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45-灵素节注类编-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清升浊降,自然之性也。故如胃中谷气之清者,上出于口,如呵出之气也。若肺所受谷气之浊者,谓浓浊之浊, 
非是秽浊,即所谓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之津液也,故即下注于经,内积于海。海者,如血海、气海等类。此乃 
大概分别其所受者也。 
帝曰∶诸阳皆浊,何阳独甚乎?岐伯曰∶手太阳,独受阳之浊;手太阴,独受阴之清。其清者,上走空 
窍,其浊者,下行诸经。诸阴皆清,足太阴独受其浊。 
此问诸阳腑皆受浊,何腑独甚乎?伯言手太阳独甚者,盖手太阳小肠,为受盛之官,承受胃中所下水谷糟 
粕,故独受阳之浊为甚也,手太阴肺为华盖,而部位最高,故独受阴之清。其清气 
则上升而走空窍,浓浊之气则下行诸经,如上节所云者。若诸阴脏皆受清气所注,而足太阴脾为胃行其津液, 
故独受水谷浓浊之气,所以脾主肌肉者,肌肉由水谷浊气所生也。此皆言脏腑所受清浊,而行气于经者,故下文 
有滑涩之分也。 

卷二阴阳脏腑总论
经解
属性: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清者其气滑,浊者其气涩,此气之常也。故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 
疾之;清浊相干者,以数调之也。 
此言因清浊相干,而致病之治法也。阴所受,清气也,其经深,故当深刺,以其气滑而流走,故必久留其 
针,俟其气定,然后出针,方能去病也;阳所受,浊气也,其经浅,故当浅刺,以其气涩而钝迟,故针必速入 
速出,以宣动其气,方能去病也,此皆言其常气之治法耳。如清浊相干而为病者,其滑涩亦不定在阴阳之分别, 
当详审其病,随宜设法。言以数调之者,盖针之宜久留、宜速疾,必以病患之息数为准。应补应泻,根据病患之 
呼吸以出针、入针而为补泻。一呼一吸,名一息也。义详针灸篇,另有专科,此不录。若药治之法,亦可照此 
类推矣。 

