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清兴衰录-第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顺治抓了大权之后,根据需要,他对组织架构进行了调整。
  当皇帝是不容易的,要当一个开国皇帝更加不容易,虽然顺治不用像一般的开国皇帝一样要从造反开始他的革命事业,但是南明那帮人毕竟还在垂死挣扎,准备随时抢饭碗。
  国家的事情是比较多的,一个人是干不完的,顺治虽然是个勤奋的皇帝,但是绝对不是一个脑子不开窍的皇帝,事实上,清朝历史上,比顺治聪明的皇帝还真数不出来,更何况他背后还有个老谋深算的皇太后,个人认为,顺康雍乾这几个皇帝的智商大体相当。
  顺治采取抓大放小的方针。对于一些小事,他效仿明朝,成立了内阁,但是这个内阁的权利和明朝相比,那就不在一个等级上,这个内阁只能处理一般性的日常公事(虽然工作量也是很大的),机密的大事是没有权利过问的。这样既可以拉拢汉族官僚,又可以帮自己干点不太重要的活。而且这个内阁的入阁要求也比较低,一般翰林院官员就可以有机会兼任。
  对于特别重要的事情,皇帝还是比较信任直接控制的的机要办事部门。具体到顺治王朝,就是只有议政王大臣才有权力对重要的事情议奏。
  为了进一步博取汉族官僚的支持,作为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顺治还推行了一个很有“民族特色”的制度,具体表现在官员任用上,它的特色就是:在尚书和侍郎这个级别的官员任命上,严格遵照一个职位,两个萝卜——一满一汉。同六部并行的中央行政机构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翰林院、太医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内务府、都察院。
  本来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在顺治的发散性思维下,搞成了两个萝卜一个坑,不过老大还必须是满族人。
  在顺治一系列的手腕之下,相比以前,汉族人得到了更多的机会。
  虽然顺治喜欢用汉族人是事实,不过要说他没有私心,不偏袒满族人,真的像电视剧一样推崇什么“满汉一家”,大家听听就行了,你要真的当真了,那我只能说你太天真。
  但问题是,这个世界上从来不缺少脑子不太清醒的人,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颜色就开染坊。
  而且这样的人还不在少数。
  由于顺治年纪小,看起来不像多尔衮那样精明,憋了十多年的各类牛鬼蛇神们终于有了表现的机会。
  他们以为他们的时代终于来了,又可以过在前朝那种整整人、骂骂人的舒服日子了。所以他们决定,重抄党争旧业。
  陈名夏,江苏溧阳人,1601年出生,这个人是复社成员(所谓复社,大致相当于东林党的儿子,改良版东林党),1643年考中了全国第三名(探花),如果按照正常的发展,怎么着也能混个副部级退休。不过不要紧,再那个年代,只要脸皮够厚,副部级?正部级也不是个事,而且还是有油水的正部级。
  这哥们小时候刻苦学习,才华敏捷,爱好诗文,但是一个人的品行从来和文学修养不太挂钩,陈名夏的人品,那不是一般的差,那是相当的差。
  李自成占领了北京,他投降了李自成。李自成撤出北京之后,他又投奔南明。南明那帮人,对于他这样投降李自成的人是有看法的,一般都会给你一个头衔:“从逆”叛臣。这哥们眼看就要被抓起来,好在他在江南还有几个死党,死党送了个消息,他惊险地逃脱。
  这个时候,陈名夏真的感觉到天下之大,竟然没有容身之处。为了实现自己当官、当大官的理想,陈名夏同志果断地送上门,投降了清朝。清朝对送上门来的才子,自然是大喜过望,陈名夏仕途十分顺利,关键是这哥们的马屁拍的好,一投靠清朝就大胆劝说多尔衮篡位,虽然遭到拒绝拒绝,但是多尔衮看到这么忠心耿耿的人,心里那个乐啊,就把他提拔为为吏部侍郎兼侍读学士(副部级)。从考上探花到当上副部级干部,陈名夏用了2年时间,升迁速度之快,简直像坐了火箭。顺治五年(1648年),陈名夏有进一步当上了吏部尚书,并加太子太保(正一品)。
  在这么个好位置,陈名夏自然是干的风生水起。不过从陈名夏干的种种事情来看,这个人如果实在是菜鸟。这哥们能够上位,完全靠投机倒把。他的政治水平实在不敢恭维。
  这家伙上位之后,利用职务之便,大力提拔与自己比较亲近的人,由于他是南方人,自然南方人大受青睐,所以他们结成了“南党”,而作为元老,陈名夏自然成为“南党”领袖。但是由于这种结党水平实在太不上档次,以至于明眼人一看就能看出你这是任人唯亲。
  大家谁都是活了几十年的老江湖,你明目张胆这么干,我难道就不会么,谁怕谁啊。你搞个“南党”,那我就搞出个“北党”。
  北党的实力也不容小觑,领袖人物就是冯铨。
