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45-灵素节注类编-第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谋虑太劳而不决,使胆虚汁泄而气上溢,故口苦而名胆瘅也。凡劳思过虑,无不动火而致胆热,即口苦矣。取 
阳陵泉,治胆募俞,皆针法也。《阴阳十二官相使》或者即《脏象》等论所云∶十二官各司其职,而十一脏皆 
取决于胆,以求其中义理,而设治法者乎?或者谓《阴阳十二官》古经名,今已亡失。未知孰是,以俟明哲辨之。 

卷八诸瘅病
消瘅
属性:《灵枢·五变篇》帝曰∶人之善病消瘅者,何以候之?少俞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帝曰∶何以 
知五脏之柔弱也?少俞曰∶夫柔弱者,必有刚强,刚强多怒,柔者易伤也。此人薄皮肤,而目坚固以深者,长 
冲直扬,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气血逆留, 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 
肤,故为消瘅。此言其人刚暴,而肌肉弱者也。 
消瘅者,渴饮多食,而肌肉消瘦也。由五脏柔弱,而其目坚固以深,其光长冲直扬者,心性刚暴多怒,则 
心肝火炽而气逆,血脉因之不行,久郁而成邪热,以致此病。然此但言其人刚暴,而肌肉弱者也。或有饮食及 
酒色所伤,而成消瘅者,亦皆邪热蕴蓄之所致也。 
《素问·通评虚实论》帝曰∶消瘅虚实何如?岐伯曰∶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 
消瘅由邪热积蓄,病久脉实大,元气未败,可治;脉悬小者,小甚也,元气已败,又坚,则无和缓之象, 
邪气痼结,故不 
可治也。 

卷八诸瘅病
兼论杂证病因
属性: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 
也;暴厥而聋,偏应闭不通,内气暴薄也;不从内外中风之病,故瘦留着也; 跛,寒风湿之病也。 
此言治病必当知其所因也。仆击者,忽然跌仆,或如被击而倒,以及消瘅、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等病, 
其富贵之人,则由膏粱浓味,情欲内伤所致也;若三焦之气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由暴忧郁结所致也; 
以故暴厥而聋,偏应闭不通,而在一边者,因内气暴迫也;不从内外中风,而由本身之气为病,故消瘦而病气 
留着也;其忽然跌仆、痿、厥等病,多生于膏粱肥贵之人,若此瘦而 跛者,内因暴忧气闭,外得寒风湿邪所 
致之病也。 
帝曰∶黄胆暴痛,癫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五脏不平,六腑闭塞之所生也;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 
之所生也。 
黄胆由湿热内闭,暴痛、癫疾由风痰内结,厥、狂由阴阳偏亢,皆因本身之气久逆之所生,多因五脏之气 
偏胜不平,六腑闭塞不通,而成此病也。若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传化失度,浊壅不行之所生,因清阳 
不得流通之故,比上诸病为轻矣。 

卷八诸瘅病
热中消中
属性:《素问·腹中论》帝曰∶夫子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药,石药发癫,芳草发狂。夫热 
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今禁膏粱,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说。岐伯曰∶芳草之气 
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帝曰∶何以然?岐伯曰∶大热气 悍, 
药气亦然,二者相遇,恐内伤脾。脾者土也,而恶木,服此药者,至甲乙日更论。 
热中、消中,本由膏粱浓味蕴酿而成,乃有上中下消之分,虚实之异,故当禁膏粱浓味也。芳草虽可祛秽 
消腐,而香散以耗津液,石药如石膏、芒硝之类,虽可清热,而质重伤脾,脾已困于浓味,不任再伤,故治消 
病,非缓心和平之人,不可以服此二药,以其病气 悍,而药气又急疾坚劲,则格斗于中而伤脾土。土恶木者, 
故服此药者,必至甲乙木旺之日时,病不加重,方可更论治法也。 

卷八诸瘅病
黄胆
属性:《灵枢·论疾诊尺篇》曰∶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胆也,安卧,小便黄赤,脉小而涩者,不嗜食。 
湿热蕴积而成黄胆,有阴阳之分。其色晦滞者为阴,属脾病;色鲜明者为阳,属胃病。此条脉小而涩, 
阳气不振而脾困,故安卧不嗜食,身痛而色微黄,则不鲜明,乃是脾病之阴黄也。本经又云∶溺黄赤安卧者, 
黄胆;已食如饥者,胃疸。可见黄胆是不嗜食之阴黄,已食如饥者名胃疸,即阳黄也。仲景所云身黄如橘子色, 
则鲜明为阳黄,故用茵陈蒿汤,以大黄下之;若阴黄,当用苍术二妙散,或正气散等方,口渴喜冷者,兼阳明证, 
宜苍术白虎汤加茵陈。仲景《金匮要略》又分谷疸、酒疸、女劳疸诸证,更当详究之。 

