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49-灵枢识-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曰徒水。则有风无水也。若无水。则下文何得云 尽乃止。必是字之误。志云。徒、众也。土为中央之灌溉 
于四旁。土气虚。则四方之众水。反乘侮其土而为水病也。此解尤为牵强。 
x环谷x 马云。按各经无环谷穴。止足少阳胆经有环跳穴。今曰下三寸。意者风市穴乎。理亦甚的。张 
同。志云。环谷者。取手足之分肉。以泻其水也。溪谷有三百六十五穴。会肉之大会为谷。大会者。手足股肱 
之大肉也。简案、据志注。则三寸二字。竟不稳妥。 
x x 马云。 、直也。已刺而直其针以纳之。张云。筒、箭室也。已刺而筒之。而内之。入而复之。 
以尽其 。谓用针如箭之归筒。出入频复。开通其道。以尽其水也。志云。 、筒也。以如筒之针而内之。入 
而复出。简案、筒之义。诸注未明。九针论。圆针筒。其身如是。 、筒同。又楼氏纲目载本节文云。筒针、 
针中有空窍。如筒出水也。今据志以筒释之。盖此似言以筒纳针孔内。使水自筒中泄出者。世有用此术得效者。 
然不可妄施。张云。针要曰。凡水气。 
惟得针水沟。若针余穴。水尽即死。是又不可不知也。 
x必坚来缓则烦俯 来急则安静x 马云。必欲尽去其水。水力尽时。其肉必坚。且水来缓。则内必烦 
闷。来急。则内必安静。张云。 在肤中。其候必坚。志云。水肿于肌肉。则浮而软。水尽则肉必坚矣。余与 
马同。简案、徒 以下。其义未详。甲乙文有异同。然亦未明晰。录左备考。甲乙云。徒水先取环谷下三寸。 
以排针刺之而藏之。引而内之。入而复出。以尽其水。必坚束之。束缓则烦闷。束急则安静。 
x饮闭药x 马云。必饮通闭之药。以利其水。防其再肿。志云。谓水乃尽。当饮充实脾土之药。勿使水 
之复乘也。简案、马为是。 
x方饮无食x(止)x百三十五日x 张云。药食不宜相混。混则难于取效。水肿既消。当忌伤脾发湿等物。 
至一百三十五日之外。方保其不复矣。 
x着痹不去x 张云。痹论云。湿气胜者为着痹。谓其重着难动。故云不去。若寒湿相搏。久而不已。当 
猝取足阳明之三里穴。温补胃气。则寒湿散而痹可愈也。沈亮宸曰。溪谷、属骨。此承上文肌腠未尽之水。流 
于关节则为着痹。故取阳明之三里。从腑以泻脏也。 
x骨为干x 马云。此句与上下文不相蒙。意者乃经脉篇之说简欤。沈亮宸云。此承上文而言。骨之为病。 
在骨之髓节也。干者、如木干之坚劲。是故温疟之邪。藏于骨髓。湿痹之气。流于关节。其骨如干。而不受邪 
之所伤。简案、今仍马注。 
x肠中不便x 张云。小肠不便者。不能化物。大肠不便者。不能传道。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故当取 
足阳明之三里穴。邪气盛则泻之。正气虚则补之。 
x疠风者x(止)x无食他食x 甲乙。素、作索。锐针针三字作吮一字。恶气之气作血。马云。疠、癞同。此 
言刺厉风之法也。按、素问风论云。疠者有营卫热腑。其气不清。故使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 
而不去。名曰疠风。骨空论、长刺节论。皆谓之大风也。张云。食得其法。谓之方食。无食他食。忌动风发毒 
等物也。 
介按、疠风即癞病。又名麻风。属于慢性传染病。故凡传染之后。要过数年。方才显露。其病状则遍体麻 
木不仁。甚至四肢周身。逐渐毁灭。先由手指。继而足趾。终至鼻柱。均现毁坏。面上状若顽癣。搔破则流稠 
水。其未破之处。皮肤片片脱落。奇痒难当。此病可分二种。如面部臀部四肢等处。俱发红色结节。继即溃穿。 
后且知觉麻痹。毛窍脱落。容貌奇丑者。斑纹癞也。如初则神经过敏。发神经痛。后则知觉渐次脱失。营养障 
害。神经肥浓。面部麻痹者。神经癞也。 
x腹中常鸣 气上冲胸x(止)x三里x 甲乙。常、作雷。上、作常。志云。此邪在大肠而为病也。大肠为传 
导之官。病则其气反逆。是以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张云。九针十二原篇曰。肓之原出于脖 。即任脉之下。 
气海也。巨虚、上廉、三里。皆足阳明经穴。按、本输篇曰。大肠属上廉。此以邪在大肠。故当刺巨虚、上廉。 
若下文之邪在小肠者。则当取巨虚、下廉也。 
x小肠控睾x(止)x以调之x 甲乙。熏肝下有肺字。简案、据下文刺太阴。甲乙似是。沈亮宸云。控睾引腰 
脊。上冲心者。小肠之疝气也。张云。控、引也。睾、阴丸也。小肠连于小腹。若其邪盛。则厥逆自下上冲心 
肺。熏于肝胃。引于腰脊。下及肓脐睾系之间也。取肓原以散之。散脐腹之结也。刺太 
阴以予之。补肺经之虚也。取厥阴以下之。泻肝经之实也。取巨虚、下廉以去之。求小肠之所属也。按其所过 
之经。谓察其邪之所在以调之也。 
x长太息x 志云。胆气欲升。故长太息以伸之。 
x x 张云。心虚貌。简案、马释为静。误。 