  比起陈名夏,冯铨的资格就老多了。而且他具有丰富的党争经验,陈名夏在他面前就是个小学生。他的党争光荣事迹我就不多介绍了,我只提一点,这人在大明朝就是个阉党份子,总的来说,这个人人品奇差,脸皮奇厚,相比陈名夏有过之而无不及。清军打过来的时候,指望这位仁兄有气节,那就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他自然第一时间投降了多尔衮。多尔衮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这位积极投降的兄弟作为标本,给予特别优待。###第63章 顺治王朝2
  比起陈名夏,冯铨的资格就老多了。而且他具有丰富的党争经验,陈名夏在他面前就是个小学生。他的党争光荣事迹我就不多介绍了,我只提一点,这人在大明朝就是个阉党份子,总的来说,这个人人品奇差,脸皮奇厚,相比陈名夏有过之而无不及。清军打过来的时候,指望这位仁兄有气节,那就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他自然第一时间投降了多尔衮。多尔衮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这位积极投降的兄弟作为标本,给予特别优待。
  陈名夏对江南的人情有独钟,又是复社的成员。新仇旧恨一起算,冯铨团结了北方的官员,对“南党”进行了猛烈的反击。
  反击的方式,自然就是屡试不爽的京察(就是对官吏的业绩考察,业绩优秀的升官,业绩不行的,该革职的革职)。说起来,身为吏部尚书,本来这个事情是由陈名夏负责的,陈名夏正好借此机会,铲除异己,不太上档次的陈名夏自然又把事情做的实在太张扬,以至于被抓住了把柄。既然是考核,总要把业绩记成文档,而掌管河南地方官考核文档的就是河南道御史张煊。
  张煊是山西人,不用说,在陈名夏的用人规则下,他只能依附冯铨,成为“北党”。既然手里有了证据,他决定弹劾在地方上巡查的李道昌、金元正、李允岩、匡兰兆、王士襄等人。
  因为证据确凿,这几个人全部被革职。
  张煊小试牛刀,竟然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不过小人物就是小人物,一有了点成绩,就容易犯骄傲的毛病,就以为自己很了不起。
  要让他现在见好就收,那是不太可能的,所以张煊继续弹劾,而且这次的矛头直接指向陈名夏,还有洪承畴(福建人,也被他归为南党)。说他们讨好睿亲王,扰乱冯铨提拔人的先后次序,搞营私舞弊。
  由于打击面太广,洪承畴当即表示污蔑,完全是污蔑!
  至于陈名夏,这家伙敢搞党争,倒还是有后台的。大清朝毕竟是满洲政权,满族人的势力还是占有主动的地位的。陈名夏倒也有点小聪明,他把满洲人也拉过来,增加自己的筹码。最方便拉拢的自然是自己的同事——吏部尚书(满)谭泰。
  这个时候谭泰表示,张煊完全是污蔑,报复,其心可诛,他弹劾陈名夏的事情都是以前发生的,为什么那时候不弹劾,现在才来弹劾,明显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如此污蔑朝廷大臣,应该处死。
  谭泰的话就是不一样,再加上洪承畴明显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皇帝还指着他干活呢,张煊明显没能把握党争的新形势,所以就被咔嚓了。
  第一回合,陈名夏胜。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陈名夏拉拢满人大家一起搞斗争的策略是不错的,问题是顺治朝比较特殊,特殊就特殊在前期是多尔衮做主,后期是顺治做主,两个人还势不两立。作为多尔衮的死党,谭泰自然是要被清算的。
  张煊挂了还没多久,多尔衮的案子就扩大化,一下子扩大到谭泰的头上,一查,查出谭泰依附多尔衮,并且结党营私,有了这两个罪名,谭泰肯定是完了。所以,1651年8月,谭泰被砍。
  谭泰的罪名算是盖棺定论,有了这两个罪名谭泰是再也不可能有翻身的机会了。
  既然谭泰不可能翻身,那么被谭泰给搞死的张煊,他就有了翻身的可能了。“北党”是不可能放弃这个好机会的。
  不过,为张煊翻案是假,打击陈名夏才是最终目的。面对北党的反击和顺治的质问,靠投机上位的陈名夏,表现的是比较幼稚的,一开始是狡辩,后来实在辩不过,就痛哭求饶。
  其实顺治本来也没打算治陈名夏的罪,顺治本人并不傻,陈名夏不受冯铨待见,他还是了解的。但是对于陈名夏这种反复的行为,顺治心里是有点鄙视的。
  顺治当年整治谭泰的时候,为了减轻阻力,曾经下旨和谭泰有牵连的人一概不追究,现在如果追究陈名夏的罪,那就是不守信用。陈名夏也就是那个档次,顺治还犯不着为这个级别的人坏了自己的名声。所以顺治赦免了陈名夏的死罪,打发他回去养老去了。
  虽然顺治觉得陈名夏档次不高,但是陈名夏倒也还是有优点的,他的文采不错。应该说,他的这个特长在古代是比较管用的。
  封建时代,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修史书,所以顺治朝有一件大事,就是修他老子皇太极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