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卡夫卡 地狱里的温柔-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精力;意味着无休无止的欲望和〃肉搏〃、各种类型的〃肉搏〃——力量型或技巧型或别的什么型;意味着几乎遍及一切领域(物质、性、文化、作品……)的过剩生产和过剩消费;意味着足球和〃足球流氓〃;意味着股票、房产、汽车、乳房和大腿;意味着媒体和广告、明星和追星族;意味着火锅之〃城〃和美食的〃王朝〃;意味着整容和时装;意味着流行;意味着各式各样的〃吉尼斯大全〃……
  世界的两种含义是如此地不协调:美人与野兽,荷尔蒙与艾滋病,电脑与病毒,哥伦布与〃挑战者号〃……也许,世界的本性就是如此:悬而不决,不由分说,没有理性可言……这是一个精神分裂的世界。也可以说,这是一个无神的世界,一个异化的世界。这是为精力过剩的强者、为筋肉饱满的〃成年人〃所准备的世界。这样一个世界随时会对弱者施行〃阉割〃。在这样一个世界中,一个〃孩子〃、一个〃最瘦的人〃,他的生命将无法展开;他将被〃莫名〃的罪感所压倒;在〃悬而未决〃和〃非理性〃的法则面前,他随时可能〃垮掉〃和〃放弃〃;或者,他将因此起而反抗,千回百转哀惋伤痛地彷徨、犹豫和斗争,作为〃受害者、见证人和审判者〃的三位一体,以精神和艺术创造的独特形式,呼唤人世间明确而公正的法与理性。当然,他也难以摆脱沦入〃肮脏〃和〃疾病〃的命运。恐怕没有人比卡夫卡更清楚〃最瘦的人〃不幸的命运了:所有这些所谓的疾病,不论其外表多么惨不忍睹,却都是信仰的事实,都是受害受难者在某一块慈母般的土地上立足;……转引自贝克勒等编著:《向死而生》,张念东等译。三联书店,1993年,第88页。
  在卡夫卡的表述中极难出现的〃信仰〃一词,以及〃信仰的事实〃这一短语,自然而然让人联想到一个无神的世界上无神的罪,联想到这个世界的外在和内在之〃恶〃。在这个世界上,〃最瘦的人〃将死无葬身之地,他多半将死于肺结核或者其他类似的〃肮脏〃的疾病。正因为如此,恐怕很少有人比他更了解疾病与世界本性的关联:结核病的居所并不在肺,举例来说,就像世界大战的始因不在于最后通牒一样。世上只有一种疾病,没有更多的——它受到医药学的盲目追猎,就像一头野兽在无边无际的森林中受到追猎一样。转引自贝克勒等编著:《向死而生》,张念东等译。三联书店,1993年,第88页。
  显然,这是一种引人注目的〃患病情结〃,是〃信仰的事实〃,其内涵也正像信仰一样深不可测。的确,疾病正是世界的象征和隐喻。尤其是结核病、艾滋病、超级流感等可怕的传染类疾病,令人想到人类文明中某种巨大而无形的运作机制。它们无所不在。无论是谁,无论他自己愿意与否,都参与到它们的运作之中,作为它们运作的材料和动力;同时,每一位参与者,无论自己是否愿意,又都要随时准备承受这一运作机制的作用力。疾病是世界的象征和隐喻。对于人类文明中那些格外脆弱而敏感的个体,事情似乎尤其如此。人类文明中某种巨大而无形的运作机制,就像疾病一样首先威胁着他们脆弱的生命,让他们感到无边无底的存在性不安,感到不可缓解的压抑、焦虑和恐惧。而这样一种存在和生存状态可能将他们逼得走投无路,最后在惨不忍睹的疾病中找到避难所,像受难者一般〃在某一块慈母般的土地上立足〃。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世界上很可能只有一种疾病,一种文明般的疾病,或者一种相应的、作为〃信仰之事实〃的疾病。也许,对于卡夫卡,疾病的确象征着一个无神的、精神分裂的世界。这个世界的一半是如此地丰满和美丽,它意味着生命的渴望和展开,意味着生。这个世界的另一半却又是如此地肮脏和病患,它意味着生命的失落,意味着罪与恐惧,意味着死。然而,疾病刚好又隐喻着这两半的统一:一方面,疾病是渴望的一种结果;另一方面,疾病意味着死亡,它所造成的恐惧正是渴望的终极的原因。疾病既意味着生也意味着死,既不意味着生也不意味着死。疾病不像明确的死亡,不容许人戏剧性地表演轰轰烈烈的英雄主义。相反,它让人不堪承受,它格外容易让人垮掉或放弃。疾病意味着悬而未决,意味着不由分说,意味着〃悬而未决的不由分说〃或〃不由分说的悬而未决〃,意味着〃看不见底的东西〃,意味着〃美人和野兽〃,意味着〃异化〃。疾病既意味着恐惧也意味着渴望。疾病象征着充满〃恐惧-渴望〃的世界。 
 
 
第二节 〃恐惧-渴望〃:在恐惧中渴望的孩子
 
  在一个由疾病所象征的世界上,一位〃在遇到看不见底的东西时会马上垮掉的人〃,会格外遭到〃恐惧-渴望〃的折磨。 
  后来,正是在世界大战的背景上,在肮脏和污秽的生活中,在结核病的折磨下,〃向死而生〃的卡夫卡与他当时热恋的情人密伦娜一道,就有关〃恐惧-渴望〃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让我们进一步领悟到他与世界之间谜一样的关系。下面这段已经引用过的话,对理解他的〃恐惧-渴望〃有着经典的意义:
  