x呕苦x 甲乙、千金、苦下有汁字。 
x则刺少阳血络x 马云。则、当作侧。胆之经络。在肋之后旁。故曰侧。张云。又刺足少阳血络以平 
其木。千金无则字。 
x闭胆逆x 马云。闭者止也。孟子云。陈善闭邪。朱注云。闭、止也。 
x在上脘则刺x(止)x去之x 马云。则、侧同。胃脘。上下脘之总名。如在上脘。卧针刺之。当抑而下之。 
即本经上膈篇之所谓气为上膈。故治之者如此。如在下脘。则刺下脘。当散而去之。即上膈篇之所谓虫为下膈。 
故治之者如此。张云。刺抑而下之。谓刺上脘以泻其至高之食气。散而去之。谓温下脘以散其停积之寒滞也。 
x邪在三焦约x(止)x取三里x 志云。此邪在膀胱而为病也。三焦下俞。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入络 
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小腹肿痛。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也。故当取足太阳之大络。(即取大络 
之委阳大络经脉也)小络。孙络也。足太阳厥阴之络。交络于跗 之间。视其结而血者去之。盖肝主疏泄。结 
在厥阴之络。亦不得小便矣。如小腹肿。上及胃脘。取足三里。圣济总录云。黄帝三部针灸经。言少腹肿痛。 
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病名曰三焦约。营卫不调。风邪入客。则决渎之官。约而不通。所以不得大小便也。刺 
法取足少阴太阳之经。辅以汤剂。则三焦疏导。清浊判矣。方载枳壳丸 
等六首。(方中多用大黄牵牛郁李之类)简案、本节三焦。即指膀胱。上文列六腑之病。而不及膀胱。知是三 
焦为膀胱明矣。千金云。三焦名中清之腑。别号玉海。水道出。属膀胱是也。(详见素问识灵兰秘典注)盖约 
即脾约之约。而乔世宁校本千金。以约字属下句。亦似有理。张云。太阳大络。飞阳穴也。考甲乙。委阳、三 
焦下辅俞也。在足太阳之前。少阳之后云云。此足太阳之别络也。则志注为是。 
x睹其色 察其目 以知其散复x 诸本无目字。但张本有焉。马云。以、为也。论语云。视其所以。 
志云。察其以者。察其所以然之病。简案、张补目字。据九针十二原小针解。今从之。 
x一其形x 马云。曰一者。肥瘦各相等否。志云。静守其神形。与、俱也。 
x病将下x 张云。下、退也。 
x诸经实者 病三日已x 张云。凡邪气未解者。最忌脉弱无力。如平人气象论曰。病在中。脉虚。玉 
机真藏论曰。病在外。脉不实坚者。皆难治。邪客篇曰。虚而细者久以持。皆不实之谓也。若病在诸经。而脉 
实有力者。邪将外达也。故可三日而已矣。 
x气口候阴 人迎候阳也x 张云。气口在手太阴。肺脉也。气口独为五脏主。故以候阴。人迎在头。阳 
明胃脉也。胃为六腑之大源。故以候阳。 

卷三
五邪篇第二十
属性:诸本无篇字。马云。内论五脏之邪。故名篇。 
x上气喘 汗出x 志云。上气喘者。肺气逆也。 
x膺中外 x 马云。云门、中府等穴。 
x背三节五藏之旁x 藏、张本作节。马云。背三节旁之肺俞。及五椎旁之心俞穴。志云。乃肺俞旁之魄 
户也。简案、甲乙作背三椎之旁。乃谓肺俞。甲乙为是。原注颧字当作 。史音 。音椎可证。 
x按之快然x 张云。觉快爽者。即其真穴。 
x取之缺盆中以越之x 张云。缺盆、足阳明经穴也。手太阴之脉。上出于此。故当取之。以散越肺邪。 
但忌大深。令人逆息。志云。缺盆中者。手阳明经之扶突。盖从腑以越阴脏之邪。 
x邪在肝x(止)x时脚肿x 张云。两胁中痛。肝之经也。寒中水乘脾胃也 恶血在内。肝所主也。行善牵掣 
其关节。肝主筋而邪居之也。肝经自足大趾上内联踝。故时为脚肿。甲乙。掣、作 。简案、掣纵、又作 。 
知二字义同。 
x取耳间青脉 以去其掣x 甲乙。掣、作 。张云。足少阳经循耳前后。足厥阴主诸筋。而与少阳为 
表里。故取耳间青脉。可以去掣节。志云。耳间青脉。一名鸡足青。简案、甲乙 脉。一名资脉。在耳本后。 
鸡足青络脉。盖谓此穴。 
x阳气有余 阴气不足x 简案、诸注以阴阳分说脾胃。恐非。 
x阴痹x 马云。阴痹者。痛无定所。按之而不可得。即痹论之所谓以寒胜者为痛痹也。(后世以为白虎 
历节风又曰痛风)志云。在外者筋骨为阴。病在阴者名曰痹。阴痹者。病在骨也。按之而不得者。邪在骨髓也。 
简案、至真要大论云。阴痹者按之不得。即是。 
x肩背颈项痛时眩x 马云。此皆膀胱经脉所行。以肾与膀胱为表里也。且时时眩晕。亦兼膀胱与肾邪也。 
x喜悲x 马云。本神篇曰。心气虚则悲。然实则亦然。 
x调之其输也x 马云。邪客篇曰。少阴心脉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 
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心者。皆在心之包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