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胍磺兄矗ヒ磺屑
地藏菩萨认为能如是修习唯心识观,名为最上智慧之门。能令其心猛利,长信解力,疾入空义,得发无上大菩提心。
第二、修真如实观:修此观者,当知心性,无生无灭,不住见闻觉知,永离一切分别妄想。渐渐能过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定境界相,得相似空三昧。得此三昧时,受、想、行、识,粗分别相,不现在前,辗转得入心寂三昧。
上述二种观道的修学,利根者已知一切境界,唯心所作,虚诳不实,犹如梦幻。阴盖轻微,散乱心少,当修真如实观。钝根不知一切境界,悉是唯心,染著情深,盖障数起,心难调伏,应令先修唯心识观。
至于那些善根微薄的人,诸恶烦恼,不得调伏。畏堕恶道,畏不常值佛、菩萨,不得听闻正法。可于一切时,一切处,常勤念地藏菩萨名号。若得一心,善根增长,其意猛利,当观菩萨法身及诸佛法身,与己身体性平等,无二差别,常乐我净,功德圆满。此人舍身,不堕恶道,八难之处,还闻正法,习信修行,亦能随愿往生他方,净佛国土。
又地藏菩萨教导,若未来世诸众生等。欲求度脱生老病死。始学发心修习禅定无相智慧者。应当先观宿世所作恶业多少及以轻重。若恶业多厚者。不得即学禅定智慧。应当先修忏悔之法。所以者何。此人宿习恶心猛利故。于今现在。必多造恶毁犯重禁。以犯重禁故。若不忏悔。令其清净而修禅定智慧者。则多有障碍不能克获。或失心错乱。或外邪所恼。或纳受邪法增长恶见。是故当先修忏悔法。若戒根清净。及宿世重罪得微薄者。则离诸障。
希望教友们,常念恭敬“南无地藏王菩萨”,和《地藏菩萨本愿经》。这对于我们怎样做一个真正虔诚的佛教信徒,来报答四种恩,是一件非常有益的大事。
【灭罪真言】
地藏菩萨灭定业、碎地狱真言曰:“唵,钵啰末邻陀宁,娑婆诃”。(梵文:Om;Pramardane;Svāhā!比较接近的发音应为:唵,颇罗摩何德内,斯瓦哈!ōng;bōlàmòlíntuóníng;suōpóhē
)据说效果明显,所以广为传诵。
【地藏歌偈】
地藏赞
地藏菩萨妙难伦,化现金容处处分。
三途六道闻妙法,四生十类蒙慈恩。
明珠照彻天堂路,金锡振开地狱门。
累劫亲姻蒙接引,九莲台畔礼慈尊。
南无九华山幽冥世界地藏菩萨摩诃萨。
地藏菩萨灵感歌
南无地藏王菩萨,昔为慈孝心,弘愿渡母娘。
诸佛前弘愿广,分身化十方。
如意宝命珠,降魔金锡杖。
圣号若称扬,消灾除罪障。
大慈大愿,十轮拔苦,本尊地藏王。
慈悲不可量,悲愿如海洋。
忉利天礼法王,世尊嘱地藏。
弥勒未生前,娑婆作慈航。
愿佛莫忧伤,愿佛莫忧伤。
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犹示声闻相。
南无地藏王菩萨,降迹新罗乡。
渡海入大唐,九华山建道场。
闵公修供养,化一袈裟地,遍覆九子峰。
大愿地藏王,大愿地藏王。
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大愿地藏王。
【弥勒菩萨】
弥勒,全译梅特雷耶(Maitreya),又译为慈氏。弥勒是姓,名阿逸多(Ajita),义译无能胜。西元前六世纪人,与释迦牟尼同时。生于印度波罗奈国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罗门家。他生而相好庄严,聪慧异常。按印度的习俗,生了孩子要请相师看相。相师惊异地说:‘此儿具足轮王相,长大必然要当转轮圣王’。这话很快传到国王耳里,满朝文武惶恐异常,怕国内要发生政变。急欲觅得此子,加以杀害。其父预感大祸临头,即将其匿藏于舅父家中。及长,舅氏虑其祸终不能免,即令其见佛闻法,从佛出家。弥勒由于从小生活在经济富裕的族氏家中,出家后,依然交游族姓,喜爱穿著。如国王将一件金缕袈裟供佛,佛将它赐给诸比丘,大家看到这般华丽的袈裟,谁都不敢要。唯弥勒受之,并天天穿在身上,到处乞食。引起一些比丘议论,他听了根本不放在心上。弥勒在《楞严经》里说:‘忆我往昔,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彼佛而得出家,心重名利,好游族姓’《法华经序品》文殊也说他‘心常怀懈怠,贪著于名利,求名利无厌,多游族姓家’说明他这一习性的养成,并非始于今日,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由来已久。
弥勒学佛的历史,比释迦牟尼资格要老得多。但他因喜好交游,爱吃穿,而重视慧学。勇猛精进,不如释迦,结果是后来者居上了。在《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里,释迦回忆说:‘弥勒发意先我之前四十二劫,我于其后乃发道意。于此贤劫,以大精进,超越九劫,得无上真正之道,成最正觉’。‘我以十事致最正觉:一者所有无所爱惜,二者妻妇,三者儿子,四者头目,五者手足,六者国土,七者珍宝财物,八者髓脑,九者血肉,十者不惜身命。我以此十疾得佛道’。
