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高科技军阀-第6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于日本在新式的更jīng确的脉冲雷达方面进展缓慢,于是找到了轴心盟友德国。在1940年年初,日军方技术人员秘密访问德国来jiāo流各自技术发展。日本海军和陆军各自派出自己的技术小组,并且他们的行程安排上也没有一点沟通和合作,德国人分别接待了2次相同目的的访问团。

当这些人到达德国后,德日双方也没有以诚恳的态度来jiāo流技术。德国人虽然让日本人考察了他们的防空预警雷达一段时间,也看到了新式“弗瑞亚”雷达,但德国很本不告诉他们的“弗瑞亚”雷达用来做什么,同样日本人也没告诉德国他们研制成功了微bō空腔磁电管。德国人一直认为日本人没有什么在他们面前值得一提的东西,日本人也是这么想的,“德国这方面也许早领先我们了。”

日本人回国的同时,日本海军也收到美国和中**舰装备雷达的情报,当专家们回来后,日本海军开始发展自己的雷达系统。这些专家很快就研制出一台脉冲雷达的原形,一共生产了80套,后来改进出舰载防空水面搜索雷达“21”型雷达,大约装备了80套。不走运的是,由于制造工艺问题,“21”型雷达在军舰上使用时可靠xìng不好,在不良海况时很糟糕,日军cào作员对此反映可以说相当的恼火。

与海军在同一时间里,日本陆军也独立发展了自己的新式雷达,刚开始的原型很不适合野战使用,但紧接着出现了“6”型对空预警雷达,它的发shèbō束很宽,和英国早期的雷达相似,发shèbō束扫过几个竖直面,接收器活动在3至4个方向上来接受反shè回来的信号。一共造了大约300台,1940年开始服役。

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后,日军开始对原英国、荷兰、美国在亚洲和太平洋的殖民地发动全面进攻,随后开始威胁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在这场侵略进攻狂cháo中,日军还在新加坡缴获过英国的雷达系统,在菲律宾的美军小岛上缴获了美国的“scr-268”雷达,还有一部被破坏的“scr-270”雷达。

日本的雷达系统首次结合了由日本人自己发明的“八木天线”,另一方面,海军利用缴获的美军雷达,仿制出“41”型防空火控雷达系统,随后改进为“42”型雷达,xìng能较前者稍佳,日本一共生产了数百套该型系统。日本陆军也从缴获的美国雷达派生出自己的一系列雷达,但是仿制的效果很差,日本人很不满意,仅仅生产了少量。战争后期,日本陆军终于成功改进出可靠实用的新式雷达。这样,日本海军和陆军都从自己的早期的固定的雷达系统派生出新的雷达。海军的雷达都改进为更轻的可移动部署的“特13”型雷达,到了1942年生产了更轻的“特14”型雷达,当年就生产出上千套该型雷达,这种雷达转动是用手动cào作的,天线构造也是很简单就是一个“丰”字型架子。

此刻,值班军官们正坐在数排监控台前,神情紧张地监视着显示屏。不过,除了紧张之外,多少还有点自豪。在值班军官身后,有数名国内知名专家的技术指导。

这套“白光”系统往日里故障层出不穷,今天难得运转得如此顺利。防空作战指挥所内光线黯淡,开着电风扇以保持恒温,从显示屏上的情况看,今天整个日本秋高气爽万里无云,该系统之所以运转顺利,也许原因就在于此吧。

日本的防空系统依靠全国的多处雷达基地的支撑,过去一直采用落后的手动方式。也就是说,雷达基地通过无线电向战斗机指示敌机的位置,并把战斗机引导到会敌点。采用手动方式,从发现目标到识别需要不少时间。如果敌机的速度很快,等到战斗机飞到的时候,敌机已经飞远了。

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日本政fǔ才决定建立“白光”系统。

制造“白光”的大公司在日本有三家。当日本政fǔ决定采用“白光”系统的消息一传出,各大公司便展开了一场jī烈的推销大战。

“三菱”公司使用一切手段,通过收买和拉拢日本政fǔ的上层官员,向政界提供巨额捐款等,终于蠃得了大宗订单。

在日本政fǔ决定购买“三菱”公司的”白光”系统,但从购买电子设备第1号机起,故障就层出不穷,工程一度延期,再加上“三菱”公司巧立名目,如要在各地雷达上增设反干扰装置等,总费用一再膨胀。当然,这些费用都是由日本国民的血汗钱来负担的。

现在,安装阶段总算是结束了,可是整个系统运转并不十分灵活,目前只好作为调度期同手动警戒管制系统配合使甩。

此刻,在监控台的显示屏上,星罗棋布地显示着许多半圆符号,指示出位于各处的雷达位置。

突然,在巨型显示屏幕上,距鹿儿岛西北方向400公里处的东中国海上空,出现了一个国籍不明的飞机的白sè双重圆符号。

识别监控台前的值班军官按着键盘,将“不明”键转换成“敌机”键。在二楼坐镇的指挥官向新田原航空基地发出紧急起飞的指令。过不多久,从新田原紧急起飞的一队“烈风”战斗机的符号出现在巨大的显示屏幕上,cào作员用手动的方式显示出其航向延伸指向同敌机的预期航线jiāo会点。

