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清兴衰录-第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直到顺治亲政,他听说鳌拜、索尼等人曾经盟誓“一心为主,生死与共”,忠心耿耿,十分感动,然后就重用了鳌拜(十动然用)。
  从此,鳌拜跟着顺治,参与管理了很多国家事务,比如如商讨批复程序、联络蒙古科尔沁部、协和太后与皇帝之间的关系、协助会审案狱等等,积累了丰富内政经验。
  在四位辅政大臣中,鳌拜虽然屈居第四,但资格老,军功高,常常气势夺人。应该说,在四位大臣辅政时期,最具有话语权的就是鳌拜,很多政策实际上是出自鳌拜的手笔。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鳌拜步步为营,广结同党,收了很多属下,扩大自己的势力,获得了大权独揽的机会。
  顺治死的时候他之所以立了四个辅政大臣,他的本意是希望通过四个辅政大臣相互制衡,防止某一方做大。但是实际情况的发展大大超越他的预料。
  不过由于清朝初年出了个多尔衮,任何人权利大那么一丢丢,都会引起应有的警惕。所以就在鳌拜大权独揽的时候,他的危险也慢慢降临。要知道,鳌拜的对手可是堪称满清第一女权术大师的孝庄太后(和慈禧并列)和跟着孝庄学习的康熙皇帝。
  更何况,大权独揽之后的鳌拜,就不像先前那么谨慎了。人年纪大了,就容易对过去的事情耿耿于怀,逐渐上了年纪的鳌拜,天天在朝廷上看着苏克萨哈那副嘴脸,这家伙当年曾经投靠多尔衮捞了好处,后来多尔衮死了,他又靠着顺治捞足了政治资本。苏克萨哈这家伙什么力都没出,该拿到的全拿到了,想到这里,鳌拜气就不打一处来。
  所以鳌拜决定,是时候收回苏克萨哈的“红利”了。而且看着自己手下的兄弟,想着自己也算混出头了,也该给自己人一点甜头了。
  康熙四年,鳌拜挑起了换地事件。这个事情,鳌拜倒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多尔衮当权的时候,偏袒正白旗,将冀东肥沃的土地圈给了正白旗。现在鳌拜自己上了台,他就提出圈地应按八旗排列顺序。冀东的土地按顺序应该归黄旗所有(也就是索尼、自己等人)。
  当然他在这个时候提出这个事情,除了要给自己捞点好处,也是想打击打击苏克萨哈和两白旗。
  为此,鳌拜简直不惜大开历史倒车。要知道当时的圈地已经过去了二十年,如果黄白旗换地,牵涉面太广。而且在圈地过程中还规定了如果土地不足,“别圈民地补之”的流氓政策,不难看出,这种坑爹的政策很容易造成很多无辜的人受苦。蛋糕就这么大,谁都想浑水摸鱼,遭殃的自然是老百姓。
  尽管这个政策很坑爹,两黄旗的索尼和遏必隆还是非常支持的,谁心里都有很多小九九。
  当然苏克萨哈肯定是反对的,不过三比一,苏克萨哈就算反对,也是无效的。
  关键时刻,还是有人敢于直言的,出自正白旗的户部尚书苏纳海可能是处于自身利益受损,也可能是出于为国家稳定的考虑(不过我认为他为自身利益考虑的更多些),对圈地持反对态度。
  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出于国家稳定的考虑,也公开对此政策表示强烈反对。
  鳌拜没有想到却有三个不怕死的官员敢于违拗自己换地的要求,他十分愤怒,一激动,就把这三个人定为死罪。
  问题是,这三个人也就是说了点实话。康熙虽然小,但是他并不傻。他表示,不同意处死,最多打100鞭子了事。
  其实如果鳌拜是个聪明人的话,毕竟坐在上面的是自己名义上的领导,虽然还没有亲政,但是总有一天,他要成为自己实际的领导,按照一般的逻辑,应该赶紧巴结巴结康熙。
  可惜,这个时候的鳌拜已经昏了头,权力确实是个容易让人失去理性的东西。他竟然鸟都不鸟康熙的意见,直接就把这三个人干掉了。康熙也无可奈何。
  看起来,鳌拜获得了胜利。实际上,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鳌拜已经埋下了他最终的结局。###第3章 亲政
  你有自己的想法,没问题;你想给自己捞点好处,也没有问题;但是你不听皇帝的话擅自做主,那就很有问题了。有了多尔衮的前车之前,这一点,对于孝庄和康熙来讲,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由于鳌拜同志平常不注意学习,不能与时俱进,不能很好地把握国内形势的变化(比如圈地),而且他自己本人从来都非常固执,老了之后,更加成了一个老顽固,又自以为功劳大,经验丰富。对自己的见解盲目自信,从来不爱听年轻人的想法(比如康熙),更是把康熙看成是自己的晚辈,动不动就在康熙面前训斥其他大臣,找存在感。加上鳌拜同志武将出生,虽然学了不少东西,可是有的时候还是难免举止比较粗暴,不太遵守礼仪。
  这些问题在康熙还没有亲政的时候,还只是小问题。
  但是,康熙六年,玄烨同志14岁。按照清朝的祖制,皇帝的亲政年纪应该是在16岁。但是,清朝初期由于情况比较特殊(皇权之争),顺治14岁就亲政了。清朝这个朝代还是十分看重祖宗的制度的,所谓的祖宗制度,实际上也就是前朝的“判例”。
