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教育病_对当代中国教育的拷问-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浪费,同时也是对一个人生命的浪费。
2002年的新学期这一天,清华大学迎来了一位不同寻常的新生。之所以说不寻常,是因为这位新生是两年前另外一个著名大学——北京大学的退学生。他叫肖喆。他之所以退学,并不是因为他成绩不好,也不是他对北大失去信心,而是由于他母亲在两年前的一次错误、一次对他选择肆意篡改的结果。1999年8月,肖喆以总分659分的高分,考取了北京大学。在报考专业一栏中,肖喆填的是生命科学。因为肖喆从初中时就对生命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而使他对生命科学产生浓厚兴趣的,正是北大教授潘文石。在一次肖喆参加的全国青少年生命科学夏令营中,他遇见了潘教授并得到了潘教授送给他的一本书。在这本名为《秦岭:大熊猫的自然庇护所》一书的扉页上,潘教授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如果哪一个物种的最后一个个体停止了呼吸,就意味着地球又有一段灿烂而不可再现的历史悄然消逝去。我们的子孙也就是失去了这份宝贵的自然遗产。让我们用共同的智慧和努力来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
就是这样一段充满了对一种生命消亡之忧患的文字,激起了肖喆对生命科学的强烈兴趣。于是当他在填写高考自愿的时候,他便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北大生命科学系。然而,当他兴高采烈地接到北大入取通知书的时候,他傻了!录取他的不是北大生命科学系,而是北大无线电电子学系。此时,他才知道,原来是他的母亲在没有征求他意见的情况下擅自篡改的。顿然,肖喆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他不干,他扔了通知书,一再表态第二年要接着考。一直到临近开学的前几天,肖喆一直坚持己见。面对此,整个家族都慌了手脚,最后肖喆的母亲甚至哭着求他去北大报到。肖喆的心还是软了,他带着一种无可言说的遗憾,来到了北大。
然而,在北大无线电电子学系求学的过程却成了肖喆从未有过的痛苦经历,他的学习成绩曾一度出现不及格。尽管很要强的肖喆从二年级开始学习成绩已经大有起色,但他始终认为,要学就要到中国最好的地方去学。既然北大的无线电电子学系不如清华强,那么就干脆就退学吧。可以想象,他的这个决定对他的父母又将会产生什么样的震动。但这次肖喆没有任何妥协,他主意已定绝不再失去任何一次人生的选择。一年后,肖喆以湖南省有史以来高考的最高分——703分,摘取了2002湖南省高考状元,并如愿以偿地进入了清华大学。而就在肖喆重新确定人生的这次高考中,其作文的题目恰好是《心灵的选择》。
在上面这个真实的故事中,由于肖喆之母对她儿子自我选择的一次剥夺,因而导致了肖喆在历经三年之后的又一次选择。而且,肖喆最终还是没有回到他最初的兴趣点上——生命科学。或许是他依然成全了她母亲的一种愿望,抑或是在历经了三年的生命疲惫之后,他选择了放弃?但我认为很有可能因为这次变故,中国今后少了一个一流的生命科学家,而多了一个三流的电子工程师。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项伟大的成果不是以一个人的兴趣为出发点的。没有兴趣的人只能为了生存而复制这个世界,而唯有强烈的兴趣才能激发一个人去创造一个新的世界。
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斯宾塞在其教育学专著《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中曾经这样写到:
“兴趣是学习和求知最大的动力”,这句古老的谚语今天和以后都不会过时。这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它所包含的是人类知识的一个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法则。
这个被很多人称之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二个牛顿”的斯宾塞,他一生都在倡导一种快乐的教育方法。他永远把孩子作为一个主体,而教育实际上是一种不断的诱导和发现过程。据悉美国人受斯宾塞的影响很大,一位叫艾利奥特的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曾经是这样评价斯宾塞的:“很少有人像斯宾塞一样,在各个国家、各个阶层的人民中有那样大的吸引力。他像闪电一样冲击着美国和英国的学校教育。在美国,他的思想统治着美国大学达三十年之久。他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先锋。”
这种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它主张的是一种挖掘人类无限潜能的方法,而不是人为的去制造一个人。所以,在美国和英国的学校教育中,分数从来就不是最主要的,他们更注重的是对一个人心智的培养。斯宾塞说:“我建议所有的父母,不要太看重孩子的考试分数,尽管它是一个暂时无法改变的事实,而应该更多地去关心孩子的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尽量留住孩子最宝贵的兴趣和同样宝贵的好奇心。不要用分数去判断一个孩子的优劣、好坏,也不要以此为荣辱。”