卷二阴阳脏腑总论
经解
属性:《素问·太阴阳明论》帝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岐伯曰∶阴阳异位,更虚 
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以不同,故病异名也。 
此篇专明脾胃为中土,统一身之阴阳,为后天之根本也。夫阴阳之理,微妙无穷,变化无尽,经文每举天 
地之阴阳以明人,举人身之阴阳以证天,此节正表天人合一之道,以脾胃之转输, 
一本于天地之气化也。如天为阳,位乎上;地为阴,位乎下;火为阴,位乎南;水为阴,位乎北;木为阳,位 
乎东;金为阴,位乎西,是皆阴阳异位也。阳升则阴降,阳降则阴升,阳生阴,阴生阳,皆气化自然之性能。 
其阴从阳生而降者,如天之雨,降极则阳中之阴并于阴位,则阴实而阳虚;其阳从阴生而升者,如地之云,升 
极则阴中之阳并于阳位,则阳实而阴虚。是皆更虚更实也。逆者,倒也;从者,顺也。冬至后,阳升阴降为从, 
反此为逆;夏至后,阳降阴升为从,反此为逆。何为反耶?夏至天上阳气初降,地下阴气初升,阳为阴气所逆, 
不得入地,而反倒升,故地上比夏至前更热,渐俟阴阳交通,二气调顺,则升者升,降者降,至秋而阴阳平分 
于天地之中,故地上凉和,其冬至后更冷,至春分温和,亦同一律,是为更逆更从也。凡人身偏寒偏热、寒热 
往来之病,即阴阳不调,而各异其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之故也。是故天地气化和顺则养人,反逆则伤人。 
其伤人也,亦必以类从,阳邪从阳从外,阴邪从阴从内,如风为阳而伤卫,卫为阳为外也;寒为阴而伤营,营 
为阴为内也。营卫本于脾胃,故脾内胃外亦然,其邪之来,或从内、或从外,所以不同,故其为病各异,而名 
各不同也。 
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 
此紧承上文内外之义,举天地所主,以明人身之营卫,理尤渊妙也。上云阴阳更虚更实者,指升降屈伸而 
言。此云阳道实,阴道虚者,专指天地之道也,是以内外分阴阳者。盖天包地外,地凝天中,故天为阳主外, 
地为阴主内,是地赖天以包载者。故天行健,则地宁,天气弛,地即陷,古今尝有之,足可征矣。由是观之, 
天气虽清虚,而阳道诚为坚实也。若不坚实,何以载地之浓重而不陷哉?阴阳二气,转旋于地外,升降于地中, 
始能生化万物。是故地形虽浓重,而阴道诚为虚通也。若不虚 
通,何以受二气之升降变化,以生万物哉?故此言阳道实、阴道虚,是指内外之阴阳,与上文之以升降分阴阳 
者,各有义理也。即以证人身之营卫者,卫主外,同天阳之坚实也;营主内,同地阴之虚通也。何也?卫行脉外, 
以固表者也,若不坚实,则腠理开而汗泄不止矣;营行脉中,以守内者也,若不虚通,则经脉闭而血气瘀塞矣。 
夫营卫之气,本于脾胃,故经言∶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故脾为营之源,胃为卫之本也。 
此节承上文论脾胃,特举天地内外之道,以证明营卫气化之所本也。 
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 
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 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 。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风 
气,阴受湿气。 
此即申上文,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而病异名也。阳主外,风为阳,从外来,故阳受之;阴主内, 
食饮属阴伤内,故阴受之。阳受入于腑,阴受入于脏,各从其类也。腑为阳主外,故受邪则有身热、不时卧、 
上为喘呼诸表证也;脏为阴主内,故受病则有 满闭塞、下为飧泄、肠 诸里证也。天之清气,由鼻而入,通 
于喉,故喉主天气也;食饮产地,由口而入,下于咽,故咽主地气也。风为阳,湿为阴,故阳受风气,阴受湿 
气。以上皆明阴阳各以类从,犹火就燥,水流湿,本于自然之性也。 
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 
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此言阴阳上行下行者,专指脾胃之气升降,不同十二经气。盖经气流行于经脉中,而脾胃之气行于肌肉者。 
故脾胃之强弱,外显肌肉之肥瘦,足可征矣。以脾胃主四肢,故阴气从足上行,由头而至臂指,正如地气上升 
为云,而散于四表也;阳气从手上头,而下行至足,正如天气由四表升聚化雨,而下降至海也。故阳病则上 
行极而下,阴病则下行极而上,亦如云升雨降,变化流行也。其与十二经流行不同者,三阳经自手走头,自头 
走足;三阴经自足入腹至胸,由胸走手,连接阳经。阳在表,阴在里,不上头,唯足厥阴之支脉,内循喉后, 
上至顶心也。此言阴气,是脾脏之气也;阳气,是胃腑之气也。故下节云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 
则其义理固已申明在后也。所以云阳明行气于三阳,太阴行气于三阴,则是脾胃统率一身之阴阳,而脏腑经络 
尽在其中矣。身半以上,天气主之为阳,故伤风,则上部先受,风者天气也;身半以下,地气主之为阴,故伤 
湿,则下部先受,湿者地气也。此亦各以类从者也。 

卷二阴阳脏腑总论
经解
属性: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 
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胃为水谷之海,生化气血,滋养周身,故四肢皆禀气于胃也。但胃之上口为贲门,主纳谷;下口为幽门, 
主出滓。其形如橐,故其气下行,不能四布至于各经,必赖脾之鼓运,以行其津液,输于周身。所以脾病则胃 
中水谷精气不能达于四肢,经气日衰,因而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谷气以资生,遂痿弱不能动用焉。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时也。 
脾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四时之气,金、木、水、火本相克制,肺、肝、心、肾亦然,全赖土气居中,通贯四气而调和之。故土旺 
四季,而脾脏常以四时旺气,长养四脏,故寄治于四季之末各十八曰,而不专主一时,其功正是统主四时也。 
脾脏贴着于胃,为戊己二土之精,故能生万物,而法则天地。所以脾胃之气,上至头,下至足,如天地之云升雨 
降,而生长万物也。此数句将上文天地阴阳生化义理,皆申明包括,可谓简妙矣。 
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 
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 
故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此重申上文之义也。以脾胃之功能言之,则胃止能司出纳,必赖脾之鼓运,以行其津液,正以膜之相连, 
故脾动则胃气流行,而水谷之精敷布,以输于各经。故太阴即行气遍于少阴、厥阴,而阳明即行气遍于太阳、 
少阳,周一身而达四肢。原其气之生化出于胃,而各脏腑各因其经以受胃气之滋养,故胃为水谷之海,而为六 
腑之大源。此篇特详脾胃生化之功,为后天根本,而实出于天地阴阳升降流行之气化,是为天人合一之道也。 

卷二阴阳脏腑总论
经解
属性:《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 
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为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