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了宣传报导。我也在当时的报纸上,惊讶地看到了他抗洪抢险的事迹。当时,我真有点替他担心,我怕他因英子的死,而不再吝惜自己的生命。真怕有险情发生时,他别再壮烈牺牲。
历经生活磨难的何子新,事后证明,我对他生命的担忧,是有点多虑了。我绝不能忽略掉他的生活中,曾有过四年的军旅生涯。他的思想里,早已具备了所有军人们共有的,那种钢铁般坚强的意志。
长江大堤上,军民齐心协?力抗洪救险的场面,以及连队里火热的军营生活,终于使他从失去恋人的痛苦中解脱了出来。等抗洪抢险的工作结束后,子新告别战友,回到鲁西南的家乡时,他在乡人们的眼里,已不再像是有病的人。但是生活中,他的话语仍然是很少。只不过,这也使他显得比从前成熟了许多。
两年以后,有我故乡的亲人到北京旅游,来我们家做客时,闲聊中,我问起子新的情况。他们说:“那何子新,已成了当地有名的农民企业家。”
我很高兴,后来为了写好《大国医魂》这部书,我给子新去了封信,我想让他谈谈,作为一个农民企业家这两年来奋斗的历程,以便为我提供更好的写作素材。
没想到他在回信中,对我所需要了解的东西,一点儿都没提。相反,他倒是说很感谢我。说是受我以往所写文章的启发,开发研制出了他们食品公司的??头产品。这种产品,在制作过程中,有点像茅台酒那样,有其独特的地理特点。目前全国只有他们一家公司能够生产,当然销路也不错。
我很纳闷儿,我真想不到,我从前写的那些破文章,竟然还能发挥如此作用。于是,便找来那篇文章重新细细品味:
我童年的夏天,苘叶长到巴掌大时,便见母亲拿出一小块上年剩下的面酵子,擀面杖轧成粉状,揉进拳?头大小的面团里,用苘叶一层层包住,再用高粱叶一层层裹起,线绳系了,挂到门窗外。风吹日晒,发酵长毛,承受了日月的光华,吸收了大地的芳香。等过年时取下,放进白面里和好,蒸出一个个半斤重的大馒头,吃起来柔软筋道,香味宜人,外表更是光洁白亮。一旦竹筷子头蘸颜料点上红点,娶媳妇、送祝米、走亲戚、访朋友,便都以它作为礼品。
有城里人吃了它,更是赞不绝口,追问它的制作工艺。诚实的乡里人,便将平日舍不得用的面酵子,从门窗上取下来赠送。城里人接了,高高兴兴拿回家,可做馒头时打开来看了,却又不屑一顾,说一句长了毛的东西,吃了致病,随手也就扔了。可他们不知,儿媳妇第一次制作面酵子的面头,是婆婆给的,而婆婆最早用的面头,却又是婆婆的婆婆给的。如此代代相传,面酵子里酵母菌,也就有了千百年来的历史。
——引自2004年1期《北京文学》中的散文《鲁西南纪事》子新他们公司的产品,名字就叫“鲁西南牌面酵子”。其产品采用民间古老的配方,经?科学研制后,利用当前先进的机器设备,大批量生产。
这种产品制作过程中的特点是:面酵子发酵阶段,离不开鲁西南的环境气候。这也就像汾酒那样,离开杏花村,就不叫汾酒了。
这生意人就是聪明,他们在选择这项产品时,就已经为它作了定位。那就是全国只有我们一家能够生产,别无分店。这种垄断性的产品,又何尝不会赚钱呢。
子新在来信中除了对我感谢以外,还代表他们公司,极力邀请我回家乡去看看。这很让我感动,内心再想起我的故乡来,两眼内已盈满了幸福的泪水。
好了朋友们,让我还是把话题,转移到我的故乡之中去吧。
第73节:曾祖父的飞针穿蝇(1)
第十七章
曾祖父的飞针穿蝇
在我的故乡,乡人们茶余饭后,说起曾祖父的妹妹——我的老姑奶奶这个人来,有这样一段故事。
说的是解放前,我老姑奶奶回娘家时,想吃香油面窝窝头。蒸窝窝头用香油来和面,这大概是一件比较奢侈的事情。为此,曾祖父斥责了她几句。没想到我老姑奶奶满心不悦,饭也不吃,就回了婆家。
她婆家在斜楼,离娘家何家楼也不算太远。其夫外号叫兰三眼,听乡人们说,此人双眉之间,天生一块黑色胎记,类似于神话传说中二郎神的天眼,因此大伙都叫他兰三眼。
另外,对于这个外号的来历,还有一种说法:此人骁勇善战,枪法如有神助,打起仗来绝对是弹无虚发,枪枪夺命。大伙说他枪法准,乃是比别人多一只眼也。
只可惜此人跟错了队伍,做了“七路皮”的一位连长。
我曾就“七路皮”一词询问过我故乡的老人们,打探这“七路皮”是何种军队。有老者说:“‘七路皮’乃八路军的对立面也。”
所以我也就这样想:甭管他是“七路皮”,还是“九路皮”,只要他不是八路军,那么他都是咱老百姓不喜欢的队伍。
单说这天,“七路皮”的连长兰三眼,闻听妻子回娘家受辱,勃然大怒?,亲自点了一个排的兵,杀气腾腾直奔何家楼,找曾祖父算账来了。
有近邻闻知兰三眼带兵杀来,忙劝曾祖父快快躲藏。没想到曾祖父微微一笑道:“来客是我姐夫,还能杀了我不成?真要躲藏,岂不是待客不敬。”
于是大门四敞,立院中等客至。家中的其他人和近邻,早吓得远远地躲藏了起来。
我那老姑爷爷兰三眼,带一路兵马来到何家楼。他本身只是想耀武扬威,吓一吓曾祖父。但没想到,我们何家大门四开,院内站定曾祖父,单等客来。
杀气腾腾的兰三眼,手提双枪进何家院内,高喊一句:“给我捆了!”
