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卷三
跌打血
属性:跌打折伤一切。虽非失血之正病。而其伤损血脉。与失血之理。固有可参。因并论之。凡跌打已见破皮出
血者。与刀伤治法无异。外用花蕊石散敷之。内服化腐生肌散。血止瘀去而愈。如流血不止者。恐其血泻
尽。则气散而死。去血过多。心神不附。则烦躁而死。宜用当归补血汤。加枣仁人参朱砂白蜡茯神甘草治
之。外用人参为末。珍珠血结象皮末糁之。如亡血过多。烦躁口渴。发热头晕等证。宜大补其血。圣愈汤。加
枣仁麦冬柴胡花粉丹皮朱砂。或用独参汤亦可。此条可悟失血过多。阴虚发渴之理。凡跌打未破皮者。
其血坏损。伤其肌肉。则肿痛。伤其肋骨。则折碎。在腰胁间。则滞痛。伤重者制命不治。不制命者。凡是疼痛。
皆瘀血凝滞之故也。无论接骨逐瘀。总以黎洞丸。去大黄。加续断脆蛇治之。外用自然铜官桂没药乳香
桂枝大黄虻虫 虫。酒调敷之自效。若是已伤之血。流注结滞。着而不去者。须逐去之。否则或发为吐血。
或酿作 脓。反为难治。宜当归导赤汤下之。若已发吐血。便从吐血法治之。若已发痈脓。便从痈脓法治之。
跌打最危险者。则有血攻心肺之症。血攻心者。心痛欲死。或心烦乱。或昏迷不省人事。归芎散。加乳香没
药治之。失笑散亦治之。此与产妇血攻心。血迷心。治法略同。血攻肺者。面黑胸胀。发喘作渴。乃气虚血乘
肺也。妇科治产后气虚。瘀血入肺。面如茄色。急用参苏饮救之。金鉴载跌打。血乘肺者。亦用此方。所谓乘
肺。非第乘肺之气分而已。乃是血干肺脏之危候。肺为清虚之府。其气能下行。以制节诸脏。则气顺而血
自宁。其气不顺。则血干气分。而为吐衄。今其血直干肺脏。较之干气分者为更危殆。急用人参以补肺。肺
得补。则节制行而气下降。使血亦随气而下。再用苏木以行血。血气顺行。或可救于万一。夫如此危候。仍
不外清金保肺。以助其制节。则凡一切血症。其当清金保肺。以助其制节。举可知矣。第肺虚而制节不行
者。则宜人参以保肺。肺实而制节不行者。则宜葶苈以泻肺。肺寒而制节不行者。则宜姜半以温肺。肺热
而制节不行者。则宜知芩以清肺。一切血证。治肺之法。均可从此隅反。
跌打后有作呕者。以损伤之人。受惊发怒。肝气无有不动者也。肝木伤肺。是以发呕。小柴胡汤。加丹皮青
皮桃仁治之。
跌打后有咳衄喘逆者。乃血蕴于气分之中。宜十味参苏饮。以疏发其气。气散则血散。与内伤咳衄者不
同。内伤咳血。是气蕴于血分之中。若发其气。愈鼓动其血。而不宁矣。故以清理其血为主。二者须对看。
内有瘀血。则发渴。血虚亦发渴。有瘀血者。身痛便结。玉烛散治之。血虚发渴者。心烦不寐。盗汗身热。竹叶
石膏汤。加生地治之。凡失血发渴者。可以类推。
跌打损伤。既愈之后。有遇节候。或逢阴雨。或逢湿热。伤处每作疼痛。甚则作寒作热。此乃瘀血着而未去。
留伏经络之间。不遇天气节候。其身中营运之气。习惯而不相惊。一遇天气节候蒸动。则不能安然内伏。
故作痛也。宜小调经汤。小温经汤。通脉四逆汤。随其上下内外。以分治之。
卷四
便血
属性:大肠者。传导之官。化物出焉。谓大肠下脾胃之化物。为中宫作传导之官。故呼为地道。乃宫中之出路也。
其经与肺相表里。肺为清金。大肠即为燥金。在五行本属一家。故诊脉者。可于肺部诊大肠焉。大肠之所
以能传送者。全赖于气。气者。肺之所主。不独大肠赖肺气之传送。即小便亦赖肺气以化行。此乃肺金制
节之能事。而大肠之气化金道又与之合。故治病者多治肺也。大肠位居下部。又系肾之所司。内经云。肾
开窍于二阴。又曰。肾为胃关。故必肾阴充足。则大肠腴润。厥阴肝脉。又绕后阴。肠与胞室。又并域而居。故
肝经与肠亦相干涉。是以大肠之病。有由中气虚陷。湿热下注者。有由肺经遗热。传于大肠者。有由肾经
阴虚。不能润肠者。有由肝经血热。渗漏入肠者。乃大肠与各脏相连之义也。但病所由来。则自各脏而生。
至病已在肠。则不能复还各脏。必先治肠以去其标。后治各脏以清其源。故病愈而永不发矣。
一先血后便为近血。谓其血即聚于大肠。去肛门近。故曰近血。此有两等证治。一为脏毒下血。一为肠风下血。
脏毒者。肛门肿硬。疼痛流血。与痔漏相似。仲景用赤豆当归散主之。取赤豆芽以疏郁。取当归以和血。赤
豆性能利湿。发芽赤色。则入血分。以为排解之用。当归润滑养血。以滋大肠。则不秘结。仲景略示其端。以
为治脏毒者。必须利湿热。和血脉也。非谓此二药外。别无治脏毒之法。吾即此药引而伸之。若大肿大痛。
大便不通者。宜解毒汤。取防风枳壳等疏理其气。即赤豆芽义也。取大黄赤芍等滑利其血。即仲景用当
归之义也。若大便不结。肿痛不甚者。不须重剂。用四物汤。加地榆荆芥槐角丹皮黄芩土茯苓地肤子苡
