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孔氏家族全传-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00万两,“共筹备银300万两,专供庆典之用。”此外,“应由户部行知各直省督抚,量力筹解,以供需要”。这即是“京外统筹”部分,也就是向京内外臣工摊派的报效银两。据档案记案,宗室王公、京内各衙门和各省督抚将军等文武官员,报效庆典需银(由官员俸廉银中按二成五厘扣缴)1214100两,报效工需(点景)银共1767400两,两款共计达2985000两。 
  慈禧这次“六旬庆典”所挥霍的白银总数不下于1000多万两,这个数字,相当于当时清政府收人的六分之一。这些银钱,自然不会由王公大员们自掏腰包,而是以各种名目的赋税和劳役,把沉重的负担转嫁于劳动人民身上。慈禧过一次生日,不知有多少贫民百姓绝于生计,家破人亡。她的奢侈享乐和挥霍无度,可以说正是建筑在劳苦大众的斑斑血泪和累累白骨之上的。 
  以上我们所讲的,关键还不在于慈禧太后当年是多么的腐化奢侈。当时人民的无比痛恨的,还是这个女人误国误民、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的丑恶行径。纵观慈禧太后的一生,指她为“祸国殃民第一人”,恐怕是绝不冤枉的。 
  1894年爆发的甲午战争,从一开始慈禧太后和那些投降派大臣,就没有认真准备并真正想和日本一决胜负。就连最初宣战都是被迫的,以至后来一看形势不利,慈禧太后马上派李鸿章为议和大臣去日本,与日本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特别是割让台湾一款,使台湾再次沦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蹂躏之下。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慈禧太后为了保住个人利益,先是利用义和团的力量削弱西方列强的势力,后来又勾结西方列强共同镇压义和团运动。以致数以万计的群众倒在血泊之中,换来的却是《辛丑条约》更加屈辱地签订,并造成清朝政府最终落在列强刺刀的“监视”之下的局面。这简直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 
  对于这样一个对内专制、对外投降的祸国殃民的西太后慈禧,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人无不希望立杀之而后快。 
  孔祥熙和李进芳经过多次的商量之后,制定了一个谋刺慈禧太后的周密计划。当时他们认为,只要慈禧太后一死,光绪皇帝立即归政,则形势就会大变,中国就还有希望。 
  不久,李进芳对孔祥熙说,他已和宫中的一位太监交上了朋友。为了能让这位朋友把他们带进宫去,他要孔祥熙设法筹集一笔钱作为这次行动的经费。也就是贿赂宫中的太监。只要能进宫,就有办法接近慈禧,只要能接近慈禧,就有办法杀死她。现在最要紧的是怎样进宫。筹钱好办,孔祥熙假说有事进城一趟,很快就筹齐了一笔数目可观的款子回来交给李进芳。 
  二人又仔细商议一番,决定采取如此行动:他二人先到紫禁城周围转悠,寻找李进芳所认识的那位太监。待拿钱收买了那个太监后,让他设法把他们带进宫去,然后搜寻慈禧太后并乘人不备甩出事先准备好的炸弹,炸死慈禧。其后再借混乱之际,出宫逃回通州。 
  于是,这一天孔祥熙和李进芳双双潜人京城,待机行刺。 
  但他们旋即发现紫禁城作为明清两朝的皇宫,气势磅礴,占地有22万平方米,周围有3公里长的几人高的宫墙,四角有威严的角楼。一条宽5米的护城河环绕四周,形成了一道森严的屏障。这岂是两个异想天开、赤手空拳的青年所能进得去的地方。 
  看到这威严的城墙,孔祥熙和李进芳顿时心里凉了一半。那种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是一落千丈。、他俩装成游人的样子,围着宫墙转了一圈又一圈。望着那进进出出的文臣武将和太监宫女,仔仔细细地辨认再三,可惜就是没有李进芳所熟识的那张面孔。 
  潞河书院当局发现孔祥熙、李进芳二人几天不见踪影,便派人进城寻找。于是孔、李二人担心的又一件事情发生了,他们担心校方大概已查觉出他们的不轨苗头。加上二人心虚胆怯,看到希望全无,只好悄声返回学校,孔祥熙继续做他赴美前的准备。 
  就这样,后来讲得很响的孔祥熙“欲谋刺西太后慈禧”一说,当年就是如此简单的草草收场了。 
  第四章 留美生涯 
  1.孔样熙漂洋镀金 
  1901年2月,潞河书院应届毕业考试完毕。平时成绩并非科科都是突出的孔祥熙竟然一举夺取头名,同班同学费起鹤也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有些人认为孔祥熙的成绩有假,心中不服。但因只是猜想。所以也就私下里嘀咕嘀咕了之。 
  按照潞河书院的院规,历届毕业生中各方面最优秀者,院方负责资送赴美进修。获得第一名的孔祥熙和第二名的费起鹤理应获此殊荣,加上特别赏识孔祥熙的麦美德女士的极力推荐,很快校务会就通过了孔祥熙和费起鹤作为应届优秀毕业生,被资送到美国欧柏林大学留学。 