卷八噎膈反胃呕哕噫太息饥不欲食
噎膈反胃
属性:《灵枢·上膈篇》帝曰∶气为上膈者,食饮入而还出,余已知之矣。虫为下膈,下膈者,食 时乃出,余 
未得其意,愿卒闻之。岐伯曰∶喜怒不适,食饮不节,寒温不时,则寒汁流于肠中,流于肠中则虫寒,虫寒则 
积聚,守于下管,则肠胃充廓,卫气不营,邪气居之。人食则虫上食,虫上食则下管虚,下管虚则邪气胜之, 
积聚已留,留则痈成,痈成则下管约。其痈在管内者,即而痛深;其痈在外者,则痈外而痛浮,痈上皮热。 
马注∶膈者,膈膜也,前齐鸠尾,后齐十一椎,所以遮隔浊气,不使上熏心肺也。然有膈上之病者,乃 
气使然,食饮一入,实时还出;有膈下之病者,乃虫使然,食饮周时,始复外出,由于喜怒不适,食饮不节, 
寒温不时,以致寒汁流于肠中,则虫因寒聚于下脘,脐上二寸也,虫聚下脘,故肠胃充廓,卫阳之气不得上营, 
邪气居之,其虫因食而上,上则下脘虚而邪气胜,积聚而成壅,壅则下脘约,约者闭也。其壅在脘内者,按之 
其痛深,壅在脘外者,按之其痛浮,壅之皮上热,以其阻闭在下,故食饮 时乃出也。楠按∶《素问·阴阳 
别论》曰∶一阳发病,其传为膈。又曰∶三阳结,谓之隔。盖一阳者,少阳经 
也,少阳为枢,枢病而气阻滞不转,故久而传变为膈病也。三阳者,太阳经也,太阳为开,其气由内以达外者, 
其经结而不开,则内阻隔而不流通。是皆言阳气郁逆而成膈病,即此条所云气为上膈者也。又云下膈者,以 
寒汁流于肠中,积聚结而成痈,当以通阳破瘀为主,治与一阳发病、三阳结之证源不同也。又言卫气不营者, 
以卫气起于下焦,营气起于中焦,卫气自下而升,与营气交通,由胸而分行营卫,今下脘积聚而卫不得交营, 
则阴阳正气失位,邪僻之气居之,而充廓于肠胃,故饮食 时不化而复出,其与后世名反胃病者相类也。 

卷八噎膈反胃呕哕噫太息饥不欲食

属性:《灵枢·四时气篇》曰∶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 ,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 
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 
肝胆抑郁,故长太息以舒之也;胆气虚而逆于胃,故心 ,恐人将捕之,而呕苦水也, ,心怯而 
动之貌。 

卷八噎膈反胃呕哕噫太息饥不欲食

属性:《灵枢·口问篇》帝曰∶人之哕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 
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补手太阴,泻足少阴。 
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哕,有物有声谓之呕吐,此言有声无物者也。凡谷入胃,化精气而上注于 
肺,因有故寒气在胃,新故相乱,真气邪气相攻相并而上逆,乃为哕也。肺气主降,用针补手太阴经以降逆也;肾 
为胃关,泻足少阴经以利其关,使 
胃中邪气下行则愈。后世之呃逆,古亦名哕。 

卷八噎膈反胃呕哕噫太息饥不欲食

属性:帝曰,人之噫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补足太阴、阳 
明。一曰补眉本也。 
噫气比哕轻,上逆至胸,太息气转即已。亦因寒邪在胃,脾阳不运,而厥逆从下上散,而出于胃,故但温 
补脾胃二经之气,使浊降清升则愈。一曰补眉本,亦内助其阳气之法耳。 

卷八噎膈反胃呕哕噫太息饥不欲食
太息
属性:帝曰∶人之太息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 
补手少阴、心主、足少阳留之也。 
各脏皆有系通心,故各脏之气随心所使。心系急而气道约者,则中气郁而不舒,太息以伸之也。故宜补心 
经、心包、胆经之气,以和之也。 

卷八噎膈反胃呕哕噫太息饥不欲食
饥不欲食
属性:《灵枢·大惑论》帝曰∶人之善饥而不嗜食者,何气使然?岐伯曰∶精气并于脾,热气留于胃,胃热则 
消谷,消谷则善饥。胃气逆上,则胃脘寒,故不嗜食也。 
本经云∶少火生气,壮火食气。胃者,如贮食之鼎,少火在下,聚而不炎,则蒸腐水谷,以生精气也; 
壮火者,炎而不聚,则反耗蚀元气,而不能化水谷也。故如精气偏并于脾而不输布,则运化失度而胃火外炎, 
其脘中反寒,故火炎似饥,而脘寒仍不嗜食, 
以鼎下无火也。仲景曰∶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热疼,饥不欲食。盖以厥阴中相火而化邪热, 
由胃上冲,故使消渴心热而似饥,其胃气逆甚,则不欲食也。 

卷八肠便红下白沫脓血
肠便红下白沫脓血
属性:《素问·通评虚实论》帝曰∶肠 便血何如?岐伯曰∶身热则死,寒则生。帝曰∶肠 下白沫何如?岐 
伯曰∶脉沉则生,脉浮则死。帝曰∶肠 下脓血何如?岐伯曰∶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帝曰∶肠 之属,身 
不热,脉不悬绝,何如?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悬涩者曰死,以脏期之。 
肠 者,久伤湿邪,传导失职而便不固,垢秽血液杂下,下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