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49-重订广温热论-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其一部一候之真无力,便可略其诸部诸候之假有余。从而施治,自有如神之妙。夫既询其来路之大概,其察 
得其轻重之确凭,再加之脉理精详,则烛照无遗矣!至其损症之状甚多,当参后四不足条看。 

第一卷温热总论
温热复症疗法
属性:若四不足与四损,亦各不相同。四损由人事,四不足由天禀;四损在临时,四不足在平素。然四不足亦有 
由四损而来者,不得谓四损外便无不足也。四不足者,气、血、阴、阳也。气不足者,少气不足以息,语言难出 
也。感邪虽重,反不成胀满痞塞。凡遇此症,纵宜宣伐,必以养气为主。血不足者,面色萎黄,唇口刮白也。 
感邪虽重,面目反无阳色。纵宜攻利,必以养血为主。阳不足者,或四肢厥逆,或肌体恶寒,恒多泄泻,至夜益 
甚,或口鼻冷气。受邪虽重,反无发热、苔刺、烦渴等症。纵宜攻利清热,必先之以温补,待其虚回,实症全 
见,然后以治热之法治之。阴不足者,自然五液枯干,肌肤甲惜。感邪虽重,应汗不汗,应厥不厥。纵宜攻利, 
必先之以养阴,待其气化津回,邪多不治自退;设有未退,酌用清利攻之。若早攻之,其病益甚。以上四不足, 
合前条四损,每见温热症屡复后。兼此虚损症候者,总不可正治其邪,必以养正为要,先服养正药,待其实症 
悉见,方可攻邪。若服攻邪,虚症复见,仍当调补其虚。养正以达邪,祛邪以安正,互相增减,迭为进退, 
必使邪尽去,而正不伤,方为善治。 
总而言之,劳复、食复、自复、怒复四症,实则易治,虚则难治∶一复可治,再复不治。以余所验,诸劳 
多复,御女者死;诸 
食多复,犯酒最剧;诸气多复,大怒尤甚。至于屡复之后,已酿成四损、四不足者,急则一旬半月即亡,缓则 
迁延时日而毙。即有医疗得法,调养适宜,幸或全愈者,体亦柔脆,最易重感。全在医者善于劝戒,病者自知 
保重耳! 

第一卷温热总论
温热遗症疗法(添加)
属性:温热二病,凡有遗症者,皆由余邪未尽,或由失于调理,或由不知禁忌所致。今举其要。约二十有四。 
x一、瘥后发肿x 温热症大势已平,伏邪已解,而面目肢体浮肿者,有食滞中宫、水停心下、气复未归三 
种。当分别以施治。食滞中宫者,乃病后脾胃大虚,不能消谷也。病者胃中犹燥,偏欲多食,食停心下脐上, 
则水不得上输于肺,肺亦不能通水道于膀胱,故溢于肢体而为肿。其症以心下脐上有硬处,按之则痛为异;小 
便或利或不利。当用平胃散,加枳实、山楂、麦芽、莱菔、青皮、神曲为主,硬处消,则肿自愈;或加苓、泽, 
兼利水亦可。水停心下者,乃脾虚不能消水也。与食滞异者,心腹无硬痛处,而小便必不利也。须实脾利水, 
宜白术、米仁、浙苓皮、泽泻、车前、木通之类,利其小便而愈,或苡仁、糯米煮粥食亦佳。气复未归者,温 
热大伤阴气之后,由阴精损及阳气,愈后阳气暴复,阴尚亏歉之至。切忌消利。吴又可所谓∶病后气复血未复, 