!d@T

(四百八十九)神秘的轰炸机

(四百八十九)神秘的轰炸机

在新田基地的警戒待机室里,松田上尉和伊藤上尉正在喝咖啡,突然,红灯闪亮,警铃大作,他俩赶紧抓起自己的飞行服,大步冲出屋去。e^看

天才méngméng亮。地勤人员已经从待机室左侧的一个机库中拖出了两架“烈风”战斗机。它们在拂晓的昏暗中,看上去就象是有生命的实体。

在手持步枪的卫兵和德国纯种狼狗的警戒下,两人朝着各自心爱的座机奔去。

伊藤跳上1号机,松田跳上2号机,迅速戴上了飞行帽,然后关上了座舱盖。在事先就被拉到了跑道头上的飞机上,松田飞快地检视了一遍仪表和开关。这时,只见伊藤座机的螺旋桨已经变成蓝白sè的了。

起飞的指示发出了。伊藤的座机开始加速,跑道的终端迎面冲来,伊藤用力拉起cào纵杆,圆钝的机头随即昂起,刹那间,即将破晓的天空就在前面。

相隔几秒钟,松田的座机也离地飞起。

两人虽然有些紧张,却并未感到过份的不安。因为迄今为止,他们已经历过几十次紧急起飞了。

从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在中国还未向日本宣战时,和中国临近的各基地紧急起飞的总次数近2000次。多数时候碰到的是中国方面的侦察机,当然有时碰到的只不过是偏离了航线的民用飞机或大群的候鸟。

不用说,中国飞机接近日本领空的目的是企图侦察雷达基地,查明日本雷达的控测距离,战斗机xìng能和通讯频率等。因为根据德国人和英国方面的电子战经验,中国方面只要掌握了日本雷达的bō长,就可以使日本雷达变成瞎子。尽管”白光”系统的各基地雷达全都安装了反干扰装置,但如果中国人施放更强大的干扰bō,仍然免不了要遭到被nòng瞎,暂时丧失机能的厄运。

作为日本方面,可以改变雷达bō长,脉冲宽度或增大发shè功率来消除干扰。但若中国方面也跟着改变于扰bō长,增大干扰强度来相对抗的话,那么干扰与反干扰的斗争就会没完没了地持下去,日本方面即使投入再多的人力物力也无济于事。

这就是电子战。无论是海军还是陆军的航空兵,都得依靠雷达发挥作用,一旦雷达瘫痪,其后果是不可想象的。

两架“烈风”战斗机在天上汇合,然后向着拦截空域飞去。

很快,在大海上空,两架“烈风”战斗机拦截到了目标。

伊藤和松田都将手按在了各自座机上的火炮shè击装置的按钮上,远处天空中的yīn影越来越清晰,那是一架具有尖锐外形的大型飞机。

“这是中国人的运输机!噢!不!不对!”伊藤通过无线话筒喊了一声,“这是中国人的轰炸机!”

“这是什么型号?是‘快刀’吗?”松田问道。

“不!不是!它比‘快刀’要大得多!”伊藤不安的回答道。

g7“快刀”中型轰炸机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新型轰炸机,它是中国海军与空军轰炸机部队共同开发的战术轰炸机。中国海军要求得到一种飞行速度快,航程远,既可以采用空投鱼雷与水平轰炸手段攻击敌人大型舰艇,也可以对敌人目标进行俯冲轰炸的岸基轰炸机,并且可以依靠自身的高速摆脱对方战斗机的截击,此外还要求很好的空中运动能力,必要时可以攻击对方的轰炸机甚至战斗机,为己方轰炸机群提供一定的远程空中掩护,降低护航需求,减轻护航战斗机的压力。

海军提出要求以后,“北洋航空”就开始了设计,试制这种快速轰炸机,研发编号为“yg7”。为了满足中国海军的要求,该机运用了中国最新的航空技术,机身为硬壳式结构,机身造型流线,机翼采用低阻力的层流翼型,目的是为了提高运动xìng能。此外还安装了空战襟翼,使之具备类似战斗机的飞行xìng能。

1941年3月样机首次试飞,即成功达到了速度370节,航程3000海里的高xìng能,机内装有jīng密的投弹瞄准控制设备,投雷,投弹准确度很高,空中运动能力也很出sè,各方面xìng能均令中国海军满意,于是中国海军立即下令投产。然而,据说中国海军指定的改进型“k8”发动机一直不够稳定,只进行了小规模生产。

实战记录表明,在海平面高度飞行时,该机的速度比大多数日本的战斗机都快,在空中飞行动作极为敏捷,无论防空火炮还是战斗机都很难击中这种飞机,此外该机装甲相当强大,日军战斗机使用的机枪很难打落,是中国少有的几种可以凭借自身xìng能,在无护航情况下侵入重点防护目标上空的轰炸机之一。

正是因为“快刀”如同它的名字一样可怕,所以在看到这样一架轰炸机后,松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