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4三国智谋精粹-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国人才如此众多,而一些朝代却廖廖无几,是否“造物者”偏爱于三国?其实,“天涯何处无芳草”。西晋文学家左思《咏史》诗中则指出:“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意即哪个朝代没有奇才,只不过是被埋没罢了。 
  为何被埋没?或因无机遇,或因君主不会用才。人才之涌现,多在乱世或盛世,在腐败的朝代人才是难于发挥作用的。盛世之所以多才,是因盛世不是上帝安排,而是靠人去改天换地,没有众多治世之才是难于出现盛世的。乱世,是大动荡、大分化、大转变的时期,旧的统治者已不能再统治下去了,它统治的基础——皇亲国戚、各级官吏等已腐朽不堪,这些人大多是碌碌庸人,无所作为,他们既无力挽狂澜于既倒,也无本事独树一帜,等待他们的只能是灭亡的命运。这时草泽英雄纷纷崛起,逐鹿中原。要图天下,必须有人才,故独霸一方革主大多能礼贤下士,千方百计搜罗人才,所以说这正是用才之秋,也是人才得以脱颖而出的良机。三国历史正好证明乱世出英雄这个真理。如非乱世,织草履出身的刘备何能称帝西蜀?如非乱世,宦官之孙曹操何以能“挟天子以令诸侯”?若非乱世,一县吏之孙孙权何以威镇江东? 
  虽说乱世出英雄,但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7次分裂时代,为何人才以三国最多,最引人注目?这是因三国之主曹操、刘备、孙权都善于用人。他们在其割据的地区竭力发掘人才,可说是搜罗将尽,被埋没的不多。因此,涌现众多人才的时代,一是机遇,二是君主要善于用人,二者缺一不可。而三国人才最引人注目。与《三国演义》作者生花妙笔的描述也有关系。 
  正确评价人始能正确用人 
  三国用人艺术,是我国古代人才学的珍贵遗产。认真进行研究,对于用人是大有裨益的。研究三国用人艺术,要从正确评价人才入手,因为能正确评价人始能正确用人。而要正确评价人才,首先必须实事求是,决不能以成败论英雄。刘备用孔明,可说是善于知人、用人,孔明确是当世奇才个了不起的英雄。可是,因孔明未能实现其北伐宏图,人们颇多异议。有的说他六出祁山,所得只不过三郡,劳而无功,说明他非大才:有的说蜀国人才短缺,致使“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可见他不善于用人。孔明是蜀国的关键人物,他辅佐刘备开始是谋主后当丞相,刘备逝世后他是实际的执政者,蜀国强弱跟孔明当然大有关系。但不能以成败来衡量孔明,把他的优点说成缺点,从而否定这个杰出的战略家。在用人方面,孔明不拘一格,能因才任用,故陈寿说,“是以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三国志·蜀书·费祎传》)许靖是大名士,但没有多大实际能力,刘备入川后原不想用他,孔明因许靖海内知名,用他可扩大影响,吸引更多人才,故力劝刘备任用,刘备乃拜年已70的许靖为司徒。魏延、杨仪两人很有才能,因魏延“性矜高”,杨仪“性狷狭”,两人都不能团结人,他虽依靠这一武一文为军中左右手,却没有任为继承人。他每次出征,治理蜀中事务都委托德才兼备的蒋琬、费祎、董允等人。孔明逝世后,蒋琬、费祎先后管理蜀政,使敌人不敢窥视西蜀,边境无虞达29年。至于孔明未能取胜,这主要是由于客观形势的原因。当时魏国兵力、人力都比局国多3倍以上,经济力量也比蜀国雄厚得多,其统帅又都足智多谋。战争是人力,物力、智力的较量,而魏、蜀两国人力、物力如此悬殊,智力又不相上下,蜀国是不存在取胜的客观形势的。但是孔明以5万兵力能采取攻势,使魏国驻守秦川前线的20多万大军只能坚守,其主将司马懿不得不忍耻接受巾帼妇人之衣,如果孔明没有超人的军事才略,何以臻此!因此,以成败论英雄,是不能正确认识孔明这个奇才的。其次,要正确评价人才,要有一分为二的观点,决不能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对于人才的评价,不能仅从其人道德品质方面去考察,而更重要是要看他对社会做出的贡献。曹操是一个十分残忍又具有雄才大略的奸雄,既有过也有功,对社会发展还是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的。他在用人方面也有其过人之处。他不念旧恶,唯才是举,因而过去的仇人与敌营的人,都奔集于他麾下,为他献智效劳,终于统一北方。如果曹操老是计较个人恩怨,用人吹毛求疵,则不能圆结更多的人为己用,也许他将变成孤家寡人,一事无成。有人因曹操秉性奸诈,连他的雄才大略也一概斥之为邪恶,那是片面的。再次,要正确评价人才,要对具体人做具体分析,决不能用一个框框来衡量天下之才。世上没有万才具备的人,有人精干此而粗于彼,孙权未见出奇谋,但能任贤举能,集“众智”、“众力”于一身,故成一代明主。周瑜虽不冲锋陷阵,但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被誉为英明的统帅。马谡任主将不行,却是个有智计的谋士。马超不善谋略,却是骁锐莫当的勇将。故用人要量才录用,不要强用其所不能。 