气无所归,故暂浮肿;不可治肿,调其饮食,节其劳役,静养自愈,吴鞠通则曰∶余见世人,每遇浮肿,便与 
淡渗利小便方法,岂不畏津液消亡而成三消证,快利津液为肺痈肺痿证,与阴虚咳嗽、身热之痨损证哉。余治是 
证,悉用复脉汤,重加甘草,只补其未足之阴,以配其已复之阳,而肿自消。千治千得,无少差谬,敢以告后 
之治温热气复者。暑温、湿温不在此例。至其辨法,气肿异于停水、食滞者∶停水身重 
而小便不利,气肿身轻而小便自利;食滞腹中有结,气肿腹中自和也。 
x二、瘥后皮肤甲错x 温热愈后,身体枯瘦,皮肤甲错者,乃热伤其阴,阴液不能滋润皮肤也。治法以养 
阴为主,吴氏人参养荣汤、清燥养荣汤酌用,叶氏加减复脉汤尤效,亦有粥食调理自回者。 
x三、瘥后发疮x 温热新瘥,发疮者最多,乃余热淫于肌肉也。若照寻常疮症,温托妄施,断不能救;惟 
多服清凉解毒,兼养气血药自愈。 
x四、瘥后发痿x 四肢不能动移者,热伤筋脉也。吴氏诸养营汤酌用。轻者,粥食调理自愈。 
x五、瘥后发蒸x 蒸蒸骨热如痨瘵者,乃余热留于阴分也。不可以其羸瘦,而遽用虚损门治法;必察其六 
腑有结邪,则仍以攻邪为主;次察其筋络有壅瘀,仍以通瘀为主也;次察其气道有痰涎,仍以祛其痰涎为主。 
数者俱无,方可清热。或无邪而阴伤,方可纯用养阴之药;或分其余邪之轻重,亏损之多少,而兼用养阴清热 
药,进退加减以和之更妙。 
x六、瘥后耳聋x 温热症身凉后,尚有耳鸣、耳聋等症者,其因有三。一因余邪留于胆经,宜温胆汤加柴 
胡、菖蒲、钩藤、池菊、通草、荷叶之类,以清解少阳之郁。二因痰火上升,阻闭清窍,其耳亦聋,宜导痰汤 
去半夏、南星,加栝蒌皮、京川贝、枇杷叶、杜兜铃、通草、鲜石菖蒲之类,以轻宣肺气之郁。三因肾虚精脱, 
则耳鸣、而聋,宜常服耳聋左慈丸或磁朱丸等,以滋阴镇逆。此二症,不关少阳,皆禁用柴胡升提。外治惟耳 
聋神丹,丝棉包裹,纳入耳中多效。 
x七、瘥后发颐x 俗名遗毒,乃余邪留滞络中而成毒也,因汗下清解未尽,其邪结于少阳阳明二经。发于 
两颐者,阳明部 
位也;发于耳之左右者,少阳部位也。治法以解毒清热、活血疏散为主,误则成脓不出,而牙关紧,咽喉不利, 
多不能食而死。毒内陷而复舌燥神昏,亦死;出脓后,气虚血脱,亦死。故宜早治也。古方以普济消毒饮为主; 
发在耳后,以柴胡、川芎为主;在项下,以葛根、白芷为主;在项后或巅顶,加羌活、薄荷。时方以连翘败毒 
散为主,如二活、荆防、连翘、赤芍、牛蒡、桔梗、土贝、蒺藜、薄荷、银花、甘草之类。如元气虚者,须兼 
归、 补托,溃脓后,当大补气血为主。然发于阳明者易治,发于少阳者难治。总之,此症初起,速宜消散,缓 
则成脓,不可轻补于未溃之前,补早则必成脓。尤不可纯用寒凉于将发之际,恐闭遏而毒不得发,故必兼疏散 
为要。外治以葱水时时浴之。 
x八、瘥后额热x 凡温热症热退后,独额热未除,目神似觉呆钝,此胃中余滞未清,额属阳明,故独热。 
宜清疏之,二陈汤,加连翘、黄芩、山楂、神曲之类,清之和之。 
x九、瘥后咳嗽x 凡温热症热退之后,尚有咳嗽未除,此余热在肺也。宜滋养肺胃之阴,其嗽自止,如南 
