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大办,再说,此次大办庆典所有费用不耗国帑,乃是所有皇子公主筹资庆祝,皇阿玛断不至不喜。”
一听所有皇子公主筹资庆祝,老八几人不由一楞,老十四不是说他独自承办吗?这得摊多少银子?三人都齐齐望向胤祯,心里直打鼓。
胤祯微微笑了笑,道:“不过是借你们的名义而已,让皇阿玛高兴高兴,八哥您们一人出二千两吧,要为难,我替您们垫上?”
一听只二千两,三人都放下心来,八阿哥胤禩笑道:“皇阿玛六十圣寿,咱们岂能一毛不拔?这二千两也太少了,定个二万两吧,否则也说不出口。”
第424章御笔福字
一听八哥将数目提到二万,老九、老十两人心里都是一阵肉痛,得,这一下,‘四大恒’一年的红利就去了一半,胤祯却是暗骂老八滑头,一提到二万,那铁定是希望自个垫了,连二千两都省了。
稍一沉吟,胤祯才道:“这是喜事,别让一众兄弟不高兴,劳烦八哥给各位兄长都通知一声,有困难的,吱个声儿,我尽都垫付亦无不可,八哥您们这些年,也都不宽裕,表点心意就成。
另外,尚在人世的姊妹仅就剩四人,纯禧、荣宪、恪靖等三位公主,虽远在漠南、漠北,我也想把她们接来给皇阿玛祝寿,九妹悫靖公主就在京城,知会一声便是,这事,我去皇阿玛那里请旨。”
说着,胤祯又转向陈元龙道:“我稍后就进宫,向皇上请旨,此乃恪敬孝道之举,皇上断不会不允,开年之后面,我便要出京,这万寿庆典的具体筹备,还要劳烦八哥和陈宗伯。”
陈元龙心里暗喜,筹备万寿庆典按着规矩办即可,因此而跟十四爷搭上线,才是受益非浅,礼部的满尚书瓦尔答,那是三阿哥的人,自个能靠上十四爷,以后在礼部完全可以扬眉吐气。再说,十四爷可是出了名的财神,此次庆典由他出钱,绝对能够办的四面光八面净,面面讨好。
心中欣喜,他忙起身一揖,沉稳的说道:“筹备万寿庆典。乃是下官职责所在,十四爷鼎力相助,下官谨代礼部一众僚属感激万分,谨听十四爷吩咐。”
封印之后,康熙也悠闲起来,每日写写“福”字。看看书,而后四处走走,胤祯进宫递牌子,康熙正在乾清宫写“福”字,这些御笔书写的“福”字。都是赏赐给京师皇族宗亲,勋贵大臣、地方封疆大吏的,虽然不值钱,对臣子而言,却是无上的荣耀。
对京师皇族宗亲,勋贵大臣、地方封疆大吏而言,过年有没有御笔的“福”字赏赐。直接可以与圣眷是否浓厚挂钩,地方封疆大吏犹为注重,按多年的惯例,过年未收到御笔的“福”字赏赐,来年就得准备挪窝了。
听李德全禀报胤祯在外求见,康熙一丝不苟的写完一个“福”字才道:“召他进来。”说着,便搁笔净手,踱到炕上盘腿坐下,啜着热茶,寻思着老十四的来意。
胤祯进来便叩头道:“儿臣胤祯给皇阿玛请安。”
待他起身。康熙便含笑道:“赐座,赏茶。”待胤祯谢恩落座,他又接着问道:“这几日还在忙差事?”
“回皇阿玛,儿臣计划一开年便出京筹备远征欧洲、美洲事宜,新年大吉,皇阿玛无暇分身,是以。儿臣赶在年前来禀报。”胤祯欠身回道。
康熙微微点了点头,道:“朕赶在年前,将出征欧洲的使节团成员定下来,便是为方便你行事,你出京便可将使节团带走。”
“谢皇阿玛体恤。”胤祯接着便道:“皇阿玛六十圣寿在即。听闻皇阿玛不允大办庆典,儿臣联络了一众兄长准备为皇阿玛举办一个盛大的万寿庆典,以尽孝心,还望皇阿玛允准。”
竟是为此事而来?康熙略微沉吟才道:“远征欧洲、美洲,远洋舰队、澳洲移民,天津、马尼拉、噶罗巴的建设,哪里不需用钱,你虽身家不菲,也不过是勉力支撑,何必再把钱花在毫无益处的庆典上面?你有这份孝心,朕就很知足了。”
一听康熙这话说的实在中肯,胤祯已经是基本肯定下来,康熙确实不愿意大办庆典,不过,如此好的表现机会,他却是不想轻易放过,沉吟片刻,他便说道:“皇阿玛,远征欧洲、美洲的兵力并不多,各种补给有三百万两足够,其他开支并非要一步到位,皆是逐步分期投入,儿臣的压力并非很大。
况且,早在回京之前,儿臣便已经为皇阿玛的六十圣寿预留了二百万两,皇阿玛不愿意耗费国帑,儿臣与众兄弟稍稍凑点,便能承办下来。
再有,万寿庆典并非毫无益处,几百万银子花出去,还不是流入商贾和百姓之手,既能够彰显盛世繁华,又能泽被万民,还能成全儿臣们一片孝心,另外,儿臣还准备借次机会将远嫁蒙古的几位姐姐接回来参加庆典,还望皇阿玛允准。”
康熙听的已是微微笑了起来,这个老十四,想的还真是周全,竟然连远嫁蒙古的姐姐也能想到,这倒也是个机会,让她们和丈夫孩子回京看看也好,澳洲移民需要大量蒙古牧民,让他们去天津感受一下澳洲移民的规模和保障,回去也方便宣传。
最难得的是老十四这份心意,对那几个没有什么印象的姐姐,他尚能如此顾全,着实令人欣慰,况且,经他这一说,举办万寿庆典与大建园林竟有异曲同工之效,也亏他能说会道。
想到这里,康熙含笑道:“你想办的事情,总能找个足够的理由,朕允你便是,不过,此次万寿庆典,朕欲邀请天下六十五岁以上的耆老,不论官民,进京祝寿,你意如何?”