留住孩子的兴趣而不要把分数看得太重。这是斯宾塞对教育的一种忠告。但这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这似乎是一种梦乞。因为中国的应试教育所关注的就是分数,因为应试教育的本质就是以分数高低来论成败的。所以兴趣,这算什么东西?于是,被剥夺了兴趣的人就像皮影戏中的一个木偶,在一个他者的操作下翩翩起舞,而在舞台的后面,却同时坐着三个操纵者——应大爷(应试教育)、老大娘(老师)、还有家长们。就是在这样一个三位一体中,人从小就被抽掉了生命的气韵,并跟随着一辆已经被撞瘪的东方列车,驶向“远方除了遥远而一无所有”的极乐世界……
灭杀生命兴趣的一曲曲挽歌
有一个叫于苗的女孩,她从小就上了那辆列车并由她妈妈亲自押车,一路呼啸。可是她终于有一天发现,窗外的景色是如此秀丽,我为什么不下去在山花浪漫中把美丽收拾?我为什么一定要在被规定的时间内放风我的视野?于是她终于有一天不顾一切地跳下了火车,并大声地向全世界的人呼喊道:我不是产品、我不是股票、我也不是六合彩。我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我要浪迹天涯。
在过去的21年的生命中,我始终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孩子。虽然我也曾无数次抱怨过现实,想与其抗争,可是我那么渺小。我能做什么呢?曾经梦里发现人生无比美丽,我却注定要回到现实中,走别人为我设计好的一条看似令人羡慕的、前程似锦的路……
我是个固执的孩子,纵然妈妈有千万个理由送我去英国读书,我也不希望因为我的花费而牺牲家人的幸福。花家里那么多的钱,好象像罪人一样,而我又一点儿也不快乐,出国真那么好玩吗?在异国他乡有多苦多难多孤独多小心翼翼多担心受怕,你知道吗?
妈妈每天像查作业一样检查我的日记,在日记中我甚至不敢讲真话。记得在小学时的一次期末考试前,我在日记中写了这么一段话:“明天就要考试了,可我一点儿也不害怕,考试算老几?不就是老师发张卷子做嘛。“其实写这些话只是为了讨好妈妈。说实话,我真的怕考试,每次都怕。那时我想,小孩子的心是多么可怜啊……想到小时候被强迫去做的许多事,我搞不明白。大人们让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难道不希望我们快乐地生活吗?
……
当然,对我而言,去英国读研究生就是一个绝好的看世界的机会。只是大学四年之后,在我身体里滋生出来一种渴望自我、向往自由的情绪。那种情绪不时质问着我:出国留学是唯一的出路吗?这是一条可以达到光辉彼岸的必由之路吗?人生原本是可以有许多种可能性的,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活法。
所以,我打消了去英国读书的念头,我要和小德一起去浪迹天涯……
一个与生命抗争了21年的女孩,最终以浪迹天涯结束了她长达20年的抗争并开始了她的新的生命里程。此刻,我相信于苗的母亲一定是怀着一种悲伤的情怀而在默默地流泪。因为她的女儿没有履行她们之间那份只有一方签字的人生合同。在中国,一个长者的最大悲哀莫过于一位小辈对他精神意志的背离。因为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长者对小辈之一切的越俎代庖,甚至包括小辈生活的一切细节比如查看日记、小辈的学习、小辈的高考、小辈的爱好、小辈的感情、小辈的工作、小辈的前途、小辈的婚姻、当然也包括小辈的兴趣……我想,这种现象只有我们人类才会有的,而中国人又是其中的佼佼者。
余秋雨先生在他的《文明的碎片》一书中这样写道:
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把并不存在的文明前提当作存在。文明的伤心处,不在于与蒙昧和野蛮的搏斗中伤痕累累,而在于把蒙昧错看成文明。
在法西斯屠杀无辜平民的现场,一个母亲高举着婴儿喊道:“他还是个孩子!”然而喊声换来的是笑声和枪声。她原以为还有一个在人性边界上的最后前提,事实上这里已没有这个前提。
眼下,当我们把一个个幼小的生命关在成人的牢笼里并按照成人的意志在“教育”他们的时候,我们有多少母亲双手高举起他们的孩子在喊道“他还是个孩子!”可怕的是,我们几乎没有人在喊。我们都在自以为是的把一种蒙昧错看成了文明。我们都在用一种所谓的文明在持续剥夺着一个幼小生命本应有的快乐。更可怕的是,当我们有人在高喊“他还是个孩子”时,换来的却是应试教育那双虎视眈眈的眼睛以及每个人必须起跑的发令枪声。我们原来以为孩子在人性的边界上应该有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我们应该让他们拥有属于他们这个年纪应有的兴趣和游戏规则,因为人生的每一个脚步都有其不同的轨迹,而正是这不同的轨迹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金光大道。不管它通向何方,都同样精彩——通向科学是一种精彩;通向人文也是一种精彩;通向艺术是一种精彩;通向技工也是一种精彩;通向律师是一种精彩;通向环保同样是一种精彩……为什么成功就一定要出人头地?谁规定的?为什么成功就必须要荣华富贵?谁下令的?真正的成功从来就是自我生命的一种验证,管别人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