  我总是力图传达一些不可传达的东西,解释一些不可解释的事情,叙述一些藏在我骨子里的东西和仅仅在这些骨子里所经历过的一切。是的,也许其实这并不是别的什么,就是那如此频繁地谈到的、但已蔓延到一切方面的恐惧,对最大事物和对最小事物的恐惧,由于说出一句话而令人痉挛的恐惧。当然,这种恐惧也许不仅仅是恐惧,而且也是对某种东西的渴望,这东西比一切引起恐惧的因素还要可怕。《卡夫卡致密伦娜情书》,第246页。
  所谓〃恐惧-渴望〃,也可以看作〃恐惧-渴望-罪感-恐惧-渴望-罪感-恐惧-渴望……〃的循环。正如我们已经指出过,〃污秽〃、〃肮脏〃与这种循环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会加深这种循环。这种循环可能带来的结果,我们实际上已经讨论过了。面对广大、厚重而又残酷的生活,天生羸弱而敏感的卡夫卡既难以孩子般地融入,又难以出类拔萃。他的生命力受到扼制,他深怀罪感,唯其如此,他格外渴望,难以正常表达的渴望导致恐惧,恐惧进一步压抑生命力的表达,罪感和渴望都进一步加深……这种模式将以类似〃马太效应〃的规律把当事人逼入〃全有-全无〃的绝境:一无所有,因而就渴望拥有一切;要末一无所有,要末拥有一切。换句话说,对于能够拥有的,他将像他的好友布洛德所说那样〃无所不欲其极〃。我们将看到,后来,无论面对朋友或自己,还是面对爱情或事业,卡夫卡都容易表现出这种〃全有-全无〃的心理结构。可以预见,除了与他人无关的写作事业,这种心理结构很难具有现实的意义,特别是考虑到他通常犹豫不决、揣揣不安、懦弱羞怯的性格,这种心理结构反而会使他在另一种相反的状态中痛苦地徘徊,永远地三心二意。唯有在写作中,他可能因此而〃玉成〃。所谓〃全无〃,也与前面谈到过的〃无神的虚无感〃相对应,对卡夫卡而言,这种〃全无〃常常是与虚无感相关的自我〃垮掉〃、自我放弃的结果。我们将看到,〃放弃〃将是卡夫卡人生中一种重要现象。即便当他相对地〃挺住〃而不垮掉或放弃,那也并不意味着对美好的执着,而是为了避免〃从烟里跑到火里〃。从另外的角度,从深层的存在动机上讲,放弃也意味着一种代偿性地实现神爱和爱欲两大存在动机的手段。一方面,在悬而未决、深不可测的命运面前放弃自己,就意味着把自己融入命运,融入一种独特的〃保护性力量〃,顺从它的安排。神爱动机因而得到独特而极端的实现。另一方面,倾向性地放弃为普通人所执着的事物,也意味着一种独特的自我展示和生命表达,这使得卡夫卡绕过了一般形式的自我展示和生命表达,以极端的方式实现了自己的爱欲动机。
  然而,不管怎样,不断的放弃会让人渐渐走向一无所有,渐渐进入〃向死而生〃的绝境,那时,通过面对死亡的彻悟,卡夫卡的〃放弃〃将升华为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超越能力。无论是〃恐惧-渴望〃还是〃全有-全无〃,无论是〃垮掉〃还是〃放弃〃,或者是存在动机独特而极端的表达方式,它们实际上都是生命被压抑、童年被剥夺的结果。它们体现了一种不幸的儿童式心理结构,这种心理结构中存在着深刻的悲剧:童年的身心需要遭受了重创,于是渴望着爱的补偿;岁月流逝,人整个说来不再属于童年,他的心理却仍然儿童般地渴望。悲剧就在于,他所渴望之物是双重的不可能:首先,即便他还是儿童,他也不可能得到所渴望之物;其次,现在他已是成人,他更不可能得到所渴望之物,他至多只能得到所渴望之物的某种替代。他只能孩子般地〃恐惧-渴望〃;最后,他永远只是一个儿童般的成人,在他的身心需求和身心能量之间存在着分裂,即便所渴望之物就在身边,他也没有相应的身心能量去实现自己的渴望。
  关于这一点,卡夫卡自己似乎有着较为自觉的认识。正如他向终生朋友布洛德所说:〃我像一个孩子,在成年人中流浪。〃他认为,〃永恒的童年这一话题〃,将使他〃永远沉迷〃。然而,与这种较为自觉的自我认识相比较,他在生活中不自觉的有关表现给人留下更深的印象。我们将看到,虽然已是一个成人,但他对身边亲人和朋友常常表现出孩子对母亲般的要求和依赖,心理上越是亲近的对象越是如此。这种对对象的高度要求和依赖给人一种印象,就好象他们是卡夫卡通向世界的〃窗口〃或〃绳索〃,或者更准确地说,就好象一个孩子的母亲,她对于孩子来说意味着世界,意味着一切。通过这一理想化的、母亲般的对象,卡夫卡与世界的关系被转化为单纯的〃两人关系〃,而他的世界则相应地浓缩为理想化的〃两人世界〃。
  与他中学和大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