  这么看来,清朝的制度还很有点英美法系的意思。(到了清朝后期你又会发现,有牛人改变了这一不太成文的规矩)
  由于有了顺治这个先例,到了康熙这个年代,到了14岁,自然会有人奏请太后,要求皇帝亲政。
  事实证明,索尼虽然是个老油条,但是他能够成为官场不倒翁,绝对不是偶然的。他是十分了解孝庄的心思的,而且亲政这种事情,涉及到权利分配,确实比较微妙。所以他联合其他三个辅政大臣一起提出了亲政的奏请。
  康熙显然是个比较有表演天赋的人,他表示:还希望诸位老臣再扶我一把。
  这个时候,顺治的选择还是发挥了作用,如果是宗室比如多尔衮,没准真的脸皮一厚:好吧。
  这四个辅政大臣显然这种底气的,所以他们坚持要皇帝亲政。于是康熙勉为其难地表示,这个,可以有。
  康熙确实是非常聪明,非常善于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磨练,在看人和做事方面,自身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相比康熙,鳌拜就显得比较老古董了。鳌拜的固执己见,使得康熙完全不能推行适应社会发展的制度,而且鳌拜还沉浸在八旗利益的个人小九九中。要说康熙,虽然满洲人的利益还是要照顾的,但是国家的利益也是他需要考虑的问题。
  应该说,纵观清朝268年,在满洲利益和国家利益方面,拿捏的比较好的,康熙应该算是第一人。
  鳌拜的问题,在康熙亲政之后,显得比较严重。
  在这里,我还要顺便插播一下,关于清朝的皇权和权力分配问题。
  关于皇权的问题,要从丞相这个职位开始讲起。皇帝也是人,由于全国事情太多,而皇帝的精力有限,所以他不得不找一个人来,把一部分权力交给他,这个人就是丞相。如果把一个王朝比作一个公司,皇帝大致相当于董事长,宰相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总经理。
  大家知道,一个公司里,总经理的权力是比较大的。同理,丞相的权力也不小。所谓宰相门人七品官。
  虽然丞相是给皇帝打工的,但是问题是,他们都是读书人,一般读了点书,而且能爬到丞相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上,多少是有两把刷子的。
  而且古代读书人,特别注重所谓的青史留名,虽然他是打工者,你要指望他完全听皇帝的话,那是不可能的。他是巴不得你出点什么事情,他好给你提意见,在历史上留下一笔。
  人混一辈子,总要有个盼头,大家都是当官的,自然物质享受不成问题,所以“流芳百世”就成了他们的最高追求。所以皇帝是很不喜欢丞相的,但是没办法,你要找人干活,你就得付出一点代价。
  但是,到了明朝的朱元璋时代,这个人是个超级劳动模范,他不需要人帮着干活,他就能处理完所有的事情,所以丞相(总理)制度到朱元璋手上就算是终结了。但是朱元璋的子孙不是个个都像朱元璋一样拼命,所以明朝又搞出了一个叫内阁大学士的群体,排名第一的内阁大学士称为首辅,除了名字不同以外,基本上和丞相没什么区别。皇帝加几个内阁大学士基本就相当于现在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
  显然,宰相的存在,是可以限制皇帝的专制的。
  到了清朝这个朝代,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代,议政王大王会议对于重大决策曾经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皇太极时期,皇太极已经有意识地加强皇权。
  后来清军入关,建立了全国性的政权。显然,如果光靠他本身的八旗制度,是不大管得好整个国家的。最方便的,就是延续明朝的制度。但是他们也不是照搬明朝的制度,而在明代的制度里,再加上他们许多的私心。这种私心,可说是一种“部族政权”的私心。一切有满洲部族的私心处罚。
  清初经过多尔衮的摄政导致皇权旁落,有清一代,皇帝对权力抓的是比较紧的。从顺治时期开始,清朝的历代皇帝都非常注重自己手中的权力,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专制”,逐渐形成了一种不成文的规定。
  像宰相这种不利于皇帝专制的东西,显然清朝皇帝是不会大发善心地设置的。朱元璋所希望的皇帝具有至高无上权利的这个事情,竟然在清朝得到了发扬光大。在明朝相当于宰相的内阁首辅,到了清朝,虽然也设立了大学士这个职位,但是性质和明朝是完全不同的,充其量相当于一个秘书处。
  既然没人帮你打工,那么自然所有的事情就得靠你一个人干了,董事长和总经理只能一个人兼任。劳模也是被逼出来的啊。
  所以,因为以上原因,在历史上,清王朝的皇帝大多数是比较勤政的,不是因为皇帝有多好,而是清朝的岗位设置的问题。在清朝之前,明朝有内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