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
刘胡明知道卢霞的老师也不会相信赌咒。但他通过卢霞知道老师在年前曾回过家乡一趟,并且的的确确是找了不少人也遭遇了不少事。说不定老师每找一个人都要遭遇赌咒,他要找与自己的事相关的人,可那些当事人就像是被大风吹走了一样。因为,事情毕竟有50年了。50年前未办好的事,若如今不再办好就会成悲剧。为此,老师所写的那些有关天堂的文字,就是为上述事情而立的题。可以说,老师是流着泪写完那些文字的。那是老师对故乡的回忆。因为老师是一个孤儿,在那些年代一个孤儿不夭折能长大。当然离不开故乡人民的照顾,老师何以说故乡是天堂,那是有他的道理的。
不过,卢霞说,老师这次回乡虽说遭遇了很多事。可事实上他没有真正去接触这些事。因当时老师患有严重的腿疾,只是托人找了一些关系人,其中主要是我儿时的伙伴。但老师所以要带病回乡,是为了一份房产,他才带病和拖着瘸腿回去的。这次回乡,他只在城里住了一夜。但倒是会见了不少人。按事实说,为何不回到村里走走,自己有病是一个方面,主要是因为他要找的人,就是那些与事情相关的当事人大多已过世,就是没有过世的也不再住在村里。他们有的是跟着儿女住在外地,有的则是一个人到外地就医,所以谁也找不到。因此,老师对人和事都有被大风吹走的那种感觉。这种感觉对于任何人都是不好受的,可以说50年前很多事真是恍若隔世。
可老师因为不回村后来大为后悔,因为这次不回就再也回不去了。
按老师的回忆,村里老一辈的领导,包括贫协和大队党支部的老一辈,到老师退休就再也找不到了。但他对关怀孤儿的党政领导是特别有感情,因为现在谁再也不知道原来的历史。他想找人诉说自己的遭遇。后来才明白要说清楚也真没那么容易,且事情要是再拖下去,恐怕自己也将要加入被大风吹走的行列了。他想,好得自己还健在,应该将家乡的一段难忘的生活详细记录下来。这就是他要以家乡为题材写下那个长篇,有关故乡天堂的回忆。
当时,老师觉得在他内心中故乡就是天堂,也是扶持他前行的最大人脉。那就是村里的老一辈领导,也包括当时的“四清”工作队。因为在“四清”工作队进村前,他唯一安身立命的房已被他卧病在床的父亲卖掉了。但在“四清”期间,村里的红砖厂厂长(就是买他房的人)因贪污退赔,将那间房退了出来。村里的领导和“四清”工作队,从扶持孤儿成长出发将这间房派给了他。老师大概是因为得了这间房,有了立身之地而变得激情勃发,从而独创精神倍加激增。他为村里的文艺宣传队创编了不少节目在市、县演出。因此,他不久就调进了玉市人民武装部编写组,以后又调到进学校当教师。然后又调进了行署教育局任教育学会秘书。可说是升迁之后还有升迁。
后来,卢霞也一直琢磨,这所谓的故乡天堂,自然应包括对乡土的人文感受。老师的故乡不仅土地肥美,也是鱼米水果之乡。故乡的人和故乡的风物留给老师太深的印象了。比如说,村里的文艺宣传队,不少人就是老师儿时的伙伴(其中有耳鬓厮磨的孤儿伙伴)。这个文艺宣传队每一次到外地演出,出发的队伍就是长长的一列自行车载人车队。因为,那时到外地演出还不可能坐上汽车,每个人都得骑自行车。当然,玉市也有个别称叫自行车王国。另外,所谓载人的车队,就是整个一列自行车队伍,每一辆车都载着人,不管是蹬车的还是坐在车后架上的,谁都是穿着演出服,并且每个人的肩上,不是扛着锣鼓钹,就是扛着大刀长矛等演出道具。但是,每个人都是有说有笑,可以说那是很快乐很幸福的,对于那些日子老师实在太难忘了。
那一年,那时正遇上中苏边境在珍宝岛发生冲突,因此国家号召全国各地要支援珍宝岛。老师就根据在抗日期间活跃在江村的大刀队的事迹,编了表演剧《红心寄给珍宝岛》。后来这个表演剧成了宣传队的传统保留节目,一直从乡、镇(县)演到参加地区一级,后来还参加整个地区的文艺汇演。
还有,老师的故乡是一个美丽的江河环抱的村庄。县城很多人只知道这个村庄是个果乡,有柑果、有橙果,也有蕃桃。谁要是站在县城的北门,或者天心路的北端就能看到云蒸霞蔚的果园。但解放初就有一件事,本村有一妇女在果圳边两尺八深的松土种萝卜,培育出的大萝卜普遍有十斤左右,最大竟然有二十多斤的大萝卜。因此,她不但获得了当年的劳模,还得到政府奖励了一匹大白马。人们特记得劳模颁奖那一天,她胸前戴着大红花,两个人抬着那拖着长长萝卜缨子的大萝卜游街的自豪样子。这位妇女就这样改变了县城里的人认为果乡只产果的老观念。这是在农耕时代江村一大贡献。