  当时,摆在孔祥熙面前的实际上有两条路:一条是出国留学;另一条对当时的孔祥熙以及对许多的中国青年来说,应该说也极具吸引力的。原来,《辛丑条约》签订后,虽然中国丧失了很多主权但却没有割让一分土地。因为“天朝”的脸面得以保全,昏庸的清朝廷居然以阿Q精神为标榜,搞起论功行赏来了。当时正好实权在握的李鸿章认为,八国联军放弃进攻山西,和孔祥熙大有关系。是孔祥熙影响了叶守贞和李提摩太,进而叶守贞和李提摩太又影响了八国联军,最后才化干戈为玉帛。所以战后李鸿章极力保举孔祥熙,让他出来“参办教案”,并封了一个“帮办洋务”的官衔。李鸿章或许以为,这对孔祥照应该也是颇具诱惑的。 
  不过在这里,年轻的孔祥熙想的却和李鸿章完全不一样。 
  孔祥熙从小就失去了母亲,跟着父亲孔繁慈来回奔波,思想深处有着极浓厚的“光宗耀祖”的“大志”。孔祥熙从10岁进太谷仁术医院治病,11岁到15岁就读于华美公学,16岁至20岁只身到潞河学院学习直至毕业。这中间每次都要经过他自己顽强的苦苦拼搏奋斗,都需要他以不屈不挠的精神来冲破中国封建传统观念的阻碍,包括他的特殊家族的指责,而最终得以实现的。这些经历都给孔祥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像烙印一样深深地印在孔祥熙的脑海中了。所以,每一次来之不易的机会,孔祥熙都非常珍惜。可以说。他这些年来每次都是怀着对基督教十二分的真诚,去接受传教士的传经布道,去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知识。 
  孔祥熙小的时候,在父亲的教导下读过四书五经,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可谓是知之不少。经过对中西文化的反复比较,加上他在潞河学院读书期间中国所发生的种种事实,他对当时中国发展之大趋势,心里已然是非常清楚。所听的、所见的和所亲身经历的都使孔祥熙深深地感到,中国传统文化已成落败之势,不能适应今天世界发展的需要了。只有打破中国几千年的闭关自守和固步自封的传统局面,吸收西方文化之精华,华夏才能进步,民族才能自立,人民才能获得新生。此时正处敢想敢干的年龄段的孔祥熙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抱着救国救民的远大理想,他决心远涉重洋,赴美留学。 
  所以,当李鸿章盛情邀请孔祥熙“参办教案”时,却被孔祥熙婉转而坚定地拒绝了。这在李鸿章看来的确是很不能理解的。实际上,孔祥熙和外国传教士接触,劝其影响八国联军放弃进攻山西的计划,更多的成分里出于一种“热爱家乡和保护家乡”的人之本能。当时,孔祥熙要在山西乡亲面前树立一种良好的形象,为他今后的发展打下一个好基础。 
  既然李鸿章对孔祥熙留下了“良好”印象,也就为孔祥熙更多地接触李鸿章创造了机会。对此,孔祥熙也就必然会对自己的未来留学美国,设计出多种方案。 
  孔祥熙生活的时代,是我们中国最贫穷落后也最黑暗的清朝末年。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国家几遭蹂躏,使当时的一些青年知识分子心灰意冷,认为在国内没有前途可言,都把出洋留学看成一条最为理想的出路。当时许多聪明的青年人,都拼命地上“洋学校”、学“洋知识”,认为有朝一日出国留学后身价就可以高出十倍,就能“高官任做、骏马任骑”。 
  这些人实际上是把出国留学当成了变相的时髦的洋科考。 
  实际上留学和科考是不一样的。应赴科考,只需下决心熬过十载寒窗,或十一载或更长一些,苦读圣贤书,到时多能金榜题名而青衫换紫袍。出国留学就不一样了。虽然想出国留学的人很多,但最终能成行的人却很少。因为留学需要大量的钱。日本离中国最近,当时费用也最便宜,但一年下来也要五六百块大洋。留学西洋就贵得多了,一年大概要五六千块大洋,比日本多了10倍。如果再读硕士、博士,少则五六年多则七八年,如果没有成千上万的白花花的银子作后盾,就只好是望洋兴叹了。 
  清末的留学生,以经费来源上分,大体有官费、自费和公派3种。首先是“官费”: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清政府内部有了洋务之说。为了培养洋务人才,政府开始向欧美派遣留学生去学习西方科技。当时因为是刚刚开始,那些有地位、有权势的人并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出国留学。一是受“父母在不远游”的影响,二是他们也不相信洋人的东西就一定能强得过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因而也就更谈不上自己掏腰包了。所以那时出国留学的多是平民家的子弟,因为自己负担不起学费,费用自然要由国家负责。真要由自己出钱,他们也就出不去了。此为官费生。那些有地位、有权势的人看到留学归来的学生大多掌握了一技之长而且官运亨通,且日渐受到朝廷的重视,所以从此官费留学生就成了这批有权官僚垄断的一种专利和特权了。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