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唐军与燕军之间不仅隔着一条官道,而且还隔着一条滹沱河,唐军的箭矢可以隔河射向燕军,可燕军的骑兵却必须涉过河流,才能冲到唐军面前。虽然流经常山的这个河段水流缓慢,泥沙淤积,骑兵可以涉河而过,但这个天然的阻隔还是极大地延缓了燕军的冲锋速度。
所以,当燕军骑兵疯狂冲向南岸的时候,唐军的箭雨已经把他们一半以上的人射倒在了滹沱河中。就算有少部分人冒死冲到了唐军的方阵前,可如林的长枪还是把他们一个个都挑落马下。
史思明不甘失败,一次又一次命令部队发起冲锋。可是,除了在滹沱河和唐军阵前扔下一片又一片的尸体之外,他什么便宜也没有捞着。
眼看自己的两万多骑兵已经死伤大半,史思明才不得不停止了这种自杀式冲锋,下令部队向北退却,找一个地方休息吃饭,同时等待正在南下的步兵。
短短一个上午的三次交手,已经让史思明结结实实地领教了李光弼的厉害。
有生以来,史思明还是头一次遭遇如此惨痛的失败。
当然,史思明是不会轻易承认失败的。在他看来,自己只是犯了大意轻敌的毛病,仅率领骑兵轻装疾进,才会吃这种单一兵种作战的亏。所以,只要等后续的步兵前来会合,他一定能够对李光弼实施反击。
待会儿,咱们弓箭对弓箭,长枪对长枪,骑兵对骑兵,看看到底谁厉害!
史思明咬牙切齿地想。
然而,此时的史思明绝对无法料到——从饶阳火速赶来的那支援军,马上就将被李光弼一口吃掉。
燕军第三次后撤时,李光弼并没有追击。
因为他料定,敌人的援军马上就要到了。
果然,燕军退去不久,常山北面的一个村民就火急火燎地赶来报信,说饶阳方向来了一支燕军步兵,人数大约五千人,已经进抵九门县(今河北藁城市西北)南面,正在一个叫逢壁的地方休息,转眼就会与史思明的骑兵会合。
李光弼闻报,当即决定赶在燕军会合之前,对停留在逢壁的这支敌军发动突袭。随后,李光弼派出步、骑兵各两千人,不带军旗战鼓,沿着滹沱河隐蔽前进,悄悄摸到了逢壁。此时,这支一昼夜赶了一百七十里路的燕军早已人困马乏、饥渴难耐,有的正倒头呼呼大睡,有的正忙着生火做饭。他们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一支唐军特遣队已经悄悄摸到他们身边,并且把屠刀架到了他们脖子上……
这一天中午,在逢壁歇脚的这五千名燕军官兵,根本来不及反应,就全部被唐军砍下了脑袋。
五千余人,没有一个幸免。
听到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消息时,史思明半天也没有回过神来。
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碰上了一个可怕的对手。
只是史思明并没有料到,从这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的终点,这个对手将与他死死地纠缠在一起,让他一次次品尝挫折的滋味,一次次咀嚼失败的苦果,并且深深感受什么叫做刻骨铭心的耻辱……
李光弼,似乎生来就是史思明的天敌,也是他的梦魇。
五千援兵全军覆没之后,史思明再也不敢恋战,慌忙率领部撤至九门县。
此次战役,李光弼不仅一举克复常山,而且迫使燕军解除了饶阳之围。当时,常山下辖九个县,经此一役,有七个县回到了唐军手中,燕军所控制的,仅剩下九门、藁城两县。
李光弼一到河北就打了这么一场漂亮仗,这无论是对于一度消沉的河北抵抗力量,还是对于一夕数惊、神经早已高度紧张的玄宗朝廷,都无异于一针令人振奋的强心剂。
接下来的日子,随着河北战局的逆转,以及各地唐军的英勇反击,整个战争的形势变得对李唐朝廷越来越有利。与此同时,一度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安禄山,忽然发现自己的情况越来越不妙了。
无论在东、南、西、北哪个方向上,胜利的消息都越来越少,而进攻受阻或遭遇失败的战报则一封接一封地递进他在洛阳的皇宫。
安禄山感到了恐惧。
他不由自主地感到了一阵莫名的恐惧——这刚刚披上身的黄袍,究竟还能穿几天?
