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信不诬也。因又反复思之,所谓鬼神者,即吾心本有灵明,自然发动者也。。究竟何者为鬼,何者为神?则在自家念头之邪正耳。倘贤师友早期告我,省却多少思虑。然不思不虑,则易得易失。今经此一悟,乃出于自诚之明也。其殆师友玉成于我,行不告之教欤?余经此一悟,如在中医路上夜行,忽得明灯也。此后十数年来,医林浪迹,遇有学不通处,则商之契友,并加以思维,常收由点及片之效。从前游走山村,太感乏书之困。出山后,每副书店必不空回,凡遇爱好之书,宁可买而不读,不肯见而不买。如张寿甫陆渊雷、恽铁樵,时逸人、秦伯未、承澹庵诸前辈大作,读之如见海天之阔,其维新衍义之处,多由经典化出,其中意味深且长也。
光复后,国基大定。中医受到政府关怀,我得参加医卫工作。此余在中医道路如登坦荡之公路矣。当时正值百家争鸣,有拟将中药革新,单煎分贮,。然后按方配剂,商余可否?余譬以渍茶,乘热饮之,其味清香,功可透汗,凉而饮之,香味减,功则利尿,隔宿饮之,其色紫,其妹苦,功则涌揭矣。一茶之微,尚且如此,安知多数药味,煎后寒热新陈之变,功能或有不同乎?可进一步研究,务要巩固其功能再行酌用。不可徒革表面之新也。此后余改任针灸科主任,又值朝鲜人金凤汉研究经络得出实质,各地都作讨论,余又发异议之言。认为经是经过,络是连络,无法提出有形物质。譬如两山夹成一谷,两岸夹成一川,在人身由两条经筋,央成一条经络,在解剖上只能提出经筋,此经筋一被提出,则经络同时消失矣。又如房屋墙壁有裂缝,外可入风,内可通气,作用显然。试将此房拆毁,则砖石若干,土木若干,历历可数。而在未拆房以前,有日共睹之墙缝,则提之不出。爱我者急止我日;别在新生事物上泼冷水。我日:我的墙缝子也是新生事物,你也别阻拦我的发展。相与哄笑。有此辩论,犹余中医路上跄步趋行也。此后余改任整理古典医籍工作。我首先着手《内经》,摘其差误而补正之(于一九六四年印成《内经摘误补正》小册。作内部交流。后又加以补改,拟名《内经补正》)。
例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被服章」三字于上下文义不属。余意此三字,可移于「适嗜欲……」之前。读为「被服章,适嗜欲……」盖谓圣人以教化治世,遵服章之制,在朝不矜冠绅,在野不妆异服,混世合俗,便于教化也。如孔子为鲁司寇,老子为周柱下史,庄子为宋漆园吏,均不辞小官,志在行道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恶气不发」,「发」字或是「戴」字之误。若果恶气不发,则为郁结之痞,何贼风暴雨之有。今既贼风数至,暴雨数起,皆是恶气发泄之象也。前文言天道以藏德为务,「天明则日月不明」,是天失其藏德之职,而泄其自然之明,则日月之光为其所夺,有明不显(譬如白昼点灯,光焰不显其亮)。今既天遭失职,则邪气(不正常之气)侵害空窍,空窍受侵,则邪气无所归藏,邪气不藏,则不得缓其冲进之势。犹如四时失律,则春不生夏何以长,秋不晦则冬无可藏也。节节相因,总不外阴阳气化进行其生长收藏之道耳。今既生者不生,藏者不藏,故贼风因之数至,暴雨因之数起,俱因恶气不藏之所致也。原文下文自作解日,此。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俱失」也。故余疑「发」字为。藏」字之误。或「不」字为「大」字之误。,.
