眉毛一扬,刚想反唇相讥。这时,一旁的王大胖拍了拍丁昆的大腿,道:“阿昆,三段式是什么东西?”
    丁昆一怔,望了王大胖一眼,王大胖一脸很小白地道:“阿昆,我真的不懂什么叫三段式,王先生既然怀疑你不懂什么是三段式,那你就说出来给大家听听,到底什么是三段论,一方面好让我学点东西,另一方面也解答了王先生提出的疑问。”
    王大胖之所以这样故意搅拌,一来他确实不懂什么叫三段式,二来他晓得丁昆读书不多,修养不高,王易这话隐隐有质疑丁昆专业水准的味道,王大胖怕丁昆会因此而冲冠一怒,说出什么难听的脏话来,因此趁机提出问题,转移视线,希望能平息丁昆的怒火,以免两人起冲突。
    “好吧。”想到面前提问的毕竟是自己的老板,丁昆勉强忍住心中的怒火,撇了撇嘴,颇带不屑地道:“所谓三段式,是人们千百年来对戏剧、电影等体裁其叙事模式的一种总结。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亚里士多德就提出,戏剧的结构必须分为头、中、尾这样的三段式。后来的黑格尔又进一步把冲突引入到三段式里头,认为故事的三段式都与冲突有关。最后,剧作家兼制片人悉德…菲尔德,在他那部被好莱坞编剧奉为金科玉律的《电影剧本写作基础》里,对前人的理论与好莱坞成功的电影作出了系统性的理论总结——”
    丁昆顿了顿,挑衅似地看了王易一眼,又接着道:“悉德…菲尔德认为,一部电影,必须围绕着一个贯穿冲突展开情节;它的结构应该是由三幕:开端,中段,结尾组成,开端就是建置冲突;中段就是展开冲突,让冲突的双方进行多个回合的较量,这些较量要一次比一次激烈,直到推向最后的高潮,在高潮部分展开全剧的最后一次决定鹿死谁手、谁胜谁负的总较量;结尾就是结局,也就是向观众交待冲突的最终结果,即主角最终的命运究竟是怎样的,他们是死了还是活了。”
    见王大胖还是一副迷迷糊糊,似懂非懂的样子,丁昆又举例解释道:“比如说那部十分成功的卖座动作电影《生死时速》,就是非常标准的三幕式结构。电影的第一幕,是退休警官培恩杀死巡逻的警察,在电梯中安置炸弹,并以电梯中的十三名人质为要求,勒索一百万的赎金。洛杉矶特警奉命赶来,其中的两人——杰克和夏利机智勇敢地排除了炸弹,并在千钧一发之际,救出了全部人质;这一部分,是电影的第一幕,它叙述了杰克与培恩的恩怨由来,属于冲突的建置部分。而第二幕则是故事的主体,也是电影名字的由来:坏人培恩展开报复,把一个定时炸弹安放在一辆满载乘客的巴士上,再打电话告诉杰克,而勇敢的杰克在得知这一事后,马上驾车向那辆巴士追去,经过重重障碍,斗智斗力,杰克才把巴士上的乘客救下来,这一幕就是电影冲突的对抗部分。第三幕则是杰克与培恩在地下列车上进行一场生死搏斗,最终杀死培恩,救出了女主角,这就是故事的结局部分。”
    经过丁昆这一番具体的解说,王大胖这才恍然大悟道:“你的意思是说,剧本创作,就跟我以前在课堂上老师教我们写议论文是一个道理,就是要遵循提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