沙参、麦冬、地骨皮、知母、川贝、川斛、花粉、茯苓、甜杏仁、桑皮、蔗汁、梨汁之类,或加生地、玉竹之 
类。总之,新感风寒,而症见咳嗽,其病为轻;以其邪传入肺,肺主皮毛,邪从外达也。温热多内伤虚症,见 
咳则重;五脏传乘,肺受火刑,水源涸竭,每多死症。 
x十、瘥后自汗、盗汗x 虽皆属虚候,然温热瘥后,多由余热未清,心阳内炽,以致熏蒸燔灼,津液外泄 
而汗出。慎勿骤补峻补。苦坚清养为宜。苦坚∶如当归六黄汤加减,以育阴泻火固表;清养∶如西洋参、生地、 
麦冬、黄连、甘草、小麦、百合、竹叶、茯苓、莲子心之类,择而为剂可也。 
x十一、瘥后惊悸x 凡温热新瘥,触事易惊,梦寐不安者, 
余热挟痰也。痰与气搏,震荡心宫,故惊悸。宜用竹茄、黄连、石菖蒲、半夏、胆星、栀子、知母、茯苓、旋 
复花、橘红等,清余热而消痰。 
x十二、瘥后怔忡x 乃水衰火旺,心肾不交也,宜补水养心,朱砂安神丸最妙,半夏秫米汤合交泰丸尤捷。 
x十三、瘥后不寐x 凡温热症热退之后,夜不欲寐者,胃不和也,温胆汤加秫米和之。惊悸不寐者,心气 
虚也,前方合酸枣仁汤,去川芎清敛之。虚烦不寐者,余火扰动也,黄连阿胶汤清滋之。终夜清醒,目不能瞑, 
或目瞑,则惊悸梦惕者,余邪内留肝胆,胆气未舒,肝魂不安也。宜酒浸郁李仁、炒枣仁、猪胆皮、黄连、焦 
山栀、淡竹茹、冬桑叶等,滑以去着,苦以泄热。 
x十四、瘥后妄言x 凡温热病,每有热退身凉之后,其人如痴,神思不清,言语谬妄,或倦语不思食者, 
此心神虚散不复所致。但当调养气血,兼治其心可也。神复,妄言自止。吴氏安神养血汤主之,薛氏参麦茯神汤 
亦主之。但痰火余邪,内伏包络,亦有此症,当用鲜菖蒲、天竺黄、川贝母、连翘、钩藤、丹皮、淡竹叶、竹 
茹、辰砂之类,以凉开热痰,则神自清而不妄言矣。若犹不应,加万氏牛黄清心丸清宣之。如余热未净,多言 
错语者,宜导赤散,加麦冬、莲子心、朱砂染灯心等,熄余焰而清心神。 
x十五、瘥后语蹇x 凡温热症热退之后,其舌转动不灵,而语言蹇涩者,因心脾肾三经之脉,皆萦绕于舌, 
心肾虚则舌不灵动;痰阻脾络,肝风内扰,则语言蹇涩不清。总是虚风痰火为病。宜导痰汤,加菊花、钩藤、 
白蒺藜、皂角炭、石菖蒲、姜汁、竹沥等,熄虚风而清痰火。若因痰热滞于肺络者,宜顾氏清金散加石菖蒲、 
竹沥,清肃之;如因余热耗伤肺阴者,宜清燥救肺汤加岩制川贝、雅梨汁,清养之;若声颤无力,语不接续, 
似蹇非蹇者,阴气大虚,元气无根也,宜贞元饮合集灵膏峻补之。 
x十六、瘥后昏沉x 凡温热症新瘥后,十余日或半月渐至昏沉者,皆缘发汗未尽,余邪在于心胞故也。或 
兼潮热,或兼寒热似疟,宜连翘、栀子、豆豉、麦冬、菖蒲、淡竹叶、钩藤、丹参之类,清解之。然有痰火内 
伏胞络者,亦见昏沉,其人终日昏睡不醒,或错语呻吟,或独语如见鬼,宜用东白薇、天竺黄、京川贝、广郁 
金、石菖蒲、皂角刺、鲜竹叶、细芽茶、朱砂染灯心、厥症返魂丹等,轻清以开达之;甚或万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