  用人攸关国家兴亡 
  能否用人,对国家之兴亡至为重要。三国之兴,与曹操、刘备、孙权善于用人大有关系。刘备”三顾草庐”,孔朗感其知遇之恩,做出隆中决策,为之效忠竭智,才能由弱变强,称帝西蜀;孙权善于用“众智”、“众力”,听从鲁肃的“榻上策”,故能鼎足江东;曹操虚心求教于荀或,遵其“深根固本以济天下”、“坚守官渡待变”之策,方能称雄北方。东汉末年,逐鹿中原的不乏其人,为何只存下三国,而其他人都被消灭了,不善于用人是个重要的原因。袁绍雄踞四洲,兵多粮足,谋士如云。官渡之战,他的兵力比曹操强得多,胜利本应属于他,因他既不听田丰、沮授之谏,又不从许攸之策,疑其所不当疑,决其所不当决,于是贻误军机,被动挨打,以失败告终。 
  刘表居用武之国,拥九洲之众,因其“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又无宏图大志,满足于现状,只能是他人俎上之肉,任人宰割,荆州被分解是必然之理。吕布被称为无故将军,效忠于他的陈宫,为他尽智献谋,他当耳边风,对面谀而通敌图他的陈珪父子,却言计听从。在被曹操围困的危急关头,他不依靠张辽等猛将以摆脱险境,而是想凭他的方天画戟和赤兔马以保妻子安全,结果还不是被曹操所擒,脑袋搬了家。后来三国之亡,也是因用不得其人之故。刘禅宠信黄皓、曹魏重用曹爽、孙皓任用岑昏等一小撮佞臣,都加速了蜀、魏、吴的灭亡。 
  善用人者都采取”五湖四海”政策 
  纵观三国历史,凡善于用人者都采取“五湖四海”的政策。曹操的“唯才是举”实是这种政策的体现。如荀彧、郭嘉、贾诩原是曹操敌人的谋士,张辽、徐晃是亡虏,于禁、乐进是行伍出身,都被曹操所搜罗,加以提拔重用,才得显姓扬名。孙权用人也如此。他不仅重用吴郡人顾雍等,对于避乱江东的广陵人张纮、琅邪阳都人诸葛瑾等,也都重任。刘备取蜀后,除以随之入蜀的荆州人士为骨干外,对于原有益州、东州人士,即便是刘璋的亲疏,都量才录用。孔明在团结这三州人士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把三州人士团结在刘备的周围,拧成一股力量,对巩固蜀国政权起了巨大的作用。 
  用人不计恩仇,是曹操、刘备、孙权的共同点。东汉末年,群雄对立,或友或敌,很难固定,人与人的关系是十分错综复杂的。如果以恩仇做为用人的界线,决不能团结更多的人,也对事业不利。因此,曹、刘、孙用人,对事业有利的,虽仇也用。张绣曾杀曹操长子、侄儿、爱将,后他再降,操也纳之。刘巴为刘备宿怨,他取蜀时为团结益州人士,也不计较其既往而用之。甘宁曾结怨于孙权,后他来降,权不咎其过去,甘宁因此拼力很效,屡立奇勋,成为东吴猛将。 
  用人唯亲的恶果 
  用人唯亲的恶果,在《三国演义》中也有深刻的揭露。所谓“亲”无非有二,一是认为是“心腹”,二是亲属。用人而限于此,人才必然是有限的。所谓“心腹”,大多是佞巨,这些人只看其主子限色办事,为达到个人私利,往往瞒上欺下,他们是成事不足,败享有余,东汉末朝桓、灵二帝,宠信宦官,造成天下大乱,就是典型的例子。因裙带关系而成为权贵的,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是常见的事。这些人大多不学无术,是碌碌无能的庸才,一旦掌握朝政,必然把它弄得一塌糊涂。何进原是屠尸,因妹妹贵为皇后面被封为大将军,正是在这个双料草包的手里,使汉朝名存实亡。用人唯亲即使是曹操、刘备也在所不免,如曹操用夏候渊丢了汉中,刘备用关羽失了荆州,这对于曹操、刘备虽是个别的事件,但也足见完全摆脱用人唯亲也殊不易。 
  树立朋党之害 
  树立朋党之害给人的教训也是很深刻的。凡立一朋党,必有另一朋党与之对立。朋党之争,或一败,或两败俱伤,对国家、对事业都有害无益。当然用人必须依靠骨干,不过这与树立朋党是两码事。因依靠骨干是为更好团结大多数,而树立朋党是为捧一派打击一派,袁绍因宠爱幼子袁尚,对其党徒也大加重用,于是自成一朋党。拥长子袁谭派也就成立一朋党与之对抗。 
  因朋党对立,内部力量大为削弱,终被曹操所灭。刘表因爱妻而让妻党掌握军权,妻党必然拥护其妻所生的幼子刘琮,一朋党于是产生。长子刘琦不甘心失去其法定继承权,求助于刘备,这又立了一朋党。曹操南征,继位的刘琼不与其兄刘畸协力抗曹,而是为保位投降了曹操,结果不仅丢了荆州,连命也保不了。 
  知人、荐贤是用人先决条件 
  知人、荐贤是用人的先决条件。知人才能用人得当,荐贤才能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