可还没等他把话喊完,却只见曾祖父满面堆笑,急步上前说道:“姐夫来,贵客至,何故兴师动众?”
好聪明的曾祖父,一句话指出了他们二人的亲戚关系。你若真对我有气,也不能让外人,也就是说让你手下的人来捆我呀?
兰三眼闻听,果然怒也不是,笑也不是。只好挥挥手,让众兵丁退后,眼也不看曾祖父说道:“速速做一盘香油面窝窝头,如不然,可别怪我枪下不认亲戚面。”
第74节:曾祖父的飞针穿蝇(2)
曾祖父又是一笑:“为我姐来讨一盘香油面窝窝头,姐夫行为可敬。若我姐要吃鸡、吃鸭,我这就去做。但若吃香油面窝窝头,恕我难以从命。因它并非咱百姓人家所食也。”
在当地百姓们面前,早就作威作福惯了的兰三眼,若遇其他人对他如此不敬,早就命手下人捆了拉?回去,扣个通匪的罪名,打他个半死不活。但此时他面对曾祖父,心想真把他捆走,岂不是让外人笑话我没有人情味。但不动武吧,看来这何三,还真是不服软。
也真凑巧,当时天空中正好有一只老鸦飞过。便见兰三眼听鸟鸣,也没抬眼,只是手一举,顿听“砰”一声枪响,那高高飞翔的老鸦,直直地摔下来,砸到了曾祖父的身前。
曾祖父一愣,见兰三眼“嘿嘿”冷笑着,一面用嘴吹冒着蓝色青烟的枪口,一面用眼睛斜视自己,似乎在说:你小子这下服气了吧。然而,让兰三眼没想到的是,不屑一顾的曾祖父,却说出这样一番话来:“雕虫小技,你不闻古有一将军,善射,有百步穿杨之功,喜四处炫耀。一日,遇一卖油老者,以线状油线穿??钱孔,与之比试。将军愧,自叹不如。此曰:熟能生巧也。”
兰三眼怒?,持枪指曾祖父喊:“你有什么手段,敢与我神枪相比?”
曾祖父“嘿嘿”一笑。手撩长袍,从下摆内拔出一根银针,观身旁一只飞来飞去的饭蝇,手扬,针飞,穿蝇,落至地下。
兰三眼大惊,欲退,又恐遭乡邻嗤笑,顿时脸露泼皮相,非要去捆绑曾祖父。而曾祖父迅速拔出三根银针,手指兰三眼道:“尔等若动武,我两针取你双眼,一针取你咽喉。”
手捏银针,满脸盛怒?的曾祖父,观兰三眼手挡咽喉,愣了又愣,呆了又呆,丢下一句:“这事与你没完。”便灰溜溜带一帮人走了。
在我故乡人们的眼里,颇具传奇色彩的曾祖父,除了那被人称道的神奇中药“七窍还魂散”以外,再有就是他那出神入化的针灸医术了。
乡人们在谈到曾祖父用“七窍还魂散”治病救人的同时,大多也都谈到曾祖父对患者采用的针灸疗法。
针灸,是通过针刺、艾灸,刺激腧穴??络,疏通气血,扶正祛邪,调整机体阴阳虚实,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针灸医术作为医学界的一枝奇葩,上可以推溯到旧石器时代。那时候的人类发明了最早的针灸雏形——砭石。这一时期,人类除了用砭石治病以外,大概还有骨针和竹针的应用。到了夏朝以后,由于冶炼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金属针。其金属针包括:铜?、铁、金、钢、银等等。至于现代,除了大多数用的金、银合金针和不锈钢针外,更有一种电视里常做广告的,不用穿透人的皮肤,便能够达到治病疗效的磁针。
我想针灸之器具,甭管是石质、铁质、金质、银质、合金质等,它的目的,都是为了治病。然而曾祖父却以它为兵器,吓退兰三眼,这恐怕在历史上的医学界,都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话说曾祖父和兰三眼的恩怨故事,这才仅仅是开了个头。
全国解放前夕,鲁西南地区展开了土地改革运动。当时穷苦的乡人们,在新政府的领导下,分了地主家的土地和财产。那时候曾祖父,作为一名有文化的人,被当时的土改工作队请去做了会计。主要是帮助土改工作队的工作人员,统计地主家的财产,然后再将地主家的财产平均分配给咱们穷苦的老百姓。
翻了身,当了家,做了主人的穷苦百姓,唱着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高高兴兴地去打土豪,分田地。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