【四面楚歌:安禄山的恐惧】
自从常山失陷、颜杲卿殉国后,仍然坚守在平原郡的颜真卿就有了一种孤掌难鸣之感。
当时,李光弼的河东援军尚未进入河北,史思明、蔡希德等燕军正横扫燕赵大地,颜真卿苦于势单力孤,自保尚且不暇,根本无力对燕军进行反击,所以心里颇为懊恼。
就在这个时候,从附近的清河郡来了一个叫李萼的年轻人。
他打算来跟颜真卿借兵。
清河郡位于平原郡的西南方,与平原相距大约只有二百里,可谓唇齿相依。此郡目前虽仍在唐军手中,但它一旦陷落,平原也就危在旦夕了。此外,尤其重要的是,朝廷很早就在清河设置了一个超大型的战备储藏库,其中囤积了每年从江淮、河南等地收缴上来的钱粮布帛,同时还储存了大量军资器械,在当时被称为“天下北库”,其目的是专为北部边疆各军提供充足的战备资源。截至李萼来见颜真卿的时候,这个军需库里仍然存有布三百余万匹,帛八十余万匹,钱三十余万缗,粮三十余万斛,兵器铠甲五十余万套。可想而知,一块这么大的肥肉挂在清河,燕军肯定是垂涎欲滴的。无论是北边的史思明,还是南面由安禄山任命的魏郡太守袁知泰,都随时有可能出兵进攻清河。
所以,清河的士绅父老才会委托李萼来跟颜真卿借兵。
李萼这个人刚刚二十出头,年纪不大,可说话的口气不小。他先是恭维了颜真卿一番,什么“首唱大义,河北诸郡恃公以为长城”等等,然后把北库储藏的物资数量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颜真卿,紧接着又说:“即便是保守估计,清河的财富至少也是平原的三倍,军事物资至少是平原的两倍。”说完这些,李萼才道明来意:“颜公若能拨给清河一部分兵力,安抚当地父老,则清河、平原二郡,皆可作为您的腹心,而周边各郡县,就会像您的四肢一样,完全听从您的指挥。”
其实,就算李萼不告诉他这一些,颜真卿也很清楚清河的重要性。
可问题在于——他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沉吟半晌后,颜真卿面露难色地说:“平原郡所有的军队,都是不久前刚刚招募的新兵,几乎没有受过军事训练,恐怕自保都有困难,如何援助清河?”说到这里,颜真卿忽然又话锋一转,“不过,我们也不妨假设一下,如果我真的借兵给你,你打算怎么做?”
毕竟,组织力量反击燕军一直是颜真卿日思夜想的事情,如果眼前这个年轻人真有能力,也未尝不能考虑与他联手。
然而,面对颜真卿的试探,李萼却显得很不高兴。他说:“清河父老委托我来找您,并不是自己没有实力,想依靠您的军队抵抗叛军,而是因为仰慕您的高义,希望与您共图大业。如今您连一个准信都不敢给我,我又怎么能轻易说出我的计划?”
听到这句话,颜真卿心里立刻对这个李萼刮目相看。
因为,这个年轻人的城府显然比一般人深得多。
在颜真卿看来,心里藏得住事的人,就有可能是会做事的人。
可遗憾的是,这只是颜真卿一个人的想法。他身边大大小小的将吏都对这个年少轻狂的李萼极为反感。他们异口同声地告诉颜真卿——别理这小子,燕军是那么好对付的吗?分给他兵力,只能徒然削弱我们自己的力量,到头来还一事无成!
颜真卿迫于众人的一致反对,最后只好拒绝了李萼。
李萼愤然回到宾馆,马上提笔给颜真卿写了一封措辞激烈,并且充满了威胁意味的信。他说:“清河没有投靠叛军,一直坚持站在朝廷这边,如今还自愿向贵军奉送钱粮布帛和军资器械,可您不但一口拒绝,而且还疑神疑鬼。现在我把话挑明了吧,我回去后,清河势必难以在两强之间长久保持孤立,最后只能投靠某一方。到那时候,清河就成了平原眼皮底下的一个劲敌,您难道不为今天的决定后悔?”
如果碰上一个小肚鸡肠的人,李萼说这种话等于自杀。
因为,这封信不但极大地触犯了别人的尊严,而且还公然发表了投敌言论,实在是有点玩火自焚的味道。在这种兵荒马乱的非常时期,人家要是栽他一个叛国投敌的罪名,随便把他抓来一刀咔嚓了,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幸好,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李萼,碰上的是为人正直、性情宽厚的颜真卿。所以,他不但不会被人一刀咔嚓,反而凭借这封信,促成了颜真卿借兵给他的决心。
关键是李萼信中的最后一句话,一下子点醒了颜真卿——清河既可以成为平原的盟友,也可以成为平原的敌人!所以,李萼此行与其说是有求于平原,还不如说是在给平原一个机会。
要结盟还是要树敌,就看你颜真卿当下的选择了。
想到这一层的时候,颜真卿顿时有些心惊——自己只顾着随顺众人的意见,差一点就铸成了大错!
随后,颜真卿立刻赶到宾馆会见李萼,然后点选了六千名士兵给他,并且一路把他送到了平原与清河的交界处。握手话别的时候,颜真卿最后又问了一句:“士兵我已经给你了,你能不能告诉我,你打算怎么做?”
李萼胸有成竹地笑了,说:“听说朝廷已派遣程千里率十万精锐,自崞口(今河南林州市西南)东进,但叛军据守险要,竭力阻击,以致官军无法前进。我打算先率部进攻魏郡(今河北大名县),擒获安禄山任命的太守袁知泰,迎回原太守司马垂,推其为河北西南部的义军首领,然后分兵打通崞口,迎接程千里兵团进入河北,继而克复汲郡(今河南卫辉市)、邺郡(今河南安阳市),最后北上直捣范阳。同时,平原、清河两郡,可率领各联盟郡县的兵力,集结十万人,南下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黄河渡口),再沿河西进,分兵据守险要,切断安禄山的北归之路。总之,此次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