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简明中国神谱大全-第10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么,后来自称“吴”(或“虞”)的这一狩猎民族为何会把自己的生存形式的图画作为自己族人的姓氏——一种表明血缘关系、亲属关系和婚姻关系的社会学标志的呢?
  让我们在想象的山林中,掘好陷阱,装好弩箭,等待着剑齿虎的来临。而当凶猛的野兽出现时,与这个部落一起跑吧、叫吧,难道你感受不到纯粹的人类力量的觉醒和朦胧的畅快的美好感觉吗?此时,你一定会认定,作为这个狭小天地里的一族,确是没有什么比这一时刻更激动人心的了。于是,选择“吴”作为自己氏族的称号自然再合适不过了。这一族就是吴域虞)氏族。
  此外,从读音上看,吴字的读音与“呜”、“哇”、“喔”、“喂”等象声词相近,它极可能就是原始人狩猎时喊叫的声音。到这里,我们仿佛听到了原始狩猎者那大声的喊叫,是因突然发现大野兽时的喜悦或惊恐,是招呼同伴作好准备的信号,还是期望以那震耳欲聋的声音吓唬凶猛的动物?不管怎样,“吴”字除了会意外,还是一个表声的文字。
  “吴”字作为语言的符号,虽然可与“虞”、“䲣”、“敔”等字通假,但作为人们血缘出身标志即姓氏的“吴”,却从来不与“䲣”、“敔”等混用;西周以上,“吴”“虞”不分。自秦汉以后,“吴”、“虞”二姓始已区分清楚,除极个别的如《隋书》中“吴卓”也写作“虞绰”外,唐宋以来至今,“吴”、“虞”二字作为姓氏则更加径渭分明,绝无混淆。
  “天吴”这种人面虎身的怪兽作为吴人的图腾兼始祖神,与吴人的狩猎生活密切相关。
  我国古代有一本记录神仙、鬼怪的奇书,叫《山海经》,其中的《海外东经》记载说:“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大荒东经》中也有近似的记载。据书中描绘,这是一个有八个头、八只腿、八条尾巴、人的面孔、虎的身子的庞然大怪兽。我们从上面转录自古本《山海经》的插图可一睹其神秘、怪异的风采。
  这个半人半兽的怪物,就是古老的原始狩猎氏族——吴人的图腾兼始祖神。“天”的意思就是“大”,“天吴”,就是伟大的吴。
  形象描述:
  “天吴”人面虎身,这与吴人的狩猎生活密切相关。吴人以狩猎为生,而“虎为百臂之王”,因此,吴人崇拜一种似虎的动物,这种古动物可能在先秦时变得稀少而绝迹了,吴人便是以虞为图腾,“天吴”的原型即是虞。在前面的吴字解字中,我们曾指出,猎人常身披虎皮作为一种狩猎时伪装和欢庆收获猎物时的摸拟动物动作的舞蹈装扮。所以,像吴常加“产”作“虞”一样,“天吴”不但形象似虎,它的名称在《南山经》和《大荒西经》中又称作“大虞”。
  “驺虞”的特点是跑得极快,这与“吴”字下从“矢”密切相关,也与吴人狩猎生活的善于奔跑的特点相同。
  但“天吴”又是人的面孔。从这里,可以看到兽与人的结合,也可以看到从人到神的转化。同时,我们也得到了一个明确无误的信息,“天吴”也是人,而且就是吴人的祖神。
  故事:
  既然“天吴”作为吴人的祖神图腾是原始狩猎民族崇拜虎的结果,为什么《山海经》中又说“天吴”是“水伯”——水神呢?这中间正隐藏着重大的历史变迁,就是远古吴人向东南海滨的大规模迁徙。
  吴人属于炎黄族系,最初居住在今山西、陕西一带。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吴人在这一带留下了许多以“吴”或“虞”命名的地名,如吴山、虞山、虞城等。大约在炎黄之世,随着炎帝族系和黄帝部族的向东扩展,吴人也被迫大规模东迁,到尧舜之世,吴人已有许多支系都迁徙到东南海滨长江三角洲一带。这样,吴人告别了茂密的原始森林和剑齿虎,而开始征服波涛滚滚的大海。那原来保佑子孙狩猎时多有所获的族神“天吴”,这个时候当然就又得变成保护吴人子孙在与江湖大海打交道时平安、丰收的“水泊”了。也正因为这一微妙的变化,中国文字的那些聪明透顶的创造者们,有时又将吴族的吴宇,与鱼挂起钩来。在金文里,吴国的“吴”,就可通作“䲣”了。甚至吴字有时也写成“”,活脱脱的就像一条鱼。难怪卫聚贤先生在《吴越文化论丛》中,会误把“吴”字解释成象鱼之形,把鱼当作吴人的图腾了,实在是事出有因。
  “天吴”或“天虞”就是先秦和秦汉文献中常可见到的“虞”,也叫“驺虞”。《山海经·海内北经》这样记载:“有珍兽,大若虎,五彩毕具,尾长于身,名曰驺吾,乘之日行千里。”可见,远古的吴人,也是以崇拜一种叫“虞”或“驺虞”的动物得名。这种动物在名“虞”,被吴人尊为图腾和族神后,就成为了“天吴”——伟大神圣的吴了。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强良】【九凤】【翕兹】【奢比尸】
更新时间2010…1…2 17:38:19  字数:1787

 【强良】【九凤】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天柜,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又有神衔蛇衔操蛇,其状虎首人身,四蹄长肘,名曰强良。
  【九凤】