弥勒出家后,生活或修学,不与小乘比丘为伍。而与文殊、普贤、观世音、大势至等大菩萨同事,所以在大乘法会上,弥勒都占有重要的席位。如《华严经》弥勒故现楼阁,而令善财入于法界。《般若护国》为波斯匿王酬量希相,法华会上,而与文殊共任流通。《解深密经》释迦以瑜伽了义之教,传与弥勒,九百年后,畅弘于世。
释迦牟尼在他的众多弟子中,对弥勒总是另眼看待的。他选择弥勒作接班人,予以授记,“次当作佛”。这件事引起一些比丘的非议。如在《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优波离问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此人命终当生何处?其人今者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佛说此人成佛无疑,此人命终生何国土?’释迦牟尼回答优波离说:‘十二年后,弥勒于波罗奈国,劫波利村,大婆罗门家,本所生处,结跏趺坐,如入灭定。身紫金色,光明显赫,如百千日,上至兜率天,其身舍利,如铸金像,不动不摇。身圆光中,有首楞严三昧般若波罗密,字义炳然。时诸天人,寻即为起众宝妙塔,供养舍利。时兜率天,七宝台内,摩尼殿上,狮子床坐,忽然化生,于莲花上,结跏趺坐,身如阎浮檀金色,长十六由旬,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悉皆具足,与诸天子各坐华座,昼夜六时,转大法轮,度诸天子’。
在优波离等人的眼中,弥勒是一个‘不修禅定,不断烦恼’,‘未尽诸漏’的一介凡夫。释迦选这样的一个人接班,授记作佛,是难以令人想得通的。说明二乘人心怀偏见,对一乘佛道不能望其项背。弥勒精神体现菩萨在艰苦条件下,行菩萨道,著重利他的大乘气象,于利他中实现自利,完成佛国依正庄严。
据说,再过五十六亿年,弥勒当下生于阎浮提,证得佛果。那时阎浮提的情况大致如下:
(1)自然条件:国土长一万由旬,广八千由旬。土地平坦如镜,名花软草,遍覆其地。种种树木,花果茂盛,其树悉皆高三十里。
(2)居民:人寿八万四千岁,智慧威德,色力具足,安详快乐。唯有三病:一者便利,二者饮食,三者衰老。女人年五百岁,尔乃行嫁。
(3)城市:城市次比,鸡飞相及。有一大城,名翅头木,街巷道陌,广十二里,洒扫清净。有明珠柱,皆高十里,其光照耀,昼夜无异,灯烛之明,不复为用。时世安乐,无有怨贼劫窃之患。城邑聚落,无闭门者,亦无哀恼、水火刀兵及诸饥馑毒害之难。人常慈心,恭敬和顺,调伏诸根,语言谦逊。
(4)政治:时有转轮王名叫儴佉,有四种兵,以威武统治四天下,王有七宝,又有四大藏,各有四亿小藏围绕。珍宝涌出,无守护者,众人见之,心无贪著。
弥勒下世,也如释迦有托生、出家、成道、说法种种示相。
(1)托生:有大婆罗门名曰妙梵,女曰梵摩波提,弥勒托生以为父母。弥勒生后,肤紫金色,身高千尺,胸广三十丈,面长二十丈四尺,具足三十二相,相好端正无比。
(2)出家:弥勒观世五欲,致若甚多众生沉没在生死海,甚可怜愍。如是正念,不乐在家。感王施物,终归毁坏,知一切法,亦皆幻灭,修无常想,出家学道。
(3)成道:弥勒成道,坐于龙华菩提树下,即日成就无上道果,应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地神乃至诸天,各相告曰‘当今弥勒已成佛道’。
(4)说法:时有魔王,名曰大将,率欲界无数诸天至弥勒佛所,请说施论、戒论及生灭之论,乃至诸佛所说,苦集灭道。时座上有八万四千天子,得法眼净。弥勒有三会说法:初会有九十六亿人,得阿罗汉。二会有九十四亿人,得阿罗汉。三会有九十二亿人,得阿罗汉。弥勒说法常赞释迦功德。弥勒寿命八万四千岁,般涅盘后遗教存世一万四千岁。
(5)弟子:儴佉王将八万四千众,往至佛所,求作沙门。大臣长者,亦复如是,各自念言:虽复千亿岁,受五欲乐,不能得免三恶道苦,妻子财产,所不能救,世间无常,命难久保。我等今者,宜于佛法而修梵行,念已出家。
(6)涅盘:弥勒寿命八万四千岁,入涅盘后,遗法留存一万四千岁。
(二)弥勒的思想和慈氏由来
汉译大乘佛经,关于弥勒的记载,不胜枚举,现仅从他的姓名窥知其思想具有两大特色。
弥勒以修慈心观而闻名。在《华严经·修慈分》里佛告弥勒,应修慈心,以自调伏。于念念中常修六波罗蜜,修慈心时,未离分别,未能不起我我所见。当得六种梵天之福。若离分别,离我我所,此则名为广大之慈。所有先世所作罪障,皆得除灭,不久当证无上菩提。修慈心观而上求佛道,是弥勒思想一大特色。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