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智慧的闪电--世界发明史话_2-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直升天空。 

     “竹蜻蜒”于15世纪传入欧洲,称为“中国陀螺”。有的国家的百科全 

书,将“中国陀螺”称作带有旋臂的“直升机飞行玩具”,这可以说是旋翼 

的最早雏型。 

     1483年,意大利著名科学家达·芬奇绘制出一幅直升机飞行草图,以后 

又出现过多种直升机模型。1907年9月19日,法国人布雷盖研制成4旋翼 

直升机,首次载人离地升空。同年11月13日,法国科尔尼首次驾驶自己研 

制的双旋翼直升机,保持了约30秒的自由飞行。直到1923年,西班牙人西 

尔瓦发明了带有铰接桨叶的旋翼机,才为直升机的发展开辟了光明的前景。 

    进入20世纪30年代之后,直升机在技术上出现了重大突破。1937年, 

德国人福克制成一架能控制飞行的双翼旋横列式FW—61直升机,由一名女飞 

行员驾驶,以每小时68公里的速度,从柏林飞到伦敦,轰动了世界航空界。 


… Page 87…

两年后的1939年,美籍俄人西科斯基,成功地研制出单旋翼直升机VS—300, 

1940年又在此基础上研制出改进型VS—316直升机,被美国陆军购置,从此 

结束了直升机发展史上最艰难的探索阶段,进入了直升机的发展时期。 

     自FW—61和VS—300直升机诞生,特别是本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直 

升机工业呈现出一派日新月异的景象。在迄今40多年的历史中,直升机的制 

造技术发生了迅猛的发展变化。动力装置,由50年代中期以前的活塞式时 

期,发展为喷气涡轮时期;旋翼材料结构技术则发展更快,40年代初到50 

年代中期为金属木翼混合结构;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为金属结构;60 

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为玻璃纤维结构;70年代中期以来,又发展为新型 

复合材料结构。 



                      打虎引出的发明——云南白药 

                                 (1908年) 



     云南白药是一种治疗跌打损伤的特效药,它不仅在国内久负盛名,而且 

在国际上也被视为珍品。 

     云南白药原来是以发明者的名字命名的,叫“曲焕章白药”。曲焕章是 

云南人,1878年出生,7岁时父母双亡,童年生活十分悲惨。在他16岁时, 

为了谋生,他干起了卖布的营生。有一天他到集市上去卖布,由于缺乏营养, 

疲劳过度,昏倒在街头,幸亏一位赶集的乡村医生把他救活。曲焕章得救后, 

感于医生的救死扶伤精神,于是就拜这位医生为师,从此弃商学医。 

     有一次,曲焕章上山采药,在昏暗的夜色中看到草丛中卧着一只庞然大 

物,他搬起一块大石头,悄悄走近,猛力砸去。这个庞然大物被砸中后不再 

动弹,他走过去一看,原来是只老虎。他怕老虎不死,又用挖药工具猛击虎 

头,直打到他确信老虎必死无疑才住手。这时夜色已深,就赶紧下山回家。 

     第二天早晨,曲焕章叫了几个村民,打算上山把死老虎抬下来。但他们 

找到老虎处一看,不禁大吃一惊:老虎早已不见踪影。原来,这只老虎并没 

被打死,苏醒之后带伤跑掉了。曲焕章十分懊悔。因为老虎浑身是宝,其肉 

其骨都是名贵药材。老虎得而复失,实在令人不甘心,于是曲焕章带着村民 

跟踪查找,顺着血迹追踪老虎。 

     跟踪中,他们发现好多处血迹旁都有老虎嚼剩下的野生植物。这一情景 

引起了曲焕章的注意,他想:难道这种植物能够止血愈伤,老虎靠吃它而保 

全了性命?果真如此,这种植物就有可能制成药来治疗人的外伤。想到这里, 

曲焕章立即停止了对老虎的追踪,开始集中全力研究起这种野生植物来。 

     曲焕章把这种植物一棵不漏地收集起来,带回家里进行试验。经过试验 

证明,这种植物果然对治疗跌打损伤具有奇效。他并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治 

疗效果,而是决心把这种植物进行精制,使之成为具有更高疗效的药品。 

     曲焕章用了整整10年时间,对这种植物进行反复筛选、研制,终于在 

1908年研制成功了“曲焕章白药”,并投入生产。这年他正好30岁。曲焕 

章以顽强的毅力和出色的工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医药事业作出了重要贡 

献。 



                        从一碗鲜汤到味精的发明 

                                 (1908年) 


… Page 88…

     味精是人们所爱用的调味佳品,它早已风靡世界,几乎走进了每一个家 

庭。味精的发明人是日本的池田菊苗,商标名称叫做“味之素”。说到味精 

的发明,也有一段故事: 

