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要测水平,最好是一次性吊装到位,凌子嫣让许佛开了台挖掘机代替起重机用,经过一下午的折腾,
许佛在美女面前超水平发挥,一台挖掘机开得如臂使指比起重机还灵活好用一整天的折腾终于把水轮机吊
装到位。凌子嫣对许佛的表现很满意。
发电机房为了节约建材就设在那个半开放的山洞里。
工程队冒着细雨清理干净工地上碎石和垃圾,安装好引水渠闸门,最后将取水口的土石完全挖开。钢制闸
门发挥了它的作用,水没有涌入,现在就等混凝土完全干透即可发电。
这座水头16。5米,水流量每秒10立方米的小水电站,全部建成以后可以提供5台机组1160KW的电力。
目前需要的用电量还没有必要开通全部机组,就先开通两台240kw机组,给穿越者的早期建设供电,未来
将开通全部5台机组1160KW的电力向兴宁全县供电。
因为最终将有五台发电机同时发电,凌子嫣计划建立起一个上规模的电网系统。
系统是当初成套采购的,一部分就用拆迁下来的旧设备,这个电力网将采用110千伏电压高压送电,用电
则采用工业380伏和民用220伏,这都是现代时空现成的电压标准,也符合他们带来的各种机械设备的用电
需求。现在,这个电网系统还只修到工业区和营地。
电网的输电线路萝卜为了安全起见原打算都安装在地下,但是没有合适的耐腐蚀的电缆套管,所以就只能
采用电线杆架空输电,好在从水电站到工业区的线路全长才两公里,加强巡视完全可以保证安全。
为了防止发生意外的触电事故,穿越者对全体民工都进行了安全宣讲,
否则对电完全没有概念的乡民们是很有可能去爬电线杆用手摸电线的。真要出了人命,在这样的地方可是了不起的大事。
最后,所有的电线杆上都做了,严禁攀爬,电死勿论!的标识。
成立了电力组,,招了几个穿越者参加,负责管理电站和电网供电,凌子嫣当了组长,连对电一窍不通的许佛也申请加入了,说是为了保卫电站和电网安全。
李正石调侃说,我看,你是为了保护电力组组长的安全才是。
水库修好还得修配套的灌渠。看起来简单的修灌渠技术含量比起修水电站也不差许多,在高低测量和线路设计方面的要求非常苛刻,修好的水渠必须高下相循才能通水。也是啊,你修的灌渠如果中间低两头高,那怎么可能通水啊。
按萝卜的说法,旧社会如果修渠不通的话,负责人是要自杀谢罪的。
坡度也有讲究,坡度陡了,水流太急会冲刷渠道,会造成渠道毁坏,
坡度缓了水流太急缓,泥沙淤积,也会造成渠道拥塞。
灌溉需要的配套灌渠干渠支渠长度最终达到十几公里,从后山修建的渠首引水,修干渠绕过左岸山峰向三角洲的农田供水。
工程完工后,黑龙寨留下两三千识字的民工做庄客,还要种田开矿,建工厂呢,劳动表现好识字的民工就留下一批打工好了。
哼哼高薪高待遇,有前途的工作还怕留不住人。
第二十三章建设展开
虽然修好了水库,正常的蓄水运行,还需要等待雨季来了再开始。
从开始截流筑坝,宁江河道自水库大坝到黄陂河口一段就基本处于断流的状态,好在截流的宁江上游水量汇入黄陂河,黄陂河口下游的宁江河道还基本正常,目前倒没有引发什么不良反应。
李正石认为水库蓄水应小心谨慎进行,不能影响下游,李正石可不希望像天朝在雅鲁藏布江修水坝引发下游阿三国家紧张抗议的事情发生,宁江下游可是还有一个兴宁县城呢。
这个时期,兴宁和外界的交通主要通道不外乎是两个,或者走旱路翻越崇山峻岭去往北方的江西赣州,或者走水路经宁江下游进入梅江到广东梅州再经梅江下游入韩江到潮州出海。比较起来,方便舒服的水路比起难走的旱路无疑更重要。
李正石可不想立足未稳就和其他强大的势力发生冲突,毕竟,如果影响到与别人休戚相关的交通要道,短时间内人家不明究竟,还可以相安无事,长此以往,难保不和利益攸关者发生冲突,无论是大宋政府还是兴宁盆地里世代聚居的豪门大户,都不是现阶段力量微弱的黑龙寨能惹得起的。
李正石和萝卜蓝美瑜凌子嫣然等人商量以后决定:水库蓄水只能在雨季宁江上游来水量大的时候悄悄进行,水库运行中还需要合理调节下游水量。
目前就是搞好基本建设工作,并且准备一支规模适当的的武装力量,一旦和外界发生冲突也可以有足够的底气。
按照穿越者们的规划,宁江水库下游河道的右岸,将建设成工业区,宁江水库下游河道的左岸即三角洲,将建设成农业区。宁江上游,就将是资源供应区。
蓝美瑜的设想是,把三角洲的五万亩土地全部开垦成稻田。
南宋时期,气候温暖,岭南的无霜期超过三百天,只要有足够的水进行灌溉,完全可以种三季水稻。
如果将来穿越小集团的工业发展起来,建成现代化的化肥厂,有了足够的肥料,这五万亩土地都可以轻松开发成吨粮田。
每年出产五万吨甚至更多的粮食。养活十万二十万甚至更多的人口。
虽然水库还没完成蓄水,蓝美瑜就已经动手组织起对三角洲的开垦了。
招募来的两三千民工,全部被蓝美瑜组织去开垦新稻田,连李正石和萝卜的工程组都被临时抓了去当监工。
开筑稻田沟渠打田埂,都没办法动用机械,只能靠人力进行,
只有在旱整平阶段是消耗了宝贵的柴油动用了机械。
所谓旱整平就是,在高处用挖沟抽条法用车辆将土运往低洼处。进行扒皮,削高填洼,沃土还家。等将来有条件泡田后再想办法作耙拉平。拉、拍找平,最后扶埂做埂,做到地平如镜,埂直如线。
实行旱整地即旱平地、旱耙地、旱做埂。可以在旱地条件下平地,耕地作业方便,省工、省事,土壤细碎,保墒好。将来泡田快,还可以节省泡田用水。
虽然去年蓝美瑜就在三角洲的土地上撒石灰改性还种了苜蓿做绿肥,但还是对土地的肥力不满意。
最后蓝美瑜在旱整地阶段将积攒的肥料全部做底肥施入了新开的土地,这样能做到多层施肥,有利于提高肥效。
施肥的时候蓝美瑜这妞还豪迈地喊了一句:“咱们不过了”!