  九头鸟形象的出现,最早源于楚人的九凤神鸟。出自战国至汉初时楚人之手的《山海经》,是记载九头鸟形象的最早文献。《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说:〃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柜。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句曰九凤〃。
  〃九凤〃所居的〃大荒之中〃,虽不知其确切范围,却可以肯定包括楚地在内,因为楚人之先帝颛顼,与他的九个嫔妃皆葬于此。《山海经·大荒北经》开篇就说:〃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该书《海内东经》则说:〃汉水出鲋鱼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四蛇卫之。〃附禺即鲋鱼,古字通用。楚人血统的屈原,在《离骚》中说自己是〃帝高阳之苗裔。〃这高阳即帝颛顼。颛顼葬于汉水,九凤与颛顼同在一地,可见九凤是楚人所崇拜的九头神鸟。
  〃九凤〃的神性,以它的名字即可得到证明。凤是我国古代最为崇拜的两大图腾之一,与龙并称。它是吉祥幸福的象征,《山海经·南山经》中说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尔雅·释鸟》郭璞注:〃凤,瑞应鸟。〃《说文》:〃凤,神鸟也……见则天下大安宁。〃由于凤凰是吉祥之鸟,古代有的帝王,如少昊,周成王即位时,据说都曾有凤凰飞来庆贺。
  楚人有崇凤的传统。大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写到神游天国部分时,第一句就是:〃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据肖兵同志考证,全世界都十分流行的凤凰涅盘利用职权故事,最早就出自屈原的《天问》。先秦典籍中,多有楚人将凤比作杰出人物的记载,如《论语·微子》中,楚狂人接舆就对孔子作歌云:〃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庄子·人间世》中,也有类似的记录。
  楚人崇凤心理也得到考古资料的证明。如1949年2月在长沙陈家大山发掘到的龙凤帛画;1963年和1971年在湖北江陵两次发现的凤踏虎架鼓、长沙马王堆汉墓的非衣帛画等,都是著名的发现。尤其是马王堆帛画,在天堂正中人面蛇身主神周围,就有几只大鸟环绕。而画面中部天堂入口处,也有一只鹰嘴人面怪鸟和两只长尾凤鸟。这与屈原诗中描写的意境十分相似。至今,崇凤心理在民间审美情趣中还占有重要地位。
  说过〃凤〃,再来说〃九〃。九,在中国古代是个神秘的数字,天高曰九重,地深曰九泉,疆域广曰九域,数量大曰九钧,时间长曰九天九夜,危险大曰九死一生……就连唐僧取经也是九九八十一难,孙悟空是九八七十二变。为什么〃九〃字成为这种神秘的极数呢?据有的学者研究,这乃是因为〃九〃的本意是〃九头龙〃(或九头蛇)之故。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九头龙崇拜的神话。如《山海经》中就有〃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的神话,〃九首人面蛇身而青〃的相柳、以及九首食于九山霸九洲共工等神话形象。九头龙既为人们所崇拜,九头鸟当然也不例外。
  在楚文化中,崇〃九〃传统也很明显。屈原的十分有名的系列作品,就叫做〃九歌〃。这是屈原被放逐时,〃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故而〃更定其词〃,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屈原还有一个作品叫〃九章〃,他的学生宋玉则有〃九辩〃。《选游》一诗中,屈原曾写道:〃朝濯发于阳谷兮,夕晞余身于九阳。〃《楚辞》中许多地方用到〃九〃字、如九天、九畹、九州、九疑、九坑、九河、九重、九子、九则、九首、九衢、九合、九折、九年、九逝、九关、九千、九侯等等;连帝颛顼的后宫,也是〃九嫔〃。可见〃九〃在楚地信仰中影响之大。
  综上所述,人面鸟身而九首的九凤,是楚人先祖所崇拜的一个半人半鸟的图腾形象,它是我国九头鸟形象的最早原型。
  【翕兹】
  西海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翕兹。
  译文:西海海中的一个小沙洲上有尊神,长着鸟的身子、人的面孔,耳垂上穿着两条青蛇,脚底下踩着两条红蛇。这尊神的名字叫翕兹。
  翕兹不是山海经里的神,而是上古的氏族名里有这样一句:“天皇燧人龠兹氏”。
  【奢比尸】
  人头兽身,耳戴两条青蛇,掌管天气,又称旱魃。
  或称“奢比”,半人半兽的怪物,《山海经·大荒东经》说它是神,长着人的头颅和野兽的身体,一对大耳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