《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寒,欲如运抠,起居如惊,神气乃浮」段内:「欲如运枢」,烦也,「起居如惊」,噪也;「神气乃浮」,不安也。犹云病者内烦外躁,坐立不宁,神气困之浮越而不安也。如此症状,略合《至真要大论》「诸躁狂越,皆属于火」之义。可于「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三句之上加「因子火」三字。寒静而火动也。原文「因于寒」三字,可在「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之上。正合伤寒初起之麻黄汤证。本篇零乱失序者尚多,有待专文候教。
《素问·金匮真言论》「故冬不按麝」节内「春不病颈项」,以四季月份揆之,应作「仲春不病颈项」。飧泄而汗出也」一句,新校正云,上文疑剩。余意「飧泄」乃夏秋间常见之病,应在「长夏不病洞泄寒中」之下。两句联合,断句为「长夏不病洞泄寒中飧泄,而汗出也(凡长夏有汗者,多不病泄)。
《素问·阴阳别论篇》:「鼓一阳日钩,鼓一阴日毛,鼓阳盛极目弦,鼓阳盛至而绝日石。」张志聪谓「钩」应作「弦」,「弦」应作「钩」。盖谓肝(弦)心(钩)
肺(毛)肾(石)四经之脉以应春夏秋冬四时也。按一阳为阳之初生,其脉端直以长,长应春阳之象,故鼓一阳应日「弦」。迨阳盛至极,其脉当有汹涛回卷之势,故鼓阳盛至极,应日「钩』。宜从张氏改正之。但「鼓阳盛至而绝日石」句中之「阳」字当是「阴」字之误。按全文大意,鼓一阳者,春脉也,故日「弦」。鼓阳盛至极者,夏脉也,故日「钧」。鼓一阴者,秋脉也,故日「毛」。故冬脉之至,应作「鼓阴至而绝日石」也。若果鼓阳至而绝,则成浮数而散之象,何得目「石」?张氏徒见「弦删钩。之误,未审鼓阳至而绝之「阳」字为亦误,亦挂万漏一也。「阴阳结斜」,「斜」应作「邪」。或古「斜,邪」通用欤?「三阳结谓之隔」,「隔」应作「水」。「三阴结谓之水」,「水」应作「隔」。所以然者,三阳为太阳,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小肠外围为水,膀胱内容为水,两太阳结邪,乃为水病。故三阳结,应作「水」。三阴为太阴,手太阴肺,足太阴脾。肺结邪,则气失运而不利脾结邪,则胃失助而不消。气不利,食不消,非隔而何?故三阴结应作「隔」。本篇末句「不过十日死」句下,新校正云:「详此阙一阳搏。」玩昧本节全文大意:「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死」。「三阳俱搏……三日死。三阴三阳俱搏……五日死。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由此观之,阴脉俱搏死期缓,阳脉俱搏死期速。新校正云阙一阳搏。余意「不过十日死」句上,正可补「一阳俱搏」一句。按一阳为少阳,少阳居半表半里,处于阴阳之间,若一阳惧搏,刚死期亦应在阴阳俱死期之间,即五日十日之间也。二数折合,得七日半。正符「不过十日死」之数。又旬中「不过」二字,非含糊词,乃肯定语。盖谓不得过十日而死也。
《灵柩·九针十二原》「写日,必持内之」,「写日」之下应补「迎之,迎之意」五字。乃与下节「补日随之,随之意」相应。「审视血脉者」,「者」字衍,宜删之。「必在悬阳」,应作「心在悬阳」。「及与两卫」之「卫」字,《甲乙经》作「衡」,未洽。古说「眉目之间日衡」(蔡邕《释诲》有「扬衡含笑」之句)。余意本节文意,重在审视血脉。考面部之荣于血着无过于颧。
而两眉两目之间,于血关系不大。若以「衡」字作印堂解,又不应有「两」。因疑原文「卫」字,或是「额、顺、颂」等字之误。提出浅见,以供参考。「血脉者在腧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十五字,似应在前文「剌之无殆」之下。「五藏有六府,六府有十二原」句中「有六府」三字衍,可删之。读为「五藏六府有十二原」,乃易讲通。
《灵枢·经脉第十》「手太阴之别,名日列缺」。以下全文,应是《经别第十一》文字。应将下篇篇目「经别第十一」五字,移于「手太阴之别,名日列缺」之前。否则,张冠李戴矣。余于《灵》、《素》两书择出疑误之点,约一千余项。有待缮清敬烦同道指正。
余在主任针灸科室期间,曾解释经穴命名意义。
以任督二脉为人身阴阳经络两大纲领。比之乾坤两卦,其它太、少、明、厥,阴阳各六,则犹震、巽、坎、离、艮、兑六子也。即《奇经考》所云「督脉为阳脉之总纲」之意也。故余拟以督脉为十四经之首。又以「长强」穴为督脉各穴之首,亦即十四经所有诸穴之首。
推究经穴起源,当由养生静坐,体会经络动静之妙,有所心得,而志其位置察其流、注、敛、散,而识其性能。两者之义,俱由自觉而得。或喻之以物象,或证之事功,取两三文字之义,标示体用性能,而定其名称。若云必表而出之,虽圣人有所不能。
释「长强」。循环无端之谓长,健行不息之谓强。不然行程万里,终有尽时,力扛千钧,终有倦时。总归有限,何长、强之有?关尹子云:「营、卫之行,无顷刻止。」即指周身血气行动,统而言之也。吾人经常处此长、强之中,又经常行此长、强之事,须臾不离,人尽可知,而不暇自觉。惟养生家从而加以体会,得出无边妙用,而创成经穴学说。问何以证其然也?日l三l其功用能促进循环,资助健运也。
释「腰俞」。「俞」为「腧」之筒。「腧」为「输」之变。以字义推之,「俞」即「输」也。名「腰俞」者,以其为全腰之枢也。中医病理,崾有病多求之肾,俗呼内肾为腰子。故本穴又名「腰户」。剐其应证可想知矣。
释「阳关」。督脉为阳,卫旁傍足太阳之脉,本穴横平足太阳经之「大肠俞」。为督脉与足太阳经交通之隘道,故名「阳关」。灸本穴觉火气直入腹中,分布内脏,可证本穴有如关隘之用也。又如大肠有燥粪,则热及于脑,而现诸躁狂越之证,病名脏噪。此乃大肠郁热之气,由「大肠俞」传之「阳关」。又复循督上脑也。不然,大肠为贮粪之器,于脑何关?在治疗上取此穴以治此症,是明证也。
释「任脉」。滑伯仁日:「任之为言妊也。行腹部中行,为妇人生养之本。」又言「人身之有任督,犹天地之有子午也……分之于以见阴阳之不杂。合之于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