     1908年的一个夜晚,东京大学化学教授池田菊苗还在实验室里和助手一 

起进行着实验,直到晚上9点多钟,他们才结束工作,早已肌肠辘辘的池田 

菊苗匆匆赶回家去吃饭。 

     饭桌上,池田菊苗大口地吃着夫人准备好的晚饭,感到十分可口。饭吃 

完了,池田夫人又端来一碗汤。池田喝了一口,感到这碗汤特别鲜美。他一 

面喝,一面仔细端详着这碗汤。他看到碗里不过是一些细细的海带丝和几片 

薄薄的黄瓜片,没有其他什么东西。 

     池田菊苗就问妻子,这碗汤加了什么东西。池田夫人回答说,除了海带 

和黄瓜,什么东西也没有放。海带是北海道产的,刚从展销会上买来。 

     当天晚上的饭桌上,“海带为什么有它特殊的鲜味”成了一家人谈话的 

主题。 

     第二天,池田把妻子做汤剩下的海带带到实验室,开始对海带进行一番 

详细的化学分析,试图找出有鲜味的成份来。经过半年的研究化验,池田终 

于从海带中提出了可以增加鲜味的成份——谷氨酸。 

     下一步的问题,就是如何制取谷氨酸了。从海带中只能提炼出微量的谷 

氨酸,而且代价较高,缺乏实用价值。池田想:在海带里含有谷氨酸,在别 

的东西里是否也有呢?经过反复研究,终于发明了从小麦中提取的方法。这 

就是把小麦粉进行浸泡,洗掉其中的淀粉,取出所谓的“面筋”,再加上盐 

酸,一起放在高压罐里加热,使其水解。然后,把水解液存入结晶槽里放上 

10天,使它慢慢冷却,谷氨酸便成了盐酸盐而分离出来。这时再加苛性钠(烧 

碱)中和,谷氨酸就变成谷氨酸钠——味精了。 

     其实,在池田菊苗之前,早就有分离出来的谷氨酸了。德国化学家李特 

豪森在研究氨基酸的过程中就曾分离出了谷氨酸。但谁也没有发现谷氨酸具 

有鲜味这一特点。而池田则在偶然中发现了谷氨酸可以助鲜的秘密,并进而 

发明了味精。 



                                乳罩的出现 

                                  (1912年) 



     世界上最早的乳罩是在1912年发明的。但到底是谁发明了乳罩却是一个 

有争议的问题。然而第一个获得乳罩专利并生产乳罩的人,却是美国的玛 

丽·菲尔普斯·雅各布。她是在1914年11月获得专利的。她是曾设计过早 

期轮船的罗伯特·富尔顿的后代。她在《热情洋溢的年代》一书中写道:“我 

确信我对发明的热情是他传给我的。我不能说在发明史上,乳罩能够占据轮 

船那么重要的位置。然而我的确发明了乳罩,而且我在这方面一直都在进行 

不懈的努力。” 

     雅各布早在纽约初进社交界时就产生了发明乳罩的想法。当时的一些比 

较时髦的妇女贴身穿的是一种用鲸骨做成的盒子似的衣裳和粉红色的紧身胸 

衣,这些衣裳穿上后行动很不方便。雅各布于是产生了改造这种衣裳的想法。 

一天晚上在举行舞会之前,她和她的法国女仆玛丽用两张手巾,一些粉红色 


… Page 89…

的丝带做成了一个乳罩。朋友们都很喜欢这玩意儿,纷纷向她索要。当一个 

完全陌生的人写信向她要一个乳罩的样品并随信寄来一美元后,她就决定利 

用自己的发明了。 

     一个搞设计的专家为雅各布设计了一些图案,向她要50美元。但她只付 

了5美元,并将自己的发明命名为乳罩。第二年,她获得了乳罩发明专利。 

雅各布和她的女仆生产了数百个样品,但是由于没有出售,也就失掉了赚钱 

的机会。她结婚之后,把这项专利以15000美元的价格卖给了沃纳妇女紧身 

胸衣公司。 



                      现代战场的护头之盾——头盔 

                                 (1914年) 



     说到头盔,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随着冷兵器的消亡,它和铠甲 

一起离开了战场。而现代头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发展起来的。当时,出现 

了枪炮、坦克、飞机等杀伤性很强的武器,保护士兵头部受到各国军队的重 

视,因而头盔也就重新出现了,不过其材料和制式已远非古代的头盔可比。 

     世界上第一个发明现代作战头盔的国家是法国。据史料记载,1914年的 

一天,法国有一位叫亚得里安的将军去医院看望伤员,一个被德军炮弹打伤 

的伤员告诉他说:当时我正在厨房值日,德军打炮时,我把铁锅顶在头上, 

保住了头部,很多人被炸死了,可我只受了轻伤。 

     亚得里安一听非常高兴,马上派人找回了那个被打坏的铁锅,并让一个 

小组根据这个新发现,当年就制成了现代钢盔,被称做“亚得里安钢盔”。 

这种钢盔装备部队后,使伤亡率降低了2—5%。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