仁槟榔治之。四物汤。即仲景用当归养血之义。所加诸药。即仲景用赤豆芽。以疏利湿热。而解血郁也。仲
景但用养血疏郁。今恐湿热难解。故兼用清药。欲止血者。兼服锻石散。亦可。
脏毒久不愈者。必治肝胃。血者肝所司。肠者胃之关。胃若不输。湿热于肠。从何而结为脏毒哉。肝之血分
如无风火。则亦不迫结肛门矣。治胃宜清胃散。加银花土茯苓防己黄柏苡仁车前子。升清降浊。使阳明
之湿热。不再下注。则脏毒自愈。治肝者宜龙胆泻肝汤。逍遥散。
又有肺经遗热。传于大肠。而久不愈者。必见寸脉浮数洪涩。口渴溺黄。咳逆等病。方用人参清肺汤。取乌
梅粟壳酸涩之品。以收敛肺气。而余药安肺。肺自不遗热与肠矣。若去此二味。而用薄荷桔梗以代之。则
又义取解散。在人变化耳。
肠风者。肛门不肿痛。而但下血耳。脏毒下血多浊。肠风下血多清。仲景书无肠风之名。然伤寒论云。太阳
病。以火攻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圊血。太阳病下之。脉浮滑者。必下血。两条皆谓太阳。外邪内
陷而下血。又云阳明病。下血谵语者。为热入血室。厥阴篇云。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此即今
所谓肠风下血之义。夫肠居下部。风从何而袭之哉。所以有风者。外则太阳风邪。传入阳明。协热而下血。
内则厥阴肝木。虚热生风。风气煽动而血下。风为阳邪。久则变火。治火即是治风。凡治肠风下血。总以清
火养血为主。火清血宁。而风自熄矣。寿世保元。用槐角丸统治之。而未明言其义。吾谓此方。荆防。治太阳
阳明传入之风。乌梅川芎。治肝木内动之风。余药宁血清火。以成厥功。宜其得效。然而外风协热。宜得仲
景葛根黄连黄芩汤之意。使内陷之邪。上升外达。不致下迫。斯止矣。治病之法。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吐衄
所以必降气。下血所以必升举也。升举。非第补中益气之谓。开提疏发。皆是升举。葛根黄连黄芩汤。加荆
芥当归柴胡白芍槐花地榆桔梗治之。若肝经风热内煽。而下血者。必见胁腹胀满。口苦多怒。或兼寒热。
宜泻青丸治之。逍遥散。小柴胡。均可加减出入。谨按。肝风所以能下血者何也。肝主血。血室又居大肠膀
胱之间。故热入血室。有小便下血之证。内有积血。有大便黑色之证。盖肝血上干。从浊道则吐。从清道则
衄。肝血下渗。从清道则尿血。从浊道则下血。肝为风木之脏。而主藏血。风动血不得藏。而有肠风下血之
症。上数方。力足平之。或用济生乌梅丸亦妙。以乌梅敛肝风。以僵蚕息肝风。风平火息。而血自宁矣。然肝
风动血。宜得仲景白头翁汤之意。以清火消风较有力量。或四物汤合白头翁汤。兼补其血。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此之谓也。如无白头翁。则择柴胡青蒿白薇代之。桑寄生。得风气而生。代白头翁更佳。又曰
肝经之横。以肺经不能平木故也。肺与大肠又相表里。借治肺经。亦隔治之一法。虚者人参清肺汤。实者
人参泻肝汤。
凡肠风脏毒。下血过多。阴分亏损。久不愈者。肾经必虚。宜滋阴脏连丸。启肾阴以达大肠最妙。六味丸。加
苁蓉槐角皆宜。
一先便后血为远血。谓其血在胃中。去肛门远。故便后始下。因名远血。即古所谓阴结下血也。黄土汤主
之。黄土名汤。明示此症。系中宫不守。血无所摄而下也。佐以附子者。以阳气下陷。非此不能举之。使黄芩
者。以血虚则生火。故用黄芩以清之。仲景此方。原主温暖中宫。所用黄芩。乃以济附子之性。使不燥烈。免
伤阴血。普明子谓此症必脉细无力。唇淡口和。四肢清冷。用理中汤。加归芍。或归脾汤。十全大补汤。时医
多用补中益气汤。以升提之。皆黄土汤之意。凡中土不能摄血者。数方可以随用。但仲景用温药。兼用清
药。知血之所以不宁者。多是有火扰之。凡气实者。则上干。气虚者则下陷。今医但用温补升提之药。虽得
治气虚之法。而未得治血扰之法。予即仲景之意。分别言之。若阴虚火旺。壮火食气。脾阴虚而肺气燥。失
其敛摄之制者。人参清肺汤治之。若肝经怒火。肺经忧郁。以致血不藏摄者。归脾汤。加炒栀麦冬阿胶五
味。或用丹栀逍遥散。加阿胶桑寄生地榆。此即黄土汤主用黄芩之义也。若系虚损不足。下血过多。脾气
不固。肾气不强。面色萎黄。手足清厥。六脉微弱虚浮者。宜大补肝脾肾三经。人参养荣汤补脾。胶艾四物
汤。加巴戟甘草补肝。断红丸补肾。此即黄土汤主用附子之义也。能从此扩而充之。自有许多变化。岂楮
墨间所能尽者。
予按此证。与妇人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