水田渠道的设计是个技术活。
水田渠道的设计,一是要使渠道具有足够的输水能力,并具有稳定的渠床;二是具有足够的水位,以控制全部灌溉面积内的稻田地面工程。渠道的纵段和横断面的设计是互为联系,互为条件的,需要反复设计和比较,最后才能确定合理的方案。
渠道的断面设计,断面的稳定条件,包括纵向稳定和平面稳定两个方面。纵向稳定是指渠道在设计条件下时,既不发生冲刷,也不发生淤积,或在一定时期内冲淤平衡。平面稳定是指渠道在设计条件下时,不发生左右摆动。渠道和两岸不会发生局部冲刷或淤积。渠道通过高地时要挖方开渠,通过低洼地时要填方筑渠,土质较差时坡度要小些,防止滑坡。
蓝美瑜组织着工程组和农业组,用现代的测量工具测量高度,指挥民工开挖培筑水田渠道,一切都进行得井井有条。
大宋的民工虽然还不太适应女人对他们干活指手画脚,可是对着修整出来的大片平整如镜渠道田埂像线样直的一方一方的大块稻田,也只能赞叹一句:这婆娘好生了得!
新开稻田是件艰苦困难的工作,两三千民工加了机械紧赶慢赶的,到水库完成蓄水,也才开垦出来五六千亩新稻田,李正石倒是对这样的成绩很满意。
这才开头,来日方长,土地不会跑水库不会垮,咱们慢慢来,这五万亩土地早晚都能开垦成稻田!
留下的两三千民工,重新进行了组织,修水库的时候,按照宗族家族分队的方式,按照穿越者的看法,虽然方便,但是弊端不少效率也太低。
雇用劳动在中国历史上源远而流长;按后世现代某学者研究:宋代;由于城市、商品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口的激增它在国民经济中量的比重突发地陡增。
宋代一个农业劳动力每年生产粮食大致在4000斤上下,和1984年每劳生产4379斤大致相当,解放了的农村劳动力必然向其他行业流动聚集。
有研究说宋代的一些矿冶城镇聚集工匠几万人甚至十万人如江西铅山场广西硶水场都不是什么新鲜事,自己弄个两三千人种田做工,实在也不值得别人大惊小怪。
工人为了利益搞劳资斗争的事情也有,史料记载:一不如意就“递相扇诱,群党哗噪”。甚至“竞相求去”,玩辞职罢工的也有。
穿越者给大宋民工的待遇很优厚,包吃包住吃饭管饱不打不骂(也不敢啊)还一个月一贯铜钱,这样的话,你还玩辞职罢工,就随便吧,大宋有的是人口,再招工就是。现在是乱世,有饭吃有工钱拿,还怕找不到人干活?反正穿越者带来的铜钱不少,兴宁盆地还有铜矿,现在和将来都是不差钱。
穿越众对民工的组织管理是按照军事化的三三制,十二人一个班每个班分两组,每个组六人,平时正副班长各带一组。三个班一排,一个排三十六人。由于一班班长代理排长管理,三个排为一个连,一个连通常一百一二十人,三个连一个营,每个营三百五六十人,三个营一个团,一个团一千多人。
大宋民工们平时劳动、训练,有事情还得打仗,大宋的庄客都是如此,不信就去看看《水浒传》
班长排长都是士官,有额外的薪水可拿,孙家兄弟也都加了薪水下连去当排长。
民工们的宗族家族都被打乱了,无论班长排长都是穿越者任命。李正石不会在未来的军队里搞什么选举,搞选举不利于确立指挥员的权威,如果我不愿意服从你的命令,就可以拉帮结派把你选下去,那还指挥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