一听康熙允准,胤祯不由大喜,忙奉承道:“我大清以孝治天下,尊老敬老,是为大清美德,皇阿玛此举乃亘古未闻之创举,必然震烁古今,流传后世。”
康熙也未料到,胤祯竟然一下将此举与‘以孝治天下’联系起来,而且评价如此之高,这倒是大出他的意料,心里不仅甚为得意,对这一创举也充满了期待。
见康熙高兴,胤祯连忙又道:“皇阿玛,考虑到西学在造舰、炼钢炼铁、火器、火药等军事方面以及勘探绘测、修坝筑堤、修路架桥、探矿炼矿等民用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多,特别是随着海外之地的扩张,急需各种西学人才,如今别说是西学人才,便是数学人才、杂学人才亦是奇缺无比。
有鉴于此,儿臣拟在京城、天津、上海、厦门、江宁、福州、广州等地开办义学,招收适龄孩童入学,同时学习国学与西学,培养大清自己的人才,还望皇阿玛允准。”
第425章推广西学
康熙正自憧憬着千叟宴的盛况,听的胤祯突然一下把话题拉到兴西学这方面来,登时就大为警惕,推广倡导西学可不是小事,在宗室子弟中推及,他还只担心把西学用于火器,大规模的在民间推广,就不是应用于火器那么简单了。
大清的西学完全是靠来自西洋的传教士传播的,而传教士的主要职责却是宗教传播,跟传教士学习西学,必然要被灌输西方宗教、文化、世界观等思想,这些思想与大清的统治基础——儒家思想是背道而驰的。
西洋人虽然也宣传君权神授,可令人无法忍受的是,他们宣扬的是神权高于君权,在大清推广西学,无异于向大批士子灌输西方的宗教理念——神权高于君权,这不仅会引发两种思想的猛烈撞击,甚至可能引起儒家思想的崩溃,对大清而言,那是难以想象的灾难。
康熙对这一点看的十分透彻,这也是他明知西学的实际应用远远大于国学,却一直不允许在民间传播西学的根本原因,在京城的传教士不少,他身边就有不少传教士,南怀仁、白晋等人都不止一次的向他灌输西方宗教思想,企图引他入教,企图通过西学的吸引力在大清推进他们的传教事业。
康熙也正是因为洞悉传教士的目的,所以一直将传教士的活动范围局限在京城、广州两地,后来才应胤祯的请求允许在上海驻留。
四年前,胤祯在京城办希望义学,请传教士授课,康熙之所以允准,一则是考虑到不能总是假手于西洋传教士,总得培养一点大清自己的西学人才。二则,传教士在京城也在传教。不在乎多出几个教民来。京城毕竟是天子脚下,他根本不担心能搅起多大的风浪来。
但胤祯请求在各地推广西学,可就不是小事情了,默然半晌。康熙才道:“一直以来,你对西洋的防范。更甚于朝中诸臣,你可曾想过,在各地推广西学。会引起怎样的后果?”
胤祯虽然知道康熙严禁在民间传播西学。却一直未琢磨透康熙如此做的真实原因,听他这话的意思,在各地推广西学,竟似不利于防范西洋人,他顿时也是一头雾水,思忖了半晌。也未能想到传教士身上,他只得道:“儿臣愚顿。还望皇阿玛点拨。”
康熙暗叹了口气,才道:“那么多义学,你让何人来教?”
一听这话,胤祯登时醍醐灌顶,原来康熙是担心传教士借机传教,他忙欠身道:“回皇阿玛,各地义学,儿臣打算从六、七岁的孩童培养起,所谓的西学,便是数学、几何、物理、化学、医学、自然等科,当然,六、七岁的孩童不可能一下接触学习那么深的知识,儿臣准备先授国学和基础数学,国学不用儿臣操心,基础数学,儿臣年前这几日就编撰出来,届时还请皇阿玛指正。
至于教数学的外傅(孩子老师),一般的士子把教材看过几遍都能胜任,根本不用传教士授课,五、六年后,现在希望义学的孩子也可以赴各地任教了,有这时间,西学的各科教材,儿臣也定然会组织人编写出来了,从头至尾,根本不用西洋的传教士插手。”
老十四竟然是这个打算?康熙听的一楞,弄了半晌,他根本就没打算利用西洋的传教士?他那个希望义学培养出来的人,根本就是为推广西学储备的人才?这个老十四,想的还真是长远,谁能想到他当年创办希望义学,竟然有着如此深意?
既然是不用传教士,仅仅只是单纯的学习西学,康熙还能说什么?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