由此,城里人常常远眺江村形胜。江村有一位全省闻名的田园诗人(如今则是全自治区闻名的田园诗人),他是这样描写村里的形胜的:“ 酾江古渡得村名,后枕青山面向城。□境潆洄双涧合,飞虹蜿蜒两桥横。百年松树参天秀,六月荷花绕舍清。几座楼台深竹里,咿唔常有读书声。”
这位诗人的诗集,如今就珍藏在桂林图书馆(《酾江诗草》上、下卷合订本)。因为这首诗是从诗集影印本来,所以诗中有些字的字迹不清,故暂以□代替待后再补上的字。其实,这诗集还有好几首是写江村形胜的好诗。
当然,这所谓故乡天堂也有沐浴党恩的感觉。这是扶持一个孤儿成长的最大人脉,也是贯串老师这个长篇的重要人物线索。可惜这些老同志已经离世。这些老同志的事迹,会在以后情节发展中以精彩的篇幅予以介绍的。
卢霞觉得人们一般只叹息青春逝去。对于老一辈的离世,不说是漠视也是尊重不够。至于,一般老人的寿终正寝则更认为是自然规律,似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老师在本文开头之所以说,人不会知道自己是如何死去,那也是在鞭挞自己中警醒。因为老一辈已不是社会中的主流人群,因此最可悲就是觉得所有与老一辈有关的事似乎都可以搁一搁。可事情只要一搁下来,在稍不留神之间,一代人的事就像被大风吹走了一样,要找再也找不到影踪了。由此,卢霞觉得就这么老去了的一代人的问题,有些人人为搁下就似乎已得到了解决,那是人间极可悲的解决。不过,就这样如此而已,有时想想就觉得害怕,好像是大风一阵刮过来,那就什么事都已是与之无关了。
因此,老师摘录了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家赫尔曼黑塞所说的那段名言。死神就站在生命的终点。你年复一年地作出牺牲,并且最后有所放弃。这似乎已很明确。是的,老一辈已经这样做了。如今我们也要学习他们的精神照着这样去做。至于,赫尔曼黑塞在最后又说,一味地沉溺于此,就太可悲了。这话卢霞还不甚理解。她大致是这样想,为何说人不会知道自己是如何死去。这话就是提醒大家,要实现赫尔曼黑塞所说的牺牲和最后有所放弃的目标,是得有预留时间的。绝不能是以三言两语勿勿忙忙交给后一辈人就以为足够了。这或许就是老师本人之所以要留下来“天堂回忆”那些文字的缘故。当然,老师天堂的回忆,不仅仅限于自己的故乡一个地方。这就更显得老师的书稿的宝贵。当然,书稿的遗失的事还没有传出去。
是的,的确不能太过天真太沉溺于自己的豁达和那种不负责任了。
三
这还得说说“天堂的回忆”那稿件遗失之后的事。这事也并非先有预兆,所以有些事就是不能预料。比如说,谁未意识到老师住进医院以后,他那台陪伴自己度过写作时光的电脑,在他离家后就瘫痪了,并且不仅是电脑机件受损,包括硬盘内的文件已全部毁坏,甚至找高端电脑公司也无法恢复。
这事刘胡明和卢霞都认为尽管一切事件的始作俑者只是电脑病毒。因为,他们自从打印了老师的书稿,自己的电脑内存也全毁坏了。这意味着老师的写作将告付诸东流。至此,刘胡明和卢霞都明白老师的打印稿在路上遗失,唯一保存下来的“天堂的回忆”的原稿就是已寄出去的稿件。因此,他们也知道首先必须在遗失的路上寻找,然后看用什么办法与“非虚构写作”评审办公室联系,他们感叹不要再发生“遗失了的天堂回忆的再遗失”那种事了,并且决定一定要在遗失路上无法找到,要恢复原稿唯一只有寄托于向“非虚构写作”评审单位提出要求时,才可以向北京发出求助函。
当时,老师尚不晓得学生在寻找遗失的稿件无果时,甚至最后得向北京的评审单位索回寄出的稿件。当然,即使这样他的学生也不敢直接索取,而是向负责人打听有否举办“非虚构写作”的讲座之类,并表示可以自费参加。其实,他们是想借此找一个机会,可以用扫描的办法恢复原文。后来他们的联系是碰了钉。他们打听到负责人是一位女同志,就极尽能事套近乎称对方为先生,以及要求这要求那。对方是觉得都感觉对方要求不正常而不予理睬。
为了及时取回遗失的稿件,他们采取以20元一页去收购已散失的稿件。可他们打印给老师的那份稿与寄给评审办公室的那份稿页数大不相同。因为,他们考虑老师在病榻上看稿子字体得放大些。他们考虑老师在电脑写作时 以电脑显示200%的显示比例写作的,要放大就得以200%的显示比例放大打印。因此,收购已是不顾成本。其实,页数多不仅成本高,要将散失的稿件收购上来也实属不易,因为收购价格越高冒牌打印稿就越多,你也分不清真假,并且能收上来的稿件,不齐全也不连贯,实在是太